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者有語,臺灣國際外交有如孤島。那麼,學術上呢?當然,已有部分宏觀性世界認可成績,聞名遐邇,所以,不會孤單;但,另一方面,卻也見著學人孤影途徙,隻身闖關,諸多學術場合間,總是臺灣一人,幾天獨處一隅,然後適時念出一篇好論文,為國家爭一份光度。筆者服務臺大20年,自許必須浸身國際學術場域,因此,人類學國外田野不可缺,國際會議同樣重要。就這樣一路跑到今天,回觀自己,竟才發現英氣少年早已飄渺,而我依然國外孤獨,帶著「唯一臺灣」上演講桌,但見滿堂好奇,瞧望此一來自福爾摩沙的島嶼單幫。

上個學年教授休假研究一年,再加上暑假的後段,一共出入境24趟,參加會議者有泰國、韓國、葡萄牙,田野調查者有日本、馬來西亞、寮國、美國,外國大學訪問者則有馬來亞大學與德國漢堡大學。友人笑稱,謝老師一年多時間內,偶爾「過境」臺灣,懇請抽空探望他們一下。我自己則解嘲,2009年夏天甫搬妥當的安坑新家,根本就是「自家旅店」,到現在,男主人仍不甚熟習屋內空間,常常碰壁。不過,總該靜下整裝開學了,300多個日子,有待慢慢消化產出。

會議三次上台,大馬和德國則在三個大學作了四次演講,合計七回。七場講演,主題橫跨臺灣、寮國、日本、以及馬國。筆者企圖心明顯,就是要讓大家知道,我們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有本土,更有國際;注重自我家國,也關懷世界角落。多年來,我充當一名此道實踐者。典型例子即是「泰學研究國際會議」自1990年以降,每三年一會,我從未缺席,卻也多扮演來自臺灣的「孤鳥教授」角色。對自己而言,「臺灣唯一」,早已不陌生,所以,超過一年的日子裡,七次學術演說報告,場裡會外,往往就一人臺灣,講話詢答,點滴心底。

讓臺灣光澤在世界顯現的方法很多,學術人研究成果,不吝長長航程後,作個口頭公告,當是策略一。決定申請休假研究之前,就打定主意,這一年要集大成,好好衝個前鋒,國際線多方引觸,至少記錄上均將載有「來自臺灣」或「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字樣。臺灣或許政治外交上一定程度的「孤島化」,但,作為一名大學教師,其專業研究者身分,可以做的事仍多。走出孤島,縱使稀釋之後,全球分散,教授成了會場臺灣一人,寂寞可知,卻還是可大方獻藝,對話國際,如此一來,心情想必暢快。然後,奔波苦勞,忘的乾淨,勇武者繼續下回孤鳥行。(2010/09/08

 

謝世忠小檔案

現任臺大人類學系教授。1977年畢業於東海大學歷史學系,1982年取得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學位,1989年獲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人類學哲學博士。此外,在留學美國期間曾專修泰國語文,因此也擁有一泰文化研究學士學位。

主要研究領域有北東南亞民族誌、泰/寮國族關係、臺灣原住民當代現象、民族史方法、第四世界理論、詮釋人類學、觀光人類學、發展人類學及族群理論等。主要著作有1987年《認同的污名-臺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1993年《傣泐-西雙版納的族群現象》、1994年《山胞觀光-當代山地文化展現的人類學詮釋》、2004年《國族論述:中國與北東南亞的場域》、2007年《移民、返鄉與傳統祭典-北臺灣都市阿美族原住民的豐年祭參與及文化認同》(與劉瑞超合著)等10多部,另有學術論文和一般散文約計200餘篇,為一位研究領域多元且著作產量豐碩的人類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