文藝世界是個寬廣、溫暖、築夢的大家族,包括記述思路的文學、色彩繽紛的繪畫、堅毅打造的建築、多元風貌的電影等等,不一而足,又可分為語言、表演、造型及綜合藝術等。在文藝的家族中各領風騷,而且彼此感應相通,攜手融合產生不少絕妙的作品。

而曼妙的音樂就是串連各文藝領域通道的重要走廊,以旋律、節奏、音色、情感穿梭其中,把文藝的能量放大,擴散出文藝家族的無窮魅力。

乘著歌聲的翅膀:文學與音樂的結合

德國詩人海涅(H. Heine, 1797-1856)的美麗詩句:「乘著歌聲的翅膀,親愛的隨我前往,去到那恒河的岸旁,最美麗的好地方;那花園裡開滿了紅花,月亮在放射光輝,玉蓮花在那兒等待……」此詩經過德國作曲家孟德爾頌(F.Mendelssohn, 1804-1847)的加持,譜上音符,旋律就如翱翔的翅膀開展,飛向高處迎向遠方,讓人直想隨之奔往那溫柔的恒河之畔,這就是從19世紀起唱遍四方的《乘著歌聲的翅膀》。

古今中外多少動人的歌曲與歌詞,結合音樂與文學,千古傳唱。清末民初弘一法師李叔同(1880-1942),採用美國醫師暨音樂人奧德威(J. P. Ordway,1824-1880)之原曲,填詞為《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優雅而憂傷,驪歌送別離,相顧卻依依。

作曲家李抱忱(1907-1979)的《你儂我儂》:「拿一塊泥,捻一個你,塑一個我,將咱倆個打破,用水調和,重新再塑,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歌詞取材於元代管道升寫給夫君趙孟頫的《我儂詞》,以濃情婉轉地打消了夫君納妾的念頭,永恒的優美詩詞蓋過短暫的青春迷惑。管道升被稱為管夫人,乃傑出的詞典創作家、畫家、書法家,中國書壇史上兩夫人之一。此曲乃是文學與音樂結合又一佳例。

鋼琴家與作家的愛情故事,以波蘭蕭邦(F.F.Chopin, 1810-1849)與喬治桑(George Sand, 1804-1876)最為經典。蕭邦沒有剛強的男性氣概,喬治桑沒有嬌美的女性溫柔。蕭邦原不欣賞這位豪放男人婆,而當他某次在琴鍵上彈奏著憂鬱的旋律時,看到喬治桑亦以憂鬱的眼光凝視著他,心靈相契,留下文藝軼史上一段眾人津津樂道的故事。

月光小徑與月光曲:音樂繪出了畫面

古典鋼琴曲有兩首著名的月光曲,一為貝多芬(L. Beethoven, 1770-1827)所作,另一為德布西(A. C. Debussy, 1862-1918)所寫。貝多芬的月光在穩定和緩的節拍中開始映照,德布西的月光在如幻如夢的音韻中飄移。雖然均是月光,韻味有別。

各國愛樂者為探尋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足跡,總是熱忱地奔向奧地利維也納朝聖。多年前我來到此,在小徑上留連忘返,我只是自己沿著小徑揣想:月光曲的旋律開始彈奏時,由左手輕輕緩緩送出安穩的音符,猶如無人干擾的幽靜夜色;當旋律走到右手敲出的明亮主調時,是否正好月光穿過樹葉而傾瀉於地,是否貝多芬也抬頭望向雲隙的月光,低頭在小徑沙路上寫下音符?而今,當我在琴鍵上彈到月光曲,便會想起那夜夜浸潤在月光中的小徑。

歌曲名稱與月亮有關的不勝枚舉,如月亮代表我的心、月夜愁、一樣的月光、帶我去月球、天頂的月娘、月落、上弦月等。英文歌曲有Moon river, Sail to the moon, Pink moon, Moonshine, Mr. Moonlight, Blue moon等等。歌詞點到月亮,月光月影便在歌聲中描繪而出。

為影片加上心靈:電影音樂

電影結合了文藝界各種元素,可做超越想像的多元發揮,音樂是電影不可或缺的素材。好萊塢王牌製片彼得古柏(Peter Guber, 1942-)曾說:「電影音樂是影片的心臟和靈魂。」不少有名的電影主題曲,也是得獎常勝軍,如White Christmas, You light up my life, I just called to say I love you, Say you say me。電影鐵達尼號主題曲「我心永恒」(My heart will go on, 1997)是唯一同時獲得奧斯卡最佳原創歌曲獎、葛萊美年度唱片、年度歌曲、最佳影視媒體作品歌曲和金球獎最佳原創歌曲獎的歌曲,電影中男女主角站在船頭迎風吹拂,悠揚的直笛隨風奏出,此情此景烙印腦海,聽到這首曲子就會聯想到電影。

許多電影的故事取材自文學作品,電影《鋼琴教師》更結合了文學、音樂與電影,描述一位無甚成就的女鋼琴老師之內心世界。原作為200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地利女作家耶利內克(E. Jelinek, 1946-)代表作品之一,該電影也在第54屆戛納電影節中獲獎。她的諾貝爾文學獎得獎評語是:「用超凡的語言以及在小說中表現出的音樂動感,顯示了社會的荒謬事情。」

空間與時間的取用:建築與音樂之對比

建築是凝結的音樂,音樂是流動的建築。」德國哲學家謝林(F. W. J. Schelling, 1775-1854)這句名言道出箇中精髓,兩者皆講究對比、均衡、對稱、反覆、律動、調和。建築占用了空間,在時間中凝結;音樂不占空間,在時間中流動。一棟建築平地矗立,講究結構設計、地基打造、空間組織、材料使用、美感呈現等等面向。至於音樂,從樂曲開始至結束,都必須具備結構(和聲、對位)、地基打造(主題根音)、空間組織(旋律進行)、材料使用(樂器組合)、美感呈現(感情詮釋)。建築帶來視覺的感受,音樂帶來聽覺的享受,以不同感官傳遞美好的訊息。

同一時代的風格,表現在不同藝術上,建築與音樂彼此相互傳送意念。17至18世紀時期的巴洛克風格,具有裝飾、豪華、想像力等特質,表現巴洛克風格之建築不少,包括法國凡爾賽宮、英國聖保羅座堂等。音樂中也有代表性的巴洛克作曲家,如巴哈(J. S. Bach, 1685-1750)、韓德爾(G. F. Handel, 1685-1759)等,以大量裝飾音而精緻複雜的音符挑戰著演奏家的能耐。

藝術風格的變化,常在批判與挑戰中歷練。著名的華裔美籍建築師貝聿銘(1917-2019),曾設計出極具爭議性的作品,即法國羅浮宮玻璃金字塔,飽受法國人惡評;30年後,觀念改變,該建物從巴黎恥辱變身建築之光。貝聿銘曾希望為中國設計音樂廳與戲劇院,但未能圓夢;後來有人推薦他為臺灣的國家音樂廳設計,惜因年歲已高而作罷。日本建築師伊東豐雄(1941-)為台中國家歌劇院設計,從水波汲取靈感,沒有樑柱支持,號稱史上最難蓋的建築。

泉湧不盡的文藝家族

文藝家族日日花香葉綠,沒有掩門休息之日。只要音樂響起,呼喚共鳴,各領域敞開門扉,相互溝通的走廊自然開通。即使沒有音樂,其他領域相互融合,成果亦是斐然。而新進科技滲入更加增文藝的表演手法。無論科技如何橫掃,時局如何更迭,社會如何紛擾,文藝家族始終提供真善美園地,供人享受舒暢;音樂搭起了走廊,供人傳遞夢想。

楊雅惠小檔案

學歷:
臺大商學系1978年畢業
臺大經濟學碩士、博士
美國哈佛大學經濟系訪問學人

現任:
考試院考試委員
臺大財務金融系兼任教授

曾任: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委員
中央銀行理事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兼臺灣經濟所所長

興趣:
音樂、文學
合唱團指揮,獲金韻獎作詞作曲獎,曾辦鋼琴獨奏暨獨唱音樂會

圖說:
圖1:海涅,德國詩人(圖取自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Heinrich-heine_1.jpg)
圖2:孟德爾頌,德國作曲家,將海涅的詩譜曲,《乘著歌聲的翅膀》,為後世傳唱不輟。(圖取自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Mendelssohn_Bartholdy.jpg)
圖3:著名的驪歌《送別》為李叔同所作。(圖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李叔同#/media/File:Shutong_li.jpg)
圖4作者小檔案用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