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校園裡的道路多以植物命名。有一條「桃花心木道」,念起來有點拗口,還有人口誤說成「櫻木花道」(日本漫畫《灌籃高手》主角)!它到底在哪裡呢?
在臺大校園北側、視聽教育館前通往椰林小道的路上,栽滿了成排的大葉桃花心木,這裡就是「桃花心木道」。桃花心木這一類的植物原產於中美洲地區,喜好陽光充足、溫暖的環境,1901年首次引進臺灣,在臺灣以「桃花心木」及「大葉桃花心木」二品種較為常見。由於樹幹筆直、質地好,向來是優良的家具材料,而高大整齊的樹型也是很好的造林樹和行道樹,所以有人在臺灣南部山區大規模栽種,高雄縣更以她為縣樹,但在北部較少見,因此即使天天路過桃花心木道,仍然不識桃花心木。
總務處事務組林新旺主任回憶說,早先在桃花心木道栽種的是樟樹,只是植栽下方剛好是水溝,樹根生長空間有限,1990年又遇到介殼蟲大發生,樟樹生長狀況更加不良。於是在1992年左右,當時的事務組股長樊天一先生決定全面改植,而之所以選擇桃花心木據說因為是當時公認的「高級木」。在校史館網站(http://gallery.lib.ntu.edu.tw/archives/572)也寫道,『李學勇教授1967年發表栽培出全世界唯一的雜交種桃花心木後,臺灣各校園掀起一波種植大葉桃花心木的風潮。1987年《中央日報》刊載了林今開先生的「桃花心木的喜劇」,當時的校長孫震先生立刻約見李學勇教授,不久視聽教育館前通往椰林小道的校園道路兩旁,就種滿了大葉桃花心木。』不過,地下水溝構造物還是限制了樹木生長,經過十多年來悉心照料,總算有了現在的綠蔭,可說得來不易。
在5月份介紹大葉桃花心木是有原因的。大部分落葉植物總是在冬季落葉,但本期的主角可就不一樣。據說大葉桃花心木落葉是為了保留養分讓果實成長,當果實成熟時開裂,帶著翅膀的種子會像直昇機一般、飄向四方,此時,樹上的葉片幾乎落盡,為的是避免妨礙種子飛翔;讓人不禁讚嘆大自然的奧妙。雖然臺大校園裡的大葉桃花心木迄今不曾結果,但仍遵守祖傳時序,在4月下旬到5月上旬間落葉,整條道路布滿層層枯黃的大葉子,不明就裡的人難免疑惑:是否這些大個兒們弄錯時間了?落葉後不久即長出新芽,新葉是令人驚艷的紅色(是的!是紅色的新葉!),陽光透過新葉灑落地面時,奇幻的光影變化又再次令人著迷。之後新葉會變成淡綠、再轉為深綠色,濃綠的樹蔭再度覆滿枝頭,為我們遮去了夏日驕陽。除了桃花心木道,心理系南館南側、新生南路新月台附近、農化新館南側,也有零星的大葉桃花心木分布,想要觀賞她那短暫的色彩變化,就要把握5月初的二個禮拜,錯過就要等明年了!
在農化新館南側,不僅有大葉桃花心木,還有先前提到李老師培育出全世界唯一一株的雜交種桃花心木。以前這裡是一片綠地,如今卻成為交通要道,車輛來往一不注意就很容易撞傷樹幹。為了提醒來往人車,總務處事務組於2008年暑假,在樹身別上一片小小的解說牌,並以稻草等材料保護樹皮、減少擦傷。這株大樹也是臺大校園多元豐富的學術成果之一,下次駕車經過這兒時可別忘了減速,請好好愛護她。
圖說:
圖1:桃花心木道就在視聽教育館前通往椰林小道的路上。
圖2:全世界唯一的雜交種桃花心木,位於農化新館南側道路中央。
圖3:桃花心木的時序與眾不同,4、5月春季時落葉紛飛。
圖4:落葉後不久,豔紅的新葉竄出。
圖5:落葉與翠綠新葉成強烈對比。
圖6:校方為保護這株珍貴的校園資產,於2008年設置解說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