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我將受邀赴北京,大約在本期雙月刊出刊時我會在IEEE亞洲固態電路研討會(A-SSCC)上演講。由於是受邀演講,他們免除了我的註冊費,但是交通與食宿並未補助。前幾天當我要訂旅館時,我發現大部分大會推薦的旅館房價都非常高,會議場地所在的旅館每晚將近台幣6千元,其他的有7、8千元的,有1萬4千元的,連非常普通的商務旅館每晚都要大約台幣4千元,更離譜的是大會推薦的一家所謂七星級的旅館,基本房價每晚竟然要台幣3萬多元。我心裡想,這不是在開大家的玩笑嗎?參加學術研討會的人,有人住得起這樣的旅館嗎?盤算了一下機票與其他費用,加上時間的付出,我開始後悔接受了這個邀約,這個我必須趕赴幾乎每條路都擠滿了車子、每個公共場所都擠滿了人的灰濛濛的城市的邀約。然而只有北京是如此的昂貴嗎?
2010年3月,離開易北河畔濕冷的初春,我在返國的旅程漫長的轉機等待中一再回想那一次到德國的德勒斯登(Dresden)參加另一個國際學術會議的狀況,腦子裡摻雜了對收穫的認同與對高成本的質疑互相矛盾的思緒。我在德勒斯登的5天中,除了到超市買水果與到餐廳用餐外,行程裡只有旅館與會場,期間給了兩場演講,也聽了許多別人的演講,詢問別人,也接受更多人詢問,而利用電腦與網路,會議空檔與回到旅館時許多工作仍然持續在進行著,儘管人在千里之外。甚至,在柏林歐洲辦事處的一位工研院國際業務中心的同事,還特地搭火車到會場來與我討論她覺得對我有用的一些業務,熱心推薦給我許多可以促進工研院資通所與歐盟研究機構國際合作的機會。我參加這個研討會,除了演講與發表論文外,最期盼的就是能在專業領域不斷的學習成長,作為工作精進的動力。這5天,我連離旅館不遠的標竿景點-聖母大教堂(Frauenkirche Church)與綠穹頂(Grunes Gewolbe)博物館都沒有進去,甚至到最後一天才得知每天走路必經的瓷磚畫壁(Furstenzug)是遊客必訪之處,而我竟來去匆匆,對其視若無睹;然而我其實完全不在意沒有時間好好去欣賞它,因為我當時的主要興趣與目的完全在與我工作有關的研討會內容。雖然外地來的與會者許多人是一輩子難得再有多少機會可以造訪德勒斯登,因此總想利用會議空檔好好看看這個曾經被關在鐵幕內的有名的城市,瞭解它的歷史文化且留下一些回憶,只是我的有限時間似乎已不夠我一面學習一面工作。我發現有一些教授、專業人士與學生也從頭到尾求知若渴的在會場認真學習,因此感覺並不孤單。
雖然整個會議期間過得相當充實緊湊,然而,心裡面對於參加會議所要付出的代價卻存在著相當大的疑慮。首先,最近10年來因為網路與學術論文電子資料庫的快速發展使得個人期刊訂戶大幅降低,因此像IEEE這樣的國際學會財務漸漸失衡,必須要增加學術會議收入比例。會議註冊費10年來至少漲了兩倍,除了其他成本增加外,學會收入的需求也是一個重要原因。最近幾年更因為石油價格與機場安檢成本等諸多因素使得機票價格以驚人的幅度上揚。各地旅館亦在旅行業困境中受到衝擊,產生惡性循環,旅館價格節節升高,歐元區更因匯率關係,價位高得令人難以忍受。誠然知識無價,而學術研討會對於促進學術進步及與會人員的知識成長貢獻極大,然而不斷升高的與會成本卻逐漸造成大家的困擾。學校的教授們每一位都一再探聽比較後選擇最便宜的機票,想盡辦法尋找價格最合理的旅館。即使如此,國科會有限的補助造成許多教授仍必須自行負擔部分費用。這些教授們顯然必須珍惜這得來不易的區區幾萬元出國補助經費,然而當我思索這些教授們對國家的價值與貢獻時,心裡便產生相當大的感慨。相較於效益,特別是對學術發展與人才培育長遠的影響,我們究竟該負擔或能負擔得起多高的成本?我發現另一個現象是,最近幾年在一些成熟的高科技領域,由於歐美國家相關產業逐漸外移、政府研發支出下滑、金融海嘯造成的衰退等多重因素交互影響下,多數研討會參與的人數不增反減,許多公司也在慎重思考甚至檢討員工參與學術研討會的成本與效益。國內研究機構與學術界雖尚未面臨減少參加研討會經費的壓力,但是整體而言未來因應高成本而增加出國經費之期待似乎也不樂觀。退一步看整個高等教育面對的問題,其成本不斷升高,全球皆然,而社會與產業之發展與轉型造成高級人力之短缺,也使得各國高等教育之發展皆得面對全球性的競爭。如何提升高等教育的效益並降低成本,正考驗著各國政府領導人的智慧。
縱然許多人喜歡旅行,大多數人應是不耐飄泊的。當然旅行不代表飄泊,我從小也早已習慣於隨球隊四處征戰,因此並不特別排斥旅行;只是為了工作的緣故而必須隻身前往陌生而遙遠的異鄉時卻經常會勾引出飄泊的孤獨,這種額外的負擔卻是我所不喜歡的,因此每次出國之前,回家的行程都是早早確定。所有的旅行最終的目的地因此都是家。而旅行本身的目的則是為了增長知識與能力以貢獻於家所在的這一片土地以及仰賴它而生活的人。(2010/10/10)
吳誠文小檔案
吳誠文,1971年巨人隊少棒國手,為國家捧回世界少棒冠軍盃。臺南一中畢業後,考進臺大電機系,1981年從臺大電機系畢業,1984年負笈美國深造,1987年取得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校區電機與電腦工程學博士。學成返國任教於清華大學電機系,2000-2003兼任系主任,2004-2007擔任電機資訊學院院長。鑽研超大型積體電路設計與測試和半導體記憶體測試,卓然有成,2004當選IEEE Fellow。2007年借調至工研院主持系統晶片科技中心,規劃推動3D-IC設計與測試技術之研發工作與產業推廣。2010年將系統晶片科技中心整合至資訊與通訊研究所,並接任該所所長,要協助臺灣建立自有品牌,與國際大廠競逐天下。
圖説:
圖1:2010年6月也曾造訪北京,當時看到的天安門廣場前非尖峰時段的車陣,延伸到灰濛濛看不清的遠方。
圖2:我在德勒斯登最後一天才得知,每天前往會場途經的瓷磚畫壁是遊客必訪之處,而我竟來去匆匆,對其視若無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