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資生堂,大家聯想到的可能只有抗皺、誘白、增豔、打退黯沉的種種化妝品和口紅,對日本時代的臺灣來說,資生堂可不只是美妝品牌,資生堂還意指另外兩家藥房:臺北的「資生堂藥舖」比之更早有名,臺南的「資生堂藥房」則是名藥張國周強胃散製造廠的前身。

以化妝品聞名的資生堂,其實起步之初也是一家藥房。創辦人福原有信是海軍病院藥局的主管,1872年在東京日本橋創業,開辦西洋藥局,當時知名的醫學博士松本順擷取中國易經坤卦的「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幫忙取了「資生堂」這個大器的店號。現在大家熟悉的SHISEIDO,則是資生堂的日文唸音。

福原經營資生堂有聲有色,他容許往來的各地藥店也掛上「資生堂」的招牌,日文稱這種掛名分店為「暖簾」。1896年,即日本治臺第二年,中田銀三郎落腳臺北城內,就在今天重慶南路197號世界大樓這邊,也打出資生堂的旗號,開起「資生堂藥舖」。

中田的資生堂藥舖裡,販售東京資生堂的著名商品齒磨(牙粉)和化妝品之外,1916年,報紙有所謂的「物價欄」,調查西藥市價那天,以資生堂的貨品為樣本,羅列了次亞磷酸、絆創膏、蜂蜜、桂皮油,林林總總一百多項,足見店舖規模之大。而店門口橫著大看板寫了三個大字「寒熱丸」,那是治療瘧疾的專門藥。另外,富含維他命C的果精、罐頭牛乳,甚至德國製的老鼠藥也賣。二0年代,面速力達母也擺進資生堂的櫃子裡,資生堂登廣告時,特別強調面速力達母是「不可思議非常有效的美國製家庭藥」。

1930年以前,臺灣的商店多未專門化,鐘錶眼鏡店賣腳踏車,並不稀奇,資生堂藥舖兼賣照相器材,也不足為怪。今天重慶南路、衡陽路口的金石堂書店,二0年代以後此地是「西尾商店」,為日本時代臺灣最大的照相器材專賣店,老闆西尾靜夫出身資生堂,正因資生堂賣藥也賣照相器材。

1908年,資生堂藥舖的老闆中田銀三郎就過世了,太太堅子一肩扛起。堅子不愧是武士之女,硬是把名字裡的「子」給去掉了,一概以「中田堅」之名,如男人般,行走江湖。在她的領導下,資生堂藥舖果然堅挺不搖,一直是日本時代臺灣的知名大藥房,到日治末期,北中南都有支店。

能成為大商店,在廣告宣傳上通常都很積極。1908年,臺灣西部縱貫線鐵道開通,慶祝活動之一的共進會,很像今天的博覽會,有許多展示。資生堂藥舖這種大店沒有缺席,提供了假人蠟像參展。蠟像乍聽起來好像很可愛的玩意兒,資生堂推出的卻是長痲疹長瘡的蠟像,頗為嚇人。加上肚子、手腳的模樣也做得逼真,裸露於外,在保守的年代,有人顧慮婦女看了會花容失色,撤除之議紛紛出籠。結果,大家根本就是多慮了。臺灣人愛新鮮,愛看熱鬧,資生堂的蠟像沒嚇跑人,反而和某店的製麵過程,同列最夯展項,引來最多的民眾圍觀。

日本時代,許多臺灣人進入日本人商店做事,學到做生意的方法。像行天宮創辦人黃欉,十幾歲就從三峽家鄉進入臺北京町(博愛路一帶)一家日本人五金店,後來就跟哥哥獨立門戶在萬華開五金店。也有臺灣人進資生堂藥舖工作,只是從報紙看得到的資料,僅僅左興此人辜負店主的信賴,偷走倉庫30斤水銀,葉份這位店員勾結外人,偷藥八折賣給執業醫生。

賣化妝品的資生堂,也有臺灣籍員工,情況就完全不同了。蔡萬春後來開創國泰集團,帶領弟弟蔡萬才跨進保險業,因而有今天的富邦集團。

蔡萬春待過的「資生堂臺灣販賣株式會社」,就是現在大家熟知的資生堂的臺灣子公司。資生堂原本生產藥和牙膏為主,到1897年,也開始製造有藥劑成份的化妝品。福原有信的三子信三原來專攻藥學,1906年前往美國學習化妝品的製造與販賣方法,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後返國,讓資生堂大步往化妝品公司轉型。

這位三少爺學過畫,成年後又玩時髦的照相,頗有藝術涵養。1916年,他把自己關在房間裡,玻璃杯裡插一枝山茶花,不斷素描,大約一個禮拜,終於把山茶花圖案化,資生堂著名的商標「花椿」(山茶花)於焉誕生。

淡雅高貴的花椿商標獨步當時的廣告,與眾不同,資生堂的廣告很長一段時間,都是細雅的線條,勾勒出花草,脫俗的畫面,在雜誌在報紙發出自己的香味。

資生堂臺灣販賣株式會社於19374月設立,事實上,資生堂的化妝品和香皂早已是市面常見的牌子,由臺北一家老店「盛進商行」獨家代理。1935年,臺南鹽水就有一位周丙丁,買了資生堂的香皂,參加抽獎,獲得一等獎50圓。50圓約當一般人兩個月的薪水,周丙丁捐出來幫助窮人,在當時傳為佳話。

日本戰敗,資生堂藥舖和資生堂臺灣販賣會社隨之消失。1957,資生堂才重現臺北,是日本資生堂戰後在海外的第一個據點。

說起臺南市張國周的資生堂藥房,戰後可是家喻戶曉,其產品「張國周強胃散」鎮撫過無數臺灣人作亂的腸胃。張國周是早期少見的藥劑師,留學東京藥學專科學校(今東京藥科大學),1930年畢業,1933年底在臺南市白金町三丁目二十八番地開設資生堂藥房。

張國周擅長宣傳,1950年代就製播廣告影片,並在電視上強力播放560年,「張國周強胃散」幾個字跟「大同大同國貨好」、「綠油精綠油精」一樣,種植臺灣人腦海之深,大概連神明也拔不掉了。在日本時代的開店第一波宣傳,也是放廣告影片,據報載,在臺南公會堂播放時,也是大滿員。不過,戰前戰後有一點小不同,張國周後來把店名稍改,少了「堂」,改成「資生製藥廠」。

 

陳柔縉小檔案

作家,常見專欄和著書。1986年法律系司法組畢業後,未走主流的司法道路,進入《聯合報》和《新新聞周刊》,當記者,跑政治新聞。為探究威權政治本質之一的「關係」,辭職著書,寫出《總統是我家親戚》(本書後增修版改名《總統的親戚》),是瞭解臺灣社會階層和政治關係的經典之作。最近幾年,連續寫出臺灣歷史的相關著作,更開拓一般人對臺灣史的視野;《臺灣西方文明初體驗》曾獲《聯合報》非文學類十大好書、新聞局最佳人文類圖書金鼎獎,《宮前町九十番地》曾獲《中國時報》開卷中文類十大好書、誠品達人選書第一名。目前以發掘日本時代臺灣社會生活為研究主題,相關著書有《囍事臺灣》、《臺灣摩登老廣告》,最新作品有《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以新聞導體的敘述方式講故事,夾議夾敘,兼帶考證,旁徵博引,在細縫處嗅出時代氣味,勾勒出一幅幅庶民生活史;2010年獲新聞局非文學類圖書金鼎獎

 

圖說:

圖1:1910年時的資生堂藥舖。

圖2:資生堂藥舖並非東京資生堂的直營分店,但也賣相關藥妝品。

圖3:1924年的廣告顯示,資生堂藥舖已經有售知名的面速力達母。

圖4:福原信三將資生堂轉型為化妝品公司,並親自設計了資生堂山茶花的商標。

圖5:戰前資生堂的廣告,線條簡單清雅。

圖6:1941年在中國地區發行的資生堂廣告海報。

圖7:資生堂的香皂化妝品,長期由盛進商行代理,圖為在盛進店前的宣傳隊伍。

圖8:(繪圖/梁旅珠)

圖9:(作者小檔案用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