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研究本來就是跨領域的(trans-disciplinary)。自我角色認同、性與情慾特質(sexualities)本身充滿隱喻變幻與文化差異,不僅隨時代與文化而改變,也受階級、世代及生命政治所影響,每一個有別於過往的性別研究進程不必然代表「進步」,但絕對都是當下具體生命經驗回應(或揭露)社會現實的結果。
晚近關於亞洲與臺灣慰安婦「悲慘世界」的研究所揭露的歷史現實,就是跨領域性別研究最好的例子。當我們翻閱一頁又一頁的阿媽故事,隨著史學家之筆匍匐前進探索被殖民壓迫者的底層黑暗世界時,那些躍然紙上的檔案文件、法律命令、調查報告、文化記憶、身體銘刻(inscription of body)、性傷害、家庭與婚姻故事以及汙名恐懼的政治經濟與社會機制等等彼此交涉,訴說和描拼出一幅幅殘缺但卻赤裸的生命歷史,這是研究者跨越限制、克服難關乃至重建自我方能成就的「史業」-其跨領域是不斷檢驗批判教條和權力的努力,為的無非就是貼近現實、甚至改變它。
現今校園內的性別研究和教學,在許多研究者的努力下,愈來愈能跨越各種性別階級與族群的藩籬,接受和鼓勵各式各樣「怪異」、「反常」和「大膽」的研究和課程實驗,朝跨領域發展,不停留於象牙塔內學科派別結盟和專業溝通轉譯的表面跨越。目前性別教育在臺灣並未普遍建制化,成立性別研究所的教學單位屈指可數,臺大則自1997年由婦女研究室創立「婦女與性別研究學程」(Women’s and Gender Studies Program)以來,以學程方式整合各學院相關課程,加上積極開發實驗性課程如「性別教習劇場」、「性別與肢體開發」以及「酷兒研究專題」等,以滿足跨領域的教學需求。
今年學程進一步設計完成專屬網站,將於5月中正式啟用,藉著網路資源分享與溝通平台的建立,一來加強師生平日交流,一來延伸跨領域理念,把知識經驗化為資訊。校園內的性別研究扎根教育當然也有隱憂,按照今年的統計,截至本學期臺大申請修讀性別學程的學生人數達到570人,並不算少,其中順利完成並取得學程證書的人數也有110人,但有個現象一直存在,即修讀學程與平日選修性別相關課程的學生仍多半來自文學院、法學院和社會科學院,理工學院學生明顯欠缺,長年下來反應性別教育仍應積極擴展到更多不同領域,才能真正落實跨領域的要求和扎根教育的理想。
表1:1997~2010年修讀「臺大婦女與性別研究學程」學生院系所分布
學院 |
人數 |
占總人數 |
文 |
145 |
25.5% |
社科 |
139 |
24.4% |
管理 |
49 |
8.6% |
理 |
51 |
9.0% |
法 |
39 |
6.9% |
進修部 |
41 |
7.2% |
生資農 |
37 |
6.5% |
工 |
29 |
5.1% |
公衛 |
18 |
3.2% |
醫 |
8 |
1.4% |
生科 |
6 |
1.1% |
電資 |
4 |
0.7% |
獸醫 |
4 |
0.7% |
2010年婦女研究室成立屆滿25年,為回顧歷史及規劃未來新走向,除了進行25週年歷史記錄短片拍攝計畫,6月初將與法律學院合辦「酷兒飄浪國際研討會」。顧名思義,「酷兒飄浪」(Queer Diasporas)與酷兒研究(queer studies)和離散研究(diasporas studies)有關,這兩種看似不相干的理論路徑在很短時間內交融出新的視域,從此「看見」向來被忽略的現象和議題,絕非偶然,從當代性別平權運動歷史發展及理論侷限當中不難找到端倪,在這近10年間,酷兒飄浪可以說是最具代表性的跨領域性別研究趨勢之一。
1995年聯合國婦女世界大會宣示「性別主流化」(gender mainstreaming)目標至今15年,各地性別研究多投注於性別主流化議題,於女權和性別平等法制研究與推動進展快速,臺灣婦運與性別平權運動團體共同推動的成果包括性別工作平等法、性別平等教育法、性侵害犯罪防治法、性騷擾防治法與家庭暴力防治法等立法,以及家事法庭、中途之家與兒少事件處理的相關措施與改革,當然還包括近期大法官會議解釋如第617號和第666號解釋,以及爭議多時的人工生殖、代理孕母、家事服務與照顧以及同居和多元家庭等立法運動,更進一步的討論還擴及性別平等基本法和反歧視立法。
然而1990年代後期受晚期現代性論述、批判社會理論、批判文化研究與酷兒理論(queer theory)衝擊,新興的跨領域議題包括全球性別主流化發展與反思、文化歧視、離散族群、性別地理與在地化理論建構、全球資訊傳播與消費文化等,國內外研究尤其關注全球化、新自由主義與在地化理論建構的意義,廣被採用的概念如「反身現代性」(reflexive modernity (Beck, Giddens))與「混雜現代性」(hybrid modernity (Hall, Harvey, Lash etc.))、「文化女性化」(culture feminization)、異性戀霸權(heteronormativity)等,重要的研究取徑如在地質性研究(small-scale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Bourdieu’s style),以及後愛滋時代身體政治(post-HIV/AIDS politics of the body, Lupton and Tulloch 1998)、跨性別(transgender)、「酷兒研究」(queer studies (Butler, Sedgwick, Zizek etc.))、前衛哲學與性別社會理論建構、跨國族性別論述、性別文化地理學、新興身體政治、多元家庭與另類情慾、LGBTIQ論述與實踐等,均深入各種研究方向並帶動理論對話與行動。
這些議題與論述基本上都與全球遷移流動的生命情境有關,在國族女性主義為主的性別和文化理論無法立即回應上述這些議題的情況下,理論新生兒「酷兒離散」研究(Queer Diasporas Studies)於焉誕生,取其意境,中文不妨將之譯為「酷兒飄浪」-酷兒本來就是無疆界的。從6月即將登場的國際研討會論文分布來看,國內投稿發表者多數是碩博士研究生,但也有少數老師從事相關研究,關心主題則以同性戀研究為主,其次是另類情慾與全球同志消費文化,跨國族研究以及許多議題還有待發掘,這顯示國內學界對酷兒飄浪還不熟悉,性別跨領域對於跨出這一大步,需要更多時間和勇氣。(本專題共同策畫/材料科學系莊東漢教授&語言所江文瑜主任&法律學系詹森林教授)
參考文獻:
[1] 朱德蘭著,2009,《臺灣慰安婦》。臺北:五南。
[2] 邱淑雯著,2005,《性別與移動:日本與臺灣的亞洲新娘》。臺北:巨流。
[3] 陳妙芬著,2010,<跨文化記憶與生命政治:「混雜現代性」及其規範蘊含的酷兒觀點>,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政治秩序與道德秩序:現代性的規範涵蘊」學術研討會論文。
[4] 陳妙芬,2009,<虛擬舞台的月球漫步-從麥可傑克森談「酷兒飄浪」>。《婦研縱橫》,第91期,pp. 23-29。
[5] 陳妙芬、萬毓澤合譯,2008,《階級的道德意義》,Andrew Sayer著。臺北:巨流。
陳妙芬小檔案
德國哥廷根大學法學博士、哲學博士候選人,現職為臺大法律學院專任副教授,兼任臺大婦女研究室召集人。主要研究為法哲學、法律美學與倫理學、法律性別與文化研究。曾任《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編輯委員,參與原住民族法規、國家通訊傳播與勞工法規等諮詢工作,偶而參加樂團、創作劇本和拍攝紀錄片。
圖說:
圖1:臺大於1997年開設「婦女與性別研究學程」,圖為師生參與性別與肢體開發進階課程。
圖2:今年臺大婦女研究室成立滿25年,定於6月舉辦酷兒飄浪國際研討會,作為性別研究新里程碑。
圖3:小檔案用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