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我就對植物很有興趣,記得小時候就讀的宜蘭市力行國小,就位在宜蘭溪畔,有部分校地供學生種植農作物,如大蒜、青菜。在導師郭啟東老師的帶領下,我們學習翻土、播種、澆水和施肥,看著一片綠油油,很有成就感,做起來更賣力,或許就這樣在心中埋下種子,促使我以後走向研究森林植物的方向。

初高中就讀於省立宜蘭中學,因為學校沒有農作,自然不會要求學生種菜;那時我們住在眷村,屋舍雖簡陋,但房子的前方有個小小的院子,我常常帶回一些野生花草來種,或是一些園藝植物。記得高中時,偶爾有人饋贈蘋果(當年蘋果進口被專斷,價格炒得奇高,被視為最高級水果之一),捧食之餘,我將種子拿去做發芽實驗,果真長出小苗,心中的喜悅無法形容;當然蘋果是溫帶果樹,在亞熱帶臺灣的平地是不適合生長的,而蘋果樹也不是用種子繁殖。

師承劉棠瑞教授

那時候的大學聯考也蠻有意思,哥哥應紹堯考的那年不分組,聯招的學校只有幾所,他被分發到臺大動物系;之後,就分甲乙丙三組,與醫學相關科系屬於甲組,丙組是生物及農學。當時林業政策以砍伐林木為主,將木材外銷日本,尤其是檜木成為政府外匯主要來源之一,社會因此普遍認為念森林系有前途,森林系也成了丙組前幾名志願;日前過世的陳昭明教授就是丙組狀元。1961年,我考進臺大森林系,那一年丙組狀元是動物系的周芷,而第二名就是森林系的賀敏華,不過她讀了一年後覺得非興趣所在,轉到中文系去,現在在《傳記文學》雜誌上偶爾可見到她寫的文章;低我一屆的丙組狀元又是森林系,姓名不記得了,因為他在大二時轉到醫學院去了。

我在森林系成績並不算好,唯有一門課無人能贏過我,那就是樹木學,因為是我興趣所在。教授樹木學的是恩師劉棠瑞老師,他是日本東京大學的理學博士,曾任森林系主任與農學院院長。上了他的課之後,受到強力吸引,接著又去修了他的植物分類學等課程,自此之後,一直跟在劉老師身邊學習,直到他退休後赴美定居為止,碩士論文也請他指導。劉老師並引薦我進入森林系,擔任助教,循序漸進,一路從講師、副教授到升任教授;師恩浩瀚,無以回報。

苦幹加實幹

所謂森林植物就是植物分類學,而樹木學限於木本植物,屬於植物分類學一部分,從小喜歡花花草草的我,當然就以植物分類研究為旨趣。然而要把這門課學得好並不簡單,在大學部時,劉棠瑞老師要我跟著系上其他老師,如吳順昭老師、汪淮老師等人跑野外,到深山裡採集植物標本回來鑑定,那時他們剛從國外學成歸來,進入森林系教書。念研究所時,劉老師則要我參加臺大教職員登山社的登山活動,也是為了採集植物標本;記得第一次參加臺大教職員登山社的活動是攀登北大武山,清早34點起床,晚上78點才抵達住宿處,每天就是趕行程,沒什麼機會學習。

進入森林系任教後,開始自行帶學生到山裡採集標本,那時年紀輕體力好,常組隊攀登玉山、雪山、大霸尖山、南湖大山、合歡山、秀姑巒山、馬博拉斯山、北插天山、加里前山、清水山、塔關山等等,常常一出門就是一個禮拜,在深山裡盡情地採集植物標本,常時一起採集的學生有賴明洲(曾任東海大學景觀系主任,不久前去世)、林則桐、高毓斌、趙大衛、陳燕章、呂志廣、楊景中、王昭泰、周國敬等,因為師生年齡相差不大,相處融洽,互相幫忙,皆是我研究生涯中的貴人。

擔任講師的後期及副教授期間,由於環境的改變,野外採集多個人行動,經常一個人帶著背包就上山,曾經只花2天去雪山(武陵農埸、七卡山莊、三六九山莊、雪山主峰來回),合歡山交通比較便利,來來去去也有78次之多。掐指算算,臺灣的百岳我大概也爬了30幾座,有些山去過34次之多。一個人跑野外的好處是能自由自在地觀察、採集或拍照,如果帶隊還要負責人員安全,顧慮較多。當然,重點在回到學校後標本的整理、鑑定,對照標本館典藏的標本,查閱相關書籍,如能有新發現,是再高興不過的事了。

發表新植物

植物分類研究者最大的心願莫過於發表新植物,包括屬(genus)、種(species)、亞種(subspecies)等不同單位,至於新科階級則幾乎不可能,因為現在對高等植物的特徵已能掌握得很好。新植物的發表對研究者來說是心血的結晶,在近40年研究裡,我總共發表了2個新屬,近百種的新種、亞種(含新組合new combination在內)。這些新東西發表後,要經過同儕的考驗,並一再反覆研究觀察,認為確實是新東西,有研究者願意引用就算成功。就以我研究的蘭科(Orchidaceae)植物來說,最近由鐘詩文等(2007)著《臺灣野生蘭上/下》兩冊中,引用我發表的新植物及新組合名稱共有15種之多,其他引用於《臺灣植物誌》(Flora of Taiwan1-5卷的植物也不少,無法在此一一臚列,我以圖片作介紹:

1.臺灣萬代蘭(Vanda taiwaniana S.S. Ying):採集自恆春半島森林,最大的特徵為葉呈圓柱形,極為罕見;Ormerod氏認為屬於Papilionanthe屬植物,而將它新組合為Papilionanthe taiwaniana (S.S.YingOrmerod

2.黃唇赤箭(Gastrodia flavilabella S.S. Ying):有一年夏天帶學生去溪頭臺大實驗林實習,在溪頭苗圃附近找到的無葉新種蘭花。

3.北插天山赤箭(Gastrodia peichiatieniana S.S. Ying):在北插天山森林深處發現的無葉寄生蘭,臺大植物科學研究所的林讚標教授幾乎與我同時發現這種蘭花,但我比他早3個月發表專書(我發表的時間是1987年2月,他則在1987年5月),根據國際植物命名法規的規定,早發表有優先權,他發表的學名只能當做是異名(synonym)。

4.臺灣一點癀(Nervilia taiwaniana S.S. Ying):在八通關古道發現的新蘭花,有藥用價值,所以被民間採集得多,數量越來越少。

根據研究心得,新種的發現多在無意間,如要刻意尋找,反倒一無所獲。

著專書立論

我出版第一本有關植物的書籍是在1975年,憑著一股傻勁,貿貿然就出版了《臺灣高山植物彩色圖鑑.第一卷》(之後還有第二卷),那時找了一家全國知名的中華彩色印刷公司(專門印郵票及高級彩色製品)印製,所花的銀子當然不少,幸好那時網路尚未興起,智識的來源大多依賴書本,而這本書又是臺灣第一本高山植物彩色圖鑑中文書,銷路還算不錯,也促使我繼續出版彩色圖鑑。第二本是《臺灣蘭科植物彩色圖鑑.第一卷》(同樣地,出到第二卷)。就這樣一到二年就出版一本有關植物的彩色圖鑑,30餘年過去,出版了30多本(含增訂再版本),其中流傳較廣的,有《臺灣木本植物彩色圖鑑》、《臺灣草本植物彩色圖鑑》、《觀賞樹木》、《臺灣高等植物彩色圖誌.第一卷至第六卷》、《臺灣蘭科植物彩色圖誌》等;這些書在我的網站上更多詳盡的介紹(https://sites.google.com/site/taiwanflora12/)。

在我所有的著作當中,最特別的是在退休前3年所寫的《古植物學》(Palaeobotany)第一卷及第二卷。之前,我開了一門「瀕於滅絕的生物及保育」課,談到一些滅絕植物,而另一門「高等樹木學」則講化石的裸子植物,這讓我興起寫作古植物學書籍的念頭。在臺灣,沒有人研究古植物學,大陸的古植物學研究者很多,但其著作偏向某一類或某一時期,而我寫的古植物學則對古植物演化歷史作較系統性的論述。

我也參與了《臺灣植物誌》(Flora of Taiwan)論文的寫作。這本臺灣最權威的臺灣自生維管植物圖書,1978年印行第一版,2000年出版修正的第二版,我都有參與,1978年第一版與劉棠瑞教授合作,2000年版則是我獨力撰寫,所撰寫的科別有十字花科、石竹科、百合科、龍舌蘭科、芭蕉科等。這本書為植物系黃增泉教授領銜編撰,出版後佳評不斷,曾獲世界植物分類學會頒授Engleri獎,實為全體寫作者的榮耀。

退休後的生活

許多人退休後,時間突然多了起來,往往無法適應,我卻沒有這種感覺,我的體力和腦力一直保持在恆動狀態:在體力方面,我增加了柔性運動量,原先每天甩手2000下,利用不同時段各增加1000下,合計4000下;也常利用周休二日至臺北近郊小山走走,不必吃藥,血壓及血糖都保持在正常狀態(我每星期都去保健中心量一次血壓),身體還算OK。另一方面,持續從事我喜愛的花草栽培,推廣野生蘭園藝化,讓臺灣野生蘭得以生生不息。有一種僅產於臺灣綠島的木斛(Dendrobium crumenatum Sw.)野生蘭,我在偶然得到一株後,經多年繁殖,已產生不少成熟個體。

在腦力恆動上,我建立了屬於自己的網站https://sites.google.com/site/taiwanflora12/。除了將個人研究植物的成果放在網站上外,同時也開啟了我的另一項興趣:從初中開始,就對海軍軍艦很感興趣,收集許多資料,資料多了,慢慢就有出書的欲望。2004年出版《怒海猛犬》敘述19461972年在海軍服役的海岸巡邏艦(Patrol Craft Coastal,江字號軍艦)的艦史;2010年出版《陽泰(太)永安.上卷》,敘述中華民國海軍19451976年間艦史;下卷預定在2011年出版。就這樣每天激盪著腦力,創造一些東西,雖自教職退休,對喜愛的植物仍持續學習與鑽研。

 

應紹舜小檔案

中國江西省南昌市人。早年隨父母來臺灣,就讀宜蘭市的小學及中學,以丙組第一志願考入臺灣大學森林系。取得學士及碩士後,師承劉棠瑞教授從事植物分類研究;歷任臺灣大學森林系(現改名為森林環境暨資源系)助教、講師、副教授及教授兼森林系植物標本館長等職。現為臺大森林環境暨資源系名譽教授。著有植物分類、海軍艦艇歷史等專書30餘種。

 

圖說:

圖1:我家門前有花草。從小喜愛拈花惹草。

圖2:帶學生至北插天山採集。

圖3:帶學生攀登塔關山。

圖4:臺灣萬代蘭。

圖5:黃唇赤箭。

圖6:北插天山赤箭。

圖7:臺灣一點癀。

圖8:(小檔案用圖)帶學生在溪頭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