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閱讀古典詩歌時,會不會發現,總是有數不完的「思婦」站在樓頭凝望,期盼良人歸來?閱讀志怪小說,會不會發現,其中的人鬼婚戀,作為「鬼」的一方,不但多是女鬼,而且還要「自薦枕席」?說穿了,這都是文學中「性別意識」的體現。

「性別」問題向來與文學傳統、社會現況及政治大環境息息相關,以性別研究的角度,去解讀小說,想像文學,也可說是性別意識在學術領域的具體實踐。我原先從事的是古典文學研究,自九0年代中期開始,嘗試以性別論述的角度,重新審視六朝古典文學,企圖重新省思傳統性別觀念下,古典文學研究的不足之處,以及重新詮釋的可能。與此同時,基於自身對「臺灣文學」的關懷,我也嘗試進行當代文學的性別研究,特別是分析性別與家╱國其中複雜的倫理關係,讓臺灣文學研究別於以往,展現更豐富的多元風景。以下即以此二線為主軸,談談這些研究關懷的心得。

古典文學方面,我所處理的諸多論題在題材上雖有差異,但主要仍圍繞於文人作者和各種文學傳統、社會文化的往來互動,以及在書寫過程中,作者、作品、讀者如何相互影響、融合、轉變的過程。做法是,透過對作品文本的細緻體察,以深入檢視其中女性形象、性別關係的表現,以及「生理性別」、「社會性別」與「階級」、「情欲」間的糾結與互動。進而,反思古典文學中的作品中,是如何體現了社會傳統性別論述中的不平等權力關係?由此出發,漢晉詩歌中的「思婦文本」、《世說新語‧賢媛篇》、以及六朝志怪小說中的「人鬼姻緣故事」,都成為我關注的議題。許多人都會注意到,古典詩歌中,特多「思婦」的詠歌。她們終夜不寐,不斷在高樓遠望、在窗前嘆息,企盼良人歸來。過去,學者都以為它是不遇文人企盼明君的喻託,但事實上,後來有不少女性詩人未必有良人不歸的經驗,卻也摹擬先輩的男性詩人,寫下了思婦詩,這又是為什麼?再以志怪小說為例,六朝人鬼姻緣糾纏的志怪故事中,絕大多數都是「女鬼」前來自薦枕席,而女鬼若要還陽轉生,就必須依靠與男子「寢息」、「交歡」。但是,女鬼也有可能幫助丈夫顯達富貴、還魂而產子。這些人鬼相戀交婚、穿梭陰陽的情節,表面上呈現的是傳統的「男尊女卑」觀念,但背後,其實還有「階級」、「情欲」等複雜的因素作用其中,可以討論深入的特點,其實是十分豐富的。傳統文學雖然被男性的主流聲音所掌控,但是我們仍然可以藉由深入作品,挑戰古典文學中的兩性對立,因為慾望與性別流動不拘的特性,才讓文學作品始終有值得反覆探討的空間。

1997年,我與洪淑苓、鄭毓瑜、蔡瑜、陳翠英、康韻梅等6位學者合著有《古典文學與性別研究》,既關照了主要的文學領域,如:辭賦、詩歌、筆記、志怪、變文、小說;也反映了政治、倫理、教育、文學化等因素對於性別關係的影響,可說是結合古典文學研究與性別論述的開創之作,也可視為古典文學性別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至於現當代文學的性別研究,早期大部分是從性別建構與語言探索的角度,深入探討書寫、歷史、性別、權力等不同層面間,或彼此矛盾、或相互生成的關係。例如,「他的歷史」(history),是否,以及如何,在小說中被改寫為「她的歷史」(her-story)?我讀平路的小說《行道天涯》、〈百齡箋〉,發現她正是藉由宋慶齡、宋美齡這對姐妹,改寫了原先以男性中心的民國史。平路不但從「他」所依恃的文字紀錄照片影像下手,實際拆解「各種威權下編纂的歷史」,更著眼於以女性為主體的論述,呈現政治人物內心的軟弱與恐懼,讓男性政治神話中種種「高大豐滿的英雄形象」,在女性的情愛欲望與敘述欲望中,銷蝕瓦解。而我也試圖將這個階段的關懷與研究成果,實踐於現當代文學的教學中,所撰寫的<雌雄同體/女同志的文本解讀-從<安卓珍尼>談當代小說教學時的理論應用及其相關問題>,就是希望可以藉由學術性的論述,讓性別研究的課題落實於教學中。為此,2000年還編選了《性別論述與臺灣小說》,收入當時最有代表性的8位女性學者論文,以供教學參考。該書應是當時此領域中最完整、最重要的研究論集,呈顯出從空間想像到歷史書寫,從身體政治到文化生產的複雜面向。

接下來,我將關懷面轉向女性與家國、鄉土、歷史想像之間的關係。在我看來,源自西方的女性╱性別研究,本偏重在反思兩性關係,或者翻轉女性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不一定考慮到家國認同問題。但華人社會向來重視家庭倫理,長久以來,由「夫婦」所組構的「家庭」,不僅是一切社會政治實體發展延續的基礎,以「家」喻「國」,更是文學書寫中普遍應用的修辭策略。因此我所關注的是,當傳統「家國」觀念遭逢「性別」論述的挑戰之後,將會呈顯怎樣的變化?這樣的嘗試,乃是以華人社會文化特質為主體的思考脈絡中,開啟西方思潮與本土文化的多方對話,並且與本土的傳統文化及現實關懷相結合。以閱讀五0年代反共小說中的愛情故事為例,我們發現:從事反共大業的男女雙方,往往延續了過去「男主女從」的傳統觀念,女性若要走出家庭,投身救國大業,幾乎都要接受男性的啟蒙,並追隨他的領導。女性愛戀男性,常會將男主角視為國家的化身:「我愛國,所以我愛你。」然而若男女情海生波,勞燕分飛,女主角是否就「不愛國」了呢?更弔詭的是,以男性比附於國家,原是男性小說家要鞏固自我主體的小說策略,但若女性如果愛的是「國家」而非某一特定「男性」,那麼,小說中一意要建構的男性主體,豈不也就蕩然無存?性別與家國的關係,往往在相互建構的過程中,隱含了自我的質疑與解構,這是當代臺灣小說的重要特色,也是它耐人尋味之處。2004年出版的《性別,還是家國?──五0與八、九0年代臺灣小說論》,大致體現了這個階段的研究成果

整體而言,從古典到當代,性別論述所蘊含的潛能與力道,已為現階段的文學研究帶來了諸多衝擊,更開拓了許多嶄新的研究視角。個人的研究,只是其中非常有限的一小部分。在總結對過去的回顧之餘,如何推陳出新,更將是未來努力的方向。(本專題共同策畫/材料科學系莊東漢教授&語言所江文瑜主任&法律學系詹森林教授) 

相關論文:

[1]<漢晉詩歌中「思婦文本」的形成及其相關問題>,收入梅家玲著,《漢魏六朝文學新論——擬代與贈答篇》。北京:北京大學,2004

[2]<依違於婦德與才性之間:《世說新語.賢媛篇》的女性風貌>,收入梅家玲等著,《古典文學與性別研究》。臺北:里仁,1997

[3]<六朝志怪人鬼姻緣故事中的兩性關係-以「性別」問題為中心的考察>,收入梅家玲等著,《古典文學與性別研究》。臺北:里仁,1997

[4]<五0年代臺灣小說中的性別與家國──以《文藝創作》與文獎會得獎作品為例>,收入梅家玲著,《性別,還是家國?──五0與八、九0年代臺灣小說論》。臺北:麥田,2004

[5]<「她」的故事:平路小說中的女性.歷史.書寫>,收入梅家玲著,《性別,還是家國?──五0與八、九0年代臺灣小說論》。臺北:麥田,2004

[6]<雌雄同體/女同志的文本解讀──從<安卓珍尼>談當代小說教學時的理論應用及其相關問題>,《現代文學教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大中文系,1996

 

梅家玲小檔案

臺大中文研究所博士,曾任美國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人、傅爾布萊特計畫訪問學人、香港中文大學訪問學人;並曾赴捷克查理大學、中國清華大學、德國海德堡大學擔任客座講學,現任臺大中文系與臺文所合聘教授,兼任臺文所所長。研究領域兼括漢魏六朝文學、臺灣文學與中國近現代文學。著有《世說新語的語言藝術》、《漢魏六朝文學新論.擬代與贈答篇》、《性別,還是家國?──五0與八、九0年代臺灣小說論》等。另編有《性別論述與臺灣小說》、《臺灣現代文學教程‧小說讀本》、《晚清文學教室──從北大到臺大》、《文化啟蒙與知識生產──跨領域的視野》等。

Books

1.      New Criticism in the Literature of the Six Dynasties: Pastiche, Narrator as the Author’s Mouthpiece and Interchange Poetry, Taipei: Li-ren Publishing Co., 1997

2.      Language and Narrative inA New Account of Tales of the World,” Taipei: Li-ren Publishing Co., 2004

3.      Gender or Nation? Criticism on Taiwan Fiction of the 50's and the 80's-90's, Taipei: Rye Field Publications, 2004

4.      New Criticism in the Literature of the Six Dynasties: Pastiche, Narrator as the Author’s Mouthpiece and Interchange Poetry,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Edited Books

1.      Gender Discourse and Taiwan Fiction. Taipei: Rye Field Publishing, 2000

2.      A Course in Modern Taiwan Literature: Fiction Reader. Taipei: Fish & Fish International Co., Ltd., 2002.

3.      Five Lectures on Late Qing Literature: From Peking University to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aipei: Rye Field Publishing, 2004.

4.      Cultural Enlightenment and Knowledge Production: A Cross-disciplinary Study. Taipei: Rye Field Publishing, 2006

 

圖說:

圖1:1997年出版的《古典文學與性別研究》,反映了政治、倫理、教育、文學化等因素對於性別關係的影響,是相關論述的開創之作

圖2:2000年編選之《性別論述與臺灣小說》,藉由學術性的論述,讓性別研究的課題落實於教學中。

圖3:「我愛國,所以我愛你。」梅教授研究50890年代臺灣小說,開啟性別與家國關係研究,發掘當代臺灣小說的重要特色。

圖4:(小檔案用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