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大師,就是能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別人見過的東西,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能夠發現出美來 。」──羅丹

在臺大醫學院的圖書館入口,放了一座雕像,是校友捐的《沉思者》(圖1)縮小版。原作者是羅丹。 

奧古斯特·羅丹(Auguste Rodin, 1840-1917)是法國著名的雕塑家,出生於巴黎,家庭並不富裕,14歲隨波瓦柏丹(Horace Lecoq de Boisbaudran)學畫,後隨巴里學雕塑,並當過加里埃·貝勒斯的助手,然後去比利時布魯塞爾創作裝飾雕刻5年,1875年遊義大利,受到米開朗基羅作品的啟發,從而確定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成為他早期作品的風格。

1875 年羅丹為參加巴黎藝術沙龍,開始準備與實物大小相同的男人裸體塑像。他以一名20歲的比利時士兵-奧古斯特·涅特(Auguste Neyt)為模特兒,創作《青銅時代》(圖2),描繪青年人在朦朧中逐漸甦醒,以象徵文明時代的開始。作品於1876年完成,由於是以自然形式塑造出來,沒有希臘和羅馬雕塑那種誇大的肌肉組織,因此1877年在布魯塞爾展出時,被懷疑是直接用模特兒本人的身體翻模而成。但因《青銅時代》,羅丹開始出名,並在位於大學路(Rue de L’Université)182號的著名的大理石工作室(Dépôt des Marbres)創作。

1884年應加萊市的委託,製作了雕像《加萊義民》(The Burghers of Calais)(圖3),紀念在英法百年戰爭期間的6位加萊義民,他們為了防止英軍屠城,而將自己作為人質交給英王愛德華三世。1913年在英國國會公園複製了同樣一座。

1891年受到法國文學家協會委託,塑造巴爾扎克像,但因羅丹10歲時,巴爾扎克就已去世,因此他前後作了四十多件習作,著意刻畫一代文豪的外貌和精神特徵。羅丹認為,創造形似的巴爾扎克不是主要的,「我考慮的是他的熱情工作,他的艱難生活,他不息的戰鬥,和他偉大的膽略和精神。」

羅丹塑造的最終形象是巴爾扎克著寬大的睡衣,雙手被睡袍緊緊遮蓋,面部精神被突現了出來(圖4)。作品完成後,出人意表的是委託人拒絕接受,甚至指責這尊雕像像一隻企鵝。法國文學家協會要廢除合同,理由是他們在「粗製濫造的草稿」中很難認出巴爾扎克的形象。面對一切批評、指責,羅丹卻說:「我的巴爾扎克像,他的動態和模樣使人聯想到他的生活、思想和社會環境,他與社會生活是不可分離的,他是個真實的活生生的人。」當作品於1898年在沙龍展出時,激起了廣泛的抨擊。作家左拉、法朗士、畫家莫內、羅特列克、音樂家德布西等人聯名公開支持羅丹。最後,羅丹因不堪忍受長時間的爭執,決定把作品運回自己的工作室,毅然退還了稿費。但他堅信:「假如真理應該滅絕,那麼後代就會把我的《巴爾扎克像》毀成碎塊,若是真理不該死亡,那麼我向你們預言:我的雕像終將立於不敗之地。」1939年,這座雕像終於被鑄成銅像矗立在巴黎,此時,羅丹已逝世22年。

1900年巴黎世界博覽會,羅丹展出了150件作品。政府於1916年12月24日通過將這棟18世紀精緻完美的洛可可式建築作為羅丹美術館的預算案。而羅丹則於去世前決定將其個人所有作品及個人典藏全數捐給政府。羅丹於1917年11月17日與世長辭,未能一睹美術館落成。兩年後(1919),羅丹美術館終於開幕。當年我去巴黎的這棟美術館參觀時,除了羅丹的作品,還可看到卡蜜兒的雕塑,以及羅丹的收藏品,例如梵谷的油畫。

羅丹的繆思

其實羅丹的藝術生涯與女人有密切的關係。她們是他的靈感、助手、模特兒、性伴侶、朋友,有時甚至還是嫉妒他的敵人。

例如終身伴侶蘿絲(Rose Beuret, 1844-1917),她出身鄉下,家中有一座葡萄園。1864年,她在巴黎遇見了羅丹。可能主要是因為蘿絲的奉獻和對雕刻家的忠誠,他們在一起五十多年(1864-1917)。蘿絲初抵巴黎的工作是女裁縫,在遇見羅丹後則做模特兒。

至於卡蜜兒·克勞德(Camille Claudel, 1864-1943),她出生於法國北部,是一位雕塑家,詩人和外交官保羅·克勞德是她的弟弟。卡蜜兒於1881年與她的母親、兄弟和妹妹搬到巴黎蒙帕納斯,她的父親則不得不留下來工作以支援他們。小時候的卡蜜兒就迷上了石頭和土壤,就讀法蘭西少數幾個開放給女學生上課的學校學習雕塑(當時,高等美術學院禁止招收婦女)。1882年,卡蜜兒與其他年輕女性租了一個講習班,布歇(Baucher)成為她的導師。在布歇前去佛羅倫斯時,請羅丹接管他的學生,這就是羅丹和卡蜜兒·克勞德認識的開始(1882)。

但卡蜜兒的未婚狀況使其公眾形象備受爭議,羅丹又不肯離開蘿絲。他為了留住卡蜜兒的心,還虛情假意地簽署了一份承諾書,指出他會離開蘿絲,而且不會與其他女性交往,但他從未實踐諾言。

利茲大學社會和藝術史評論教授格瑞瑟達‧波洛克(Griselda Pollock)教授指出,當卡蜜兒步入中年且情緒變得更加不穩定時,兩人的關係也隨之崩解。「作為一個獨自奮鬥的女性,卻無法和與自己有性關係的男人結婚,也許讓她深刻感受到失去愛情,並對其生命產生重大變化;當她眼見自己的雕塑概念使羅丹變成了法國雕塑大師,或許也讓她的心裡崩潰。」

羅丹將卡蜜兒介紹給巴黎的著名人物,而她則在雕塑方面改變了羅丹的作品風格。像是在《華爾茲》(The Waltz)(圖5)和《浪潮》(The Wave)等作品裡,她試圖捕捉流逝瞬間的概念。後人對於是卡蜜兒模仿了羅丹,或是卡蜜兒影響羅丹有許多的討論。曾有人如此描述:「你能觀察出她出現之前與後羅丹作品的差異性,還有一些作品我們並不知道是羅丹或卡蜜兒所製作。他們沒有在作品上署名,但很明顯這是出自兩人的雙手。」

但卡蜜兒具象的裸體雕塑招來了公眾的憤怒,她是「羅丹工作室裡藝術創作方面實驗與變革的主要力量」,但她的作品時常挑戰傳統性別規範,與陳腐的道德觀,也面臨社會偏見造成的差別待遇。

波洛克教授表示:「當時若想把黏土模型製作成青銅雕塑,除了需要資金外,還必須送件給官方機構批准。當稽核員來到卡蜜兒工作室評估時,他們拒絕授予鑄造《華爾茲》的許可,理由是這兩個裸體塑像太靠近和親密。女性製作前衛大膽的概念不被當時社會所接受,卻允許羅丹製作許多受卡蜜兒影響的作品,因為偏見認為男性『能夠明白』情慾和身體」。

卡蜜兒逐漸地意識到這種迫害和歧視,甚至指責羅丹背地裡對抗她。

卡蜜兒才華洋溢但欠缺足夠資金,羅丹有時還為其工作室支付租金。儘管卡蜜兒出身富裕家庭,父親也支持她的雕塑事業,是她唯一的精神依靠,但最後她出現了被害妄想症。自從1913年父親逝世,質疑她生活方式的兄弟與母親不但停止經濟協助,更將卡蜜兒送去精神病院。1943年秋,卡蜜兒在阿維尼翁附近的收容所裡默默地去世。

2016年春天,第一座卡蜜兒博物館(Musée Camille Claudel)於塞納河畔開幕,展出部分仍留存於世的作品。在這裡卡蜜兒終於不再只是「羅丹的情人」,而是一位超越時代的女性和藝術家。

兩性平權

其實不管是蘿絲或是卡蜜兒,她們悲劇的發生,都是因為當時將女性認為是男性的附屬品,對女性的不公平所致。現代講究兩性平權,將可以讓蘿絲或是卡蜜兒的悲劇不再發生。

參考文獻:

[1]https://zh.wikipedia.org/zh-tw/奥古斯特·羅丹
[2]https://www.mplus.com.tw/article/1633
[3]https://nl.wikipedia.org/wiki/Rose_Beuret
[4]https://fineartebooks.wordpress.com/2016/10/28/rodins-muses-camille-claudel-and-rose-beuret/

張天鈞小檔案

臺大醫學院醫學系內科名譽教授,曾任臺大醫學院內科特聘教授。臺大醫學系畢業,臺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專長甲狀腺及內分泌學疾病之診治,主要成果有:甲狀腺疾病之細針吸引細胞學診斷及其與預後之關係,甲狀腺眼病變致病機轉及治療,甲狀腺機能亢進症(葛瑞夫茲氏病)遺傳基因研究,輻射鋼筋污染之建築其對甲狀腺之影響,甲狀腺未分化癌再分化方法之研究等。曾任中華民國內分泌學會理事長、臺灣臨床細胞學會理事長。

圖說:
圖1:奧古斯特·羅丹作,沉思者。筆者當年參加於日本召開之國際內分泌學會,與該雕像合影。
圖2:奧古斯特·羅丹作,青銅時代。
圖3:奧古斯特·羅丹作,加萊義民。
圖4:奧古斯特·羅丹作,巴爾扎克像。
圖5:卡蜜兒•克勞德作,華爾茲。
圖6作者小檔案用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