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多年前的校園,唯二有名字的道路就是「椰林大道」和「小椰林道」,舟山路當時還是臺北市區道路。小椰林道比椰林大道年輕,從校園地圖可知,約在1960年代,從一片田地中開闢了一條道路的雛形,然後沿路陸續新建許多建物。
相較於風格鮮明的椰林大道日治時期建築群、或新穎又整齊劃一的楓香道建築群,小椰林道可以說是校園建物風格的時空分界點:它是校園建築自由鳴放的時代舞台,也是促使臺大正視校園規劃重要性的起點。
小椰林道的端點是森林館(1957年落成)、終點是思亮館(1987年落成),中間分布有女八(1958年落成)、新生教學館(1961年落成)、化工系(1962年落成)、數學系(1962年落成)、圖資系館(舊研究生圖書館,1966年落成)、女九(1967年落成)、電機一館(1969年落成)、數學研究中心(1970年落成)、綜合教學館(1972年落成)、生化所(1974年落成)、志鴻館(1980年落成)等館舍。
這個時期的建築,嘗試以現代、簡約的設計手法,以重複的元素強調幾何秩序,突顯建築的結構美。由於此時期建築係由校方指定的建築師擔任設計工作,因此可以見到多棟建物都出自同一位建築師之手,如錢思亮校長指定交由王大閎設計的建築有化工館、生化館(第一學生活動中心、地質系、嚴慶齡工業研究中心、法學院圖書館等都是他的作品)。然而時代的法則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當年建築師致力於拋棄日治時期建築風格、企圖以現代思維挑戰中國傳統建築,因此創作出充滿個性的建築設計,卻造成毗鄰建物景觀凌亂,反而無法突顯區域的整體特色。也因此,要興建思亮館時,校方即要求新建物必須參酌椰林大道沿線日治時期建築之風格,有系統地規劃校園景觀的概念才逐漸受到重視,1980年代以後的建築物開始受到校園規劃的約束,使用相同的設計元素如十三溝面磚、拱門、長廊,塑造出仿古又具現代感的校舍建築,1985年落成的原分所舊館即是一例。
相較於椰林大道的日治時代建築群,小椰林道的新興建築群顯得自我。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小椰林道西側的建築配置也較為特殊,長方形的建築物與椰林大道平行而建,因此建築物的立面不在小椰林道沿街面上,從小椰林道看到的只是建築物的側面。和多數館舍以正面迎人的配置相較,小椰林道西側的建築群並未因長相殊異而令師生印象深刻-因為我們第一眼只看見建築物的側邊。這讓筆者想起大一新生時期的往事:第一天上課花了半個小時才找到新生大樓、找到第一堂課的教室。
現在,也許這些建築物已顯得老舊,但在他們所代表的那個時空裡,追求自由學風、以當代思潮演繹建築等等概念,仍然存在於校園景觀之中、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漫步在小椰林道上,除了可以感受建物風格轉換的校園景觀,還有另一個時空地景也反映著不同時代對於環境的看法,那就是流經此處的瑠公圳大安支圳。早年,小椰林道是一片田地,到了1980年代,水圳失去灌溉功能而被填平,如今水圳的駁坎石塊還依稀可見,填土後的圳道上方,校工們栽植了許多樹木,包括錫蘭肉桂、美人樹等等。如今女八、女九宿舍圍牆旁的美人樹長得挺拔健壯,每年夏末秋初開滿紫紅色花朵,總是令人不得不為這片花海而停留片刻。
根據資深老師們的說法,以往瑠公圳的這條供水支圳是處滋生蚊子的小水溝,在那個推廣環境清潔以控制傳染病的年代,為了環境衛生問題,水圳因而被填平。有位老師的求學回憶是這樣說的:「小椰林道旁栽植了大葉桉,是因為大葉桉的氣味可以驅蚊,讓我在女八、女九宿舍前等女孩子時可以少捐一點血」。大葉桉是否正因為如此而栽植,不得而知,不妨當作趣聞一件。
在填平瑠公圳20年後,生態永續成為環境規劃的顯學,校園裡出現了復育瑠公圳的聲音,期待藉由藍帶空間串聯校園裡的水域,創造舒適的校園環境,以及豐富的自然生態。然而就實際環境條件來看,小椰林道已成為校園北區無可取代的交通幹道:同時肩負兩處教室大樓數千位上課師生同時進出疏散、女九餐廳的餐飲服務、以及大量的自行車停放問題,令小椰林道要在有限的土地中挪出一塊空間做為水圳復育之用,顯得窘迫。不過這也許就是小椰林道的特殊之處吧,隨時存在著繼往開來的啟示:反映了歷史和成長的軌跡、同時也促使我們思考未來的願景。穿梭在這個時空隧道裡,您是否感受到了小椰林道變遷的痕跡呢?
參考資料:
[1]羅銅壁(2007),<我在臺大-兼談臺灣蛋白質化學研究的濫觴>,《從帝大到臺大》,頁191。
[2]徐明松,2007,《王大閎:永恆的建築詩人》,頁215。
[3]夏鑄九,2010,《夏鑄九的臺大校園時空漫步》,頁183。
圖說:
圖1:小椰林道與沿線建築。
圖2:小椰林道沿線建築及其落成年代。
圖3:小椰林道是校園北區最繁忙的交通要道。
圖4:沿著小椰林道行走,西側的建物只見隱約側臉而非正面。
圖5:生化所立面採用白色輕巧的水平遮陽隔板,與兩側紅色厚重外牆呈現對比。
圖6&7:女八、女九宿舍圍牆邊的美人樹,夏末秋初的盛花時節,總可見到在樹下一片的紫花地毯。
圖8&9:2002年1月,城鄉所同學辦瑠公圳展覽,在小椰林道舖上水藍色帆布,象徵瑠公圳往昔的圳路,探討瑠公圳復育議題。這個位置現在已成為自行車停車場。
圖10:小椰林道東側栽植大葉桉,是校園裡常見的行道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