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預期壽命已超過80歲,隨著全世界人口的快速老化,高齡失智的醫療問題也越受重視。失智症盛行率隨著年齡增加而提高,每增加5歲即倍增,依衛生福利部委託臺灣失智症協會進行之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在臺灣65歲以上的長者中約每12人有1位罹患失智症,而80歲以上長者則約每5人即有1 位。「失智症」是一種臨床症候群,發生的原因很多,其中以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最常見,為一種神經退化型疾病,占所有失智症病例60-70%,因此備受關注。
針對阿茲海默症的治療,經研發測試的藥物雖已超過兩百種,但臨床試驗結果仍不樂觀,在功效上只能短暫減緩症狀,無法治癒或阻止病程惡化。另一方面,許多研究結果顯示藉由非藥物性的介入方式,如認知訓練、改變生活型態,或進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管理,可能達到事先預防或延緩認知功能退化。目前全世界的研究趨勢也強調,對於阿茲海默症的醫療必須更著重於早期發現和預防。
臨床神經心理學:心智功能的守護者
臨床神經心理學是一門新興領域,同時涵蓋科學研究與臨床實務雙重訓練,訓練過程結合了臨床心理學、認知神經科學與神經內科學等,主要在探究大腦與心智功能的關係。而所謂的心智功能則涵蓋學習與記憶能力、語言、視覺空間處理能力、高階思考、情緒調節、執行複雜序列行為等。
研究上,常以各種腦部退化或受損的病人為對象,藉由開發各種心智功能評估工具,或是結合運用測量儀器,從結構或功能層面來探究其大腦區域與相關的神經連結網絡,以了解大腦與心智功能之間的關聯性,或腦部相關疾病的機制。
臨床神經心理學知識應用於臨床實務,包括協助醫療團隊做疾病診斷、非藥物性介入治療、腦部術後認知功能改變的風險評估,或藥物試驗等。以臺大醫院的模式來說,臨床神經心理師除了執行神經科相關疾病患者(包括失智症病患)的心智功能評估外,也擅長心智功能的訓練,例如記憶力的訓練,以及推廣大眾醫學教育和提供患者家屬諮詢。(圖1)
心智功能評估可看到神經影像看不到的些微差異
阿茲海默症既然是一種退化型的失智症,即意味著疾病的發展是漸進式的,因此,若能標定出早期的徵兆或指標,同時發展出對應的測量工具,就有可能及早發現異樣,而這也是目前各國科學家,包括我們的研究團隊,持續努力的目標。
舉例來說,我們的研究團隊透過發展新的認知測驗和研發新的演算方式,發現可以有效及早區分失智症高風險族群與健康族群,並大幅提高預測未來罹病的準確性。此外,團隊也發現,某些目前看似無明顯認知困難但具某些特性的高齡者(例如有輕微高血壓,或帶有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基因),透過精密的神經心理測驗測量,可觀察出他們在記憶功能與高階思考能力方面,相較於控制組已有非常細微且顯著的減損。
當我們嘗試把研究的年齡層往下降,也發現相較於不帶有風險基因的同年齡對照組,帶有阿茲海默風險基因的20多歲年輕人,在某些高階認知功能的測驗表現已出現顯著落差,而此種落差透過大腦核磁共振造影無法檢測出來。由此可知,認知測驗可偵測出非常細微的差異性,而且,相較於利用高階儀器尋找生物標記來測出早期失智風險,認知測驗具有更容易取得、安全、便宜與方便運用於社區大量篩檢的優勢,因此心智功能的年度例行性檢查相當值得推廣。(圖2)
非藥物性的介入可降低失智症的發生
有人或許會問,既然目前沒有藥物可治癒阿茲海默症,早期偵測的目的是為了什麼?事實上有科學家認為先前藥物試驗結果不理想,或許是因為治療介入的時機太晚,如果能在疾病發展初期,甚至是症狀不明顯時即行介入,或許能得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此外,相當多的實徵研究結果顯示非藥物性的介入(intervention)或是生活型態調整,對於延緩與預防失智症的發生是有效的。而且,介入的時間點越早,尤其是尚未發病前就介入,效果會越好。從介入的觀點而言,可以分為減少失智症危險因子,以及增加腦部的認知儲備量(簡稱腦力,cognitive reserve)兩種。
改變不良生活行為有助降低失智症風險
眾多研究已發現,很多失智症的風險因子是可被調控的,這些風險因子包括中年肥胖、抽菸、酗酒、低身體活動量、糖尿病、高血壓、憂鬱、睡眠障礙、低教育程度等,透過改善這些危險因子,有助於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有趣的是,我們團隊近期的研究也發現,儘管風險基因是無法被改變的先天遺傳,但其對於認知功能的負向效果,卻可以被後天環境因素調節(例如接受更高的教育、運動等),從而降低未來罹患的可能性。
增加腦力的三法寶
「人、動、腦」是獲得目前科學研究認證有益於增加腦力的三大法寶。所謂的「人」是指活躍的社會互動或是社會參與,「動」則是指運動,而「腦」則是指增加腦力的訓練。
第一寶:社會參與
增加社交生活與社會參與,不僅能降低憂鬱或寂寞等負向感覺,在活動過程中也帶動腦力的訓練。例如在博物館內擔任義工,要安排行程、記住值班時間、規劃交通路線,必須動用到記憶力、注意力、語言表達、組織力等。
第二寶:肌力訓練與有氧運動
運動對於提升心肺和血管功能的好處眾所皆知,而近期整合性分析(meta-analysis)研究也顯示透過短期(如6個月)或長期(如兩年)高強度的肌力訓練、有氧運動,可以增加健康中高齡者和輕度認知缺損者(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在大腦前額葉與海馬迴的突觸新生與連結,對於提升其高階認知功能、注意力與整體認知能力的效果最為明顯,且能降低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至四成左右,甚至對於失智症患者和輕度認知缺損患者,每週只要有1.5-4小時的低中強度運動,就能減緩退化的速度
第三寶:認知訓練
根據國際大型研究結果顯示,透過數個月的認知訓練,便能夠有效增進患者的記憶力、推理能力和認知處理速度等,而且效果甚至可維持長達10年之久。事實上,高齡者的大腦仍有可塑性,而認知訓練可強化神經元之間的連結和神經迴路的工作效率。實驗室提供的認知訓練是以科學研究為基礎,發展出系統性的訓練模式,然而一般生活中所接觸到的許多活動,例如閱讀、打電玩、學第二外國語、彈奏新樂器、靜坐等,也都可以訓練到腦中不同神經元網絡連結,進而提升心智功能。(圖3)
結語
有效治療阿茲海默症的藥物尚未問世,善用非藥物性的方式來提升腦力與延緩失智是更務實的做法。臨床神經心理學為心智功能的守護者,除了心智功能的評估,亦能提供心智功能的介入與治療。養腦的工作不嫌早,也沒有年齡的限制。晚發型阿茲海默症之病因通常是多重性的,因此同時從降低風險因子與增加腦力來進行多面向、複合式的及早介入,將能更有效地延緩失智的發生。(本專題策畫/心理學系周泰立主任)
參考文獻:
[1]Chang, Y.L. et al. (2010). Level of executive function influences verbal memory in amnestic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predicts prefrontal and posterior cingulate thickness. Cerebral Cortex, 20(6), 1305-1313. doi: 10.1093/cercor/bhp192
[2]Erickson, E.I., et al. (2019). Physical Activity, Cognition, and Brain Outcomes: A Review of the 2018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 51(6):1242-1251. doi: 10.1249/MSS.0000000000001936.
[3]Mewborn, C.M. et al. (2017). Cognitive Interventions for Cognitively Healthy, Mildly Impaired, and Mixed Samples of Older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s. Neuropsychology Review, 27(4):403-439. doi: 10.1007/s11065-017-9350-8.
[4]Rebok, G.W. et al. (2014). Ten-year effects of the advanced cognitive training for independent and vital elderly cognitive training trial on cognition and everyday functioning in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62(1):16-24. doi: 10.1111/jgs.12607.
張玉玲小檔案
現任臺大心理學系暨研究所副教授與臺大醫院神經部兼任副研究員。美國佛羅里達大學臨床與健康心理學博士(2008),曾任美國Malcom Randall 退伍軍人醫學中心附屬腦部復健及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D)精神醫學系與神經科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亦曾擔任UCSD附屬醫院、聖地牙哥退伍軍人醫院實習臨床心理師,具有臺灣與美國加州心理師執業執照。研究興趣包括: 高齡認知神經科學,失智症早期偵測,認知功能訓練,大腦可塑性,腦造影技術。曾獲科技部吳大猷先生紀念獎(2015)、優秀年輕學者研究計畫補助,及吳健雄學術基金會臺灣女科學家新秀獎(2016)。
圖說:
圖1:臨床神經心理學的應用範疇簡介。臺大心理學系張玉玲研究團隊製圖。
圖2:心智功能(mental function)涵蓋面向簡介。臺大心理學系張玉玲研究團隊製圖。
圖3:增加腦部認知儲備量(腦力)三法寶。臺大心理學系張玉玲研究團隊製圖。
圖4作者小檔案用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