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1115日國立臺灣大學成立。早年校門外是碎石舖地的廣場,蔓草叢生,大門前有一條行人走出來的羊腸小道,隔一條街(即今之羅斯福路),正前方不遠處有一幢木造平房,就是水源地車站站房。其旁有間商店,是這一帶唯一的一家,賣冰棒、水果,也賣飯、麵。當時羅斯福路和新生南路都是碎石路,都還沒有命名,路兩旁大多是稻田,溫州街一帶就叫水稻町。有尖車頭、黃車身的市營公共汽車「1號車」,起站是公館,經臺大到臺北車站,班次固定、稀少,公車經過時總是塵土飛揚。一直過了羅斯福路與南昌街(當時稱兒玉町)交叉口處,進入南昌街才有舖設柏油路面。如果晚上想到中山堂看場電影,大多是徒步來回。

縱貫鐵路新店線行駛的窄軌小火車,自萬華到新店。又稱「萬新鐵路」。19214月開始營運。沿線設有:堀江、馬場町(和平)、螢橋、古亭、水源地、公館、十五分(萬隆)、景美、二十張、大坪林、公學校、七張、新店等站,全長10.7公里,起初原是一條產業鐵路,運輸煤、茶、木材,以及稻米、糖、鹽、肥料、水泥、五金、布匹、日用品雜貨等生活物資,以貨運為主,兼營客運。後來鐵路沿線居民增多,環境變遷,客運量大增,在旅遊、通學、工作、居民外出等需求也發揮了很大功能。萬新鐵路線到公館站這前半段,是沿著汀州路前進,而從公館到新店站則沿著羅斯福路和北新路興築,即現在地下化的捷運路線。

萬新鐵路沿線,從福州街經廈門街、牯嶺街、同安街到金門街一帶,分布多處臺大教職員宿舍,因此許多臺大人都以小火車作為通勤的交通工具。學生宿舍伙食團到萬華市場採購,或轉乘縱貫線火車,都要在水源地搭車。1949年後本校學生及教職員工迅速增加,早晨7:30的小火車一抵達水源地站,走出站的都是上課、上班的臺大人,然後沿著碎石路面進入校園。這情景和現今每天早上在捷運公館站的人潮頗為相似。當年哲學系主任方東美教授和夫人高芙初教授,就經常帶著兩位就讀臺大的兒子,全家一起從廈門街螢橋站搭小火車到校,於人群中走過椰林大道;極為溫馨的畫面。假日休閒可搭火車到新店碧潭游泳、划船、岸邊茶座品茗,也可由新店轉搭往烏來的輕便軌道台車,前往烏來觀賞瀑布或原住民歌舞表演等;總之,萬新鐵路小火車可說是早年臺大人的捷運",對臺大人在行的方面有過很大的貢獻。

1965年,由於鐵路貨運業務式微,且因公車路線和班次增多,小火車營運績效衰退,萬新線於營運44年後,終於在當年32410:45停駛客運列車,3253:35貨運列車也在到站後宣告結束。接著拆除軌道,修築汀州路,拓寬北新路。1999年臺北新店線捷運通車,雖然部分路段和當年萬新鐵路相同,萬新鐵路卻已逐漸在人們的記憶中消失。

外一章:鐵道旁的臺大學生宿舍

現今臺北捷運公館站大樓,原是羅斯福路472號「臺大羅斯福路學生宿舍」舊址。時光回到64年前臺灣光復之初,這一棟木造兩層樓宿舍的前面盡是一片水稻田,繞過稻田小徑通到碎石子路面的羅斯福路;宿舍的後方就是萬新鐵路(今之汀州路)。當時極少人擁有個人鬧鐘或腕錶,所以,每天清晨早班火車準時由屋後鳴笛通過,便成了同學們的起床號。

宿舍由同學們自組伙食團管理膳食,校方總務處事務組則雇用兩位女傭負責炊事,另外配置一位男工友。我們自行選出伙食委員,輪流採購副食品,每日由輪值伙委一人和工友一同在水源地車站搭乘萬新線小火車,到萬華市場採買,在當時物資條件極差情形下,伙食團的膳食辦得並不差,連許多不住宿的同學,也來搭伙,共食大鍋飯。

本校在臺北帝大時期,沒有學生宿舍。這棟學生宿舍木樓,原是一處專供臺北帝大學生租住的學寮(日人私營的出租學生宿舍),臺灣光復後,學寮主人被遣送回日本。這棟日產房屋隨之荒廢。早期很多外地同學必須自行尋覓校內空屋暫住,某日幾位同學飯後在校區附近散步,發現這棟廢棄學寮,遂自行清理,搬入住宿,後經校方登記成為校產,水電費改由校方繳納;此即羅斯福路學生宿舍之由來。同學們無意間發現了這座日產廢棄學寮,後來變更產權歸臺大所有,為臺大增加了一筆校產。

1949年,在南京的教育部隨政府遷來臺北,房舍極缺,商情臺大幫忙,經傅斯年校長同意,將這棟宿舍木屋連同南側的大餐廳和廚房,一併撥交給教育部,作為單身職工宿舍。1950年暑假過後,大部分在此住宿同學畢業離校,尚未畢業同學也於新學年開學後,由學校安排遷移至其他宿舍。

1990年臺北捷運動工興建,這座木造宿舍基地預定要作為捷運公館站,在房舍拆除整地前,我特別到此回顧憑弔並留影紀念。圖中站立處後方的二樓房間,即是我當年所居,那是1949~1950年間。我在1950728日遷離宿舍。

現今的捷運公館站,地下有淡新線軌道,地上樓高13層。當年在這裡住宿和搭伙用餐的同學,而今皆已為樂齡耆年,有誰還曾記得照片中這座宿舍小小木造樓房嗎?

 

圖說:

圖1:停靠在水源地車站的新店線列車。後方小樓房是鐵路職工宿舍。位於羅斯福路3284巷口與汀州路3155號南側。現存遺跡廢置許久,古樹濃蔭,荒煙蔓草。(攝影/洪祖仁)

圖2:公館站。(攝影/洪祖仁)

圖3:水源地車站。與臺大正門相遙望。水源地站的售票口拆除後,現在成為都市建築空間一處小廣場,位置在羅斯福路3316巷底20號門前。(攝影/洪祖仁)

圖4:自吊橋向南俯瞰新店碧潭,山巒美景如畫,是臺大人也是臺北人假日流連之處。

圖5:沒有游泳池的時代,水源地新店溪畔成了臺大學生戲水消暑的好去處。

圖6:1921年開始營運的萬新鐵路,是早年臺大人通勤的主要交通工具,假日則可搭車至碧潭風景區遊覽,圖為臺大學生在新店站月台候車。(提供/校友程德森)

圖7:與同學至水源地游泳,留下英姿。

圖8:捷運公館站的大樓前身是臺大學生宿舍,作者在1949~1950年間居住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