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哲學系,是國內歷史最悠久,教師最多,以及涵蓋領域最廣的哲學系。本系的歷史可追溯至臺北帝國大學時期的文政學部哲學科。國立臺灣大學成立時,文、政部分別規劃為學院,而科為系,於焉臺大哲學系成立。

哲學系在領域的規劃上,延續舊制,分為東方哲學、西方哲學,以及印度哲學三個部分。隨著發展,西方哲學的重要性明顯增加,中國哲學則一直扮演中流砥柱的角色,而印度哲學以佛教哲學為主。這篇文章針對臺大哲學系的西方哲學做歷史的回顧、現狀的分析,以及未來的期許。

哲學發展有其傳統,也與時代趨勢緊密連接。這兩者正是臺大哲學系的西方哲學成長與茁壯的動因。臺大哲學系西方哲學的傳統,就是對於哲學史的重視。教師們針對西方哲學史中重要的哲學,自由開課、解讀原典,針對議題詳細討論。其中,有希臘哲學、中世紀哲學、現代哲學(分為英國的經驗主義以及歐陸的理性主義)、康德哲學、黑格爾哲學、德國觀念論等。

從這些課程中看得出來,它們大多屬於歐陸哲學,這也說明臺大哲學系的課程規劃,在一開始就維持歐陸教育的特徵。雖然如此,但在上世紀5、60年代時,哲學講求博大精深,東、西方哲學的區分並非主流,融合才是趨勢。例如說,方東美先生在中國哲學與佛教哲學上造詣很深,但他對於希臘哲學,尤其是柏拉圖的哲學有深入的見解。黃振華先生留學德國,專門研究康德的哲學,但對於融合康德哲學於中國哲學方面,做了重要的研究。

這兩位先生都曾經主持過系務,所以他們的研究方向與領域,為當時的哲學發展訂下標竿。除了東、西方哲學之融合外,臺大哲學系的西方哲學還兼具了幾個時代特徵。

首先是,日據時代的哲學氛圍,影響了臺大哲學系早期的教學。例如曾天從先生,在東京帝大拿到博士學位,曾於瀋陽的農業大學教授哲學,然後回到臺大教書。曾先生的博士論文《真理原理論》,曾經在日本獲得極高評價,而且從題目就可以看得出來,他的哲學是日本傳統下的西方哲學。

其次,時代的特徵,也在臺大哲學系成立之期,劃下一道很深的烙印。1949年,內戰的結果,導致臺大哲學系的發展處在極為特殊的時刻,不斷地受到政治的影響。山河色變,國運不濟,國民政府撤守臺灣的事實,激發了國破家亡的感覺。許多人發覺,這是一個好好反省的時刻,尤其應該強調科學的精神。其中,代表人物首推於1949年來臺大哲學系任教的殷海光先生。

殷先生任教發揮的影響力,分成三部分:邏輯,科學哲學,以及自由主義。這三個方向與時代的背景結合在一起,因為科學哲學是國家發展的思想指導,邏輯是發展科學的要件,同時因應時代的需要,自由主義的思潮是國家改革的精神。殷先生也致力於學術國際化,他曾經與香港的陳伯莊先生共同出版《現代學術季刊》,提倡當時科學哲學中最重要的邏輯實證論。

殷先生的努力,為臺大哲學系設定邏輯,科學哲學,以及政治哲學(包含倫理學)的發展方向。在接下來的時間裡,這三個方向是臺大哲學系在西方哲學發展中,除了西方哲學史之外,最主要研究的範圍,而國際化一直是努力的方向。到了上世紀70年代末期的時候,歐美的哲學界出現對於實證論批判的風潮,這個批判對西方哲學的發展帶來很多方面的轉變。

轉變的過程中,新的哲學運動在世界各地興起,影響了臺灣的哲學界;臺大哲學系自然也不例外。更重要的一點是,在這個批判實證論的風潮中,哲學的議題深具科技整合的效果,許多觀點可以放在社會思想、政治思想、歷史思想中,形成了一「泛哲學」的時代。

在融合的過程主要有兩個方向:第一、實證主義的「去中心化」,融入了非常多方法論的轉換,形成了多元的科學哲學。第二、對於文化影響哲學的重視,尤其是引用歐洲大陸的哲學,例如現象學與詮釋學對於實證論進行批判,指出其限制。這兩點的結合,讓臺大哲學系的發展,取得社會影響力,成為哲學思潮的焦點。

上世紀的80、90年代,實證主義批判後所導致的多元方法論,一度成為科學哲學的主軸。殷海光先生的學生,林正弘先生是主要的代表。他不但從事邏輯的教學與研究,而且還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專研科學哲學,取得博士。回國任教後,林教授在結合科學哲學與科學史上研究豐碩,並且造育許多英才。

當時,臺灣的歐陸哲學風潮很興盛,臺大哲學系本著傳統,延聘許多從歐洲回來的教師。其中有陳文團先生,他在奧地利茵斯布魯克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專攻歐陸哲學,其中大多有關社會批判與政治思想,內容豐富,吹起一股歐洲哲學熱。在本系教師研究歐陸哲學的過程中,學生的興趣是最重要的支柱,所以本系的發展完整,師生對於現象學、海德格、詮釋學維持高度的研究旨趣。

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臺灣的哲學界出現一股分析哲學的熱潮,包含認知科學,意識哲學,心靈哲學等。這股風潮的主要特徵是英、美哲學的專攻,而本系也注意到這個現象。因此在用人上,延聘許多自美國學成歸國的年輕學者,梁益堉先生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者。

梁教授專門研究心靈與意識,與認知科學息息相關,並且是本系目前唯一擁有實驗室的哲學教授。單從這項事實中,吾等即可發現,哲學的發展趨勢已經朝向意識科學的方向。臺大哲學系不落人後,針對分析哲學積極延聘人才,讓學術的發展能夠在專業化、國際化,以及趨勢化的進程中,逐步集中力量,爭取學術進步,教學成長。

整體而言,臺大哲學系的同仁非常注意哲學專業轉變的趨勢,並且納入延聘人才的考量,致力於研究與教學。在研究方面,我們期許所有老師都能夠專注於歐美哲學領域出版論文,並以國際出版為優先考量。在教學方面,我們本著將教學成果建立在研究基礎的訴求,依照學士班、碩士班,以及博士班的要求,進行高質量的教學。

最後,本系在最近幾年注意到,原有東、西方哲學的分類,對於研究與教學,甚至專業的發展,都構成相當的限制。因此,本系目前東、西方哲學組的教師,一起致力於「東西哲學會通」。「會通」目前正在積極發展,卻已經呈現如下優勢:第一,「會通」能夠相互彌補東、西方哲學的優缺點;第二,東、西方哲學能夠引用各自的方法,相輔相成。第三,學生能夠全面學習哲學,不受領域的限制。

在這三點優勢的發展下,相信臺大的西方哲學必能從東方哲學中吸取足夠的能量,做進一步的突破與發展。(本期專題策畫/中文系洪淑苓教授)

苑舉正小檔案

比利時魯汶大學(KUL)哲學博士
東海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研究領域:科學哲學、社會科學哲學、政治哲學、歐陸哲學、哲學概論

開設課程:懷疑論、哲學英文、斯多噶哲學、哲學概論、正義論(英語授課)

圖說:
圖1:方東美教授(圖取自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方東美先生.jpg)
圖2:曾天從教授(圖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曾天從#/media/File: 中央研究院「日治臺灣哲學與實存運動」研究計畫─曾天從檔案照.jpg)
圖3:殷海光教授(圖取自殷海光故居FB)
圖4:林正弘教授
圖5作者小檔案用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