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親從民國52年開始從事香蕉栽培,當時香蕉外銷日本的利潤奇高,不但讓我們家的借貸全數清償,還興建了村裡的第一棟樓房。父親為農校畢業,種植香蕉從不在香蕉葉噴灑農藥,而是勤勞地割除乾葉以防止病蟲害擴散,也不噴施除草劑,而是母親帶著女工們以鋤頭除草,砍除病株讓陽光曝曬,僅用少數農藥防治象鼻蟲,並以精巧的套袋技術讓果房整型與外觀免於病斑…。但一般農民為追求一時高產量與亮麗外觀,則是大量施用化肥與農藥,導致土壤有機質偏低與酸化,引發香蕉的絕症-黃葉病逐漸蔓延開來。
農村現象
香蕉的黃金時期僅維持數年,幾年後開始滯銷,香蕉堆得滿山滿谷,價格暴跌。雖然父母親在其他土地上也種植金煌芒果、鳳梨等,惟產地交易價格很低,幾乎沒有賺到錢。即使到今天,金煌芒果、鳳梨的產地交易價格一樣很低,似乎臺灣大部分作物的命運都是如此。
在農村很少有農校相關背景的農民,大部分學歷不高,年紀已6、70歲,中壯年居少數;通常靠著農藥行與其他農民的訊息使用農藥,追求外觀與產量,以得到較高的交易價格與收益,往往忽略自己的健康與產品的安全。
常聽老一輩的人提起,以前水田與溝渠裡常有青蛙與泥鰍,但從我有記憶以來,農田裡很少看到這些生物;反而是從南美洲引進的福壽螺遍布在農村的水圳,危害水稻等水生作物,迫使農民必須使用農藥,成本也增加。
農地經過重劃後有了農路與灌溉排水圳路,機械的利用使得耕作與收成更加輕鬆,不過耕地零細化與租金等成本偏高卻不易經營。部分稻田因國家政策的消極態度而休耕,農民無心耕種只等著領休耕補助金。為人父母者多不願下一代繼承農業,對於想要務農的年輕人也不認同。雖然農業試驗機構的農業技術不斷創新,一般農民卻不易接觸到或難以接受並改變。
原本屬於國家保安的山林地,光復後部分成為來臺移民開墾種植果樹的果園,民國4、50年以後,本地人也陸續進入開墾,不用租金或低租金比較容易經營。而平地的農地則豎起一座座樓房,有些並未依法令申請,不論是農民本身或外地人所建,大部分農舍缺乏整體和諧與美感,完全沒有從農村景觀及功能面向,做整體規劃與系統維護。
有機農業
二次大戰以來,由於石化能源、機械、化學肥料、動植物的保護藥物或生長素、育種及遺傳工程之應用,使得農業生產走向工業化及密集化,產量顯著地提高,解決了因人口增加而產生的糧食不足問題,成就了所謂的綠色革命,然而也衍生以下負面影響:土壤酸化、硬化或流失;環境受到農藥與化肥硝酸鹽的污染;生態破壞與消失;農民健康受到危害;食物毒化或營養不足;昆蟲與病菌產生抗藥性;農產品在不同國家發生生產過剩或供應不足;問題不一而足,因此逐漸有人士出面提倡有機農業。
有機農業是一種不污染環境、不破壞生態,並能提供消費者自然與安全農產品的生產方式,各國法律或農業單位所使用的名稱或定義有所不同,或被稱為生態農業、生物農業、自然農法、永續農業等等,在臺灣,農委會則採用「有機農業」一詞,其定義為「遵守自然資源循環永續利用原則,不允許使用合成化學物質,強調水土資源保育與生態平衡之管理系統,並達到生產自然安全農產品目標之農業。」也就是完全不使用化學肥料、化學農藥、化學生長劑之農業。相對的,工業革命後習慣使用化學合成物質的農業,稱為「慣行農業」。
有機農業強調與大自然和諧的方式來耕作,也使用現代科技做為輔助,主要原則或方法如下:水土條件符合標準;良好之土壤管理及水土保持措施;依據當地氣候與土壤選擇適合品種(適時適地適作);非基因改造的種子與資材;適當的輪作、間作與混作;休耕、種植綠肥、利用農業廢棄物製成的堆肥等方式進行肥培管理與養地;以物理方法、自然資材、種植忌避作物、天敵等方式防治病蟲害;機械除草、覆蓋等方式防治雜草;以剪定、斷根等方式調節產期等。詳細的內容可參閱農委會制訂的有機農產品生產規範。
有機農藥不只是在生產方式朝向無毒化,提供消費者食用安全的農產品,很多國家的政策是基於維護集水區或環境的無污染而推動,消費者也是對環境的支持而購買有機產品,民間團體則從反省現代經濟體制與社會文化形式、並提倡提攜合作(社區協力產業)、儉樸生活、心靈成長或宗教涵養等概念或層面交互發展而來。
民國92年底,我開始投入有機農業。民國93年初,與伙伴開始共同種植有機米。民國94年初美濃在地的伙伴也加入行列。同年8月成立「美濃鎮有機米產銷班」第一班,在美濃鎮農會與高雄縣政府的輔導下,96年12月承租臺糖土地成立有機專業區,98年2月在《美濃月光山雜誌》顧問的協助下,成立美濃潤惠有機農場及有機事業行,協助產銷班生產及銷售。在這過程中,除了從事生產與銷售外,有機會在某些場合分享有機理念,也結識了有機農業、社區團體等人士,以及實際從事有機耕作的農民。
微風市集
民國96年初開始,高雄縣政府在縣長的指示下,以農業局為主,聯合府內相關局室、高雄區農改場、臺糖公司、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杉林鄉公所、美濃鎮農會、荖濃溪有機農產運銷合作社等單位,在杉林鄉與美濃鎮各推動了一個有機專業區,一些有機農民和我響應,投入開發。民國97年初,社會局在鳳山婦幼館前廣場成立以學生樂團表演、社區與社福單位設攤義賣的微風市集。3月,農業處、旗山區社區大學與實踐大學師生從旁協助,有機農民加入參與,但每月一次成效有限。10月加強宣傳,漸有起色,並一同走訪中興大學農夫市集、合樸農學市集,一路開會、發言、鼓勵、投票、定調與組織,開始了全新的微風市集。
有機農民在大地上生產健康的食物,而社會處和實踐大學則合力擘劃以物暢其流,一種自主、循環、再生、合作、互助的機制開始啟動。從社會處提供場地設備等資源、到農民自主協力拉設遮陽植物染布條、消費者安心購買、自治管理規則催生、農民協助社區社福單位耕種與銷售、喜福券發行等等,每週六的微風市集逐漸開花結果。
八八水災
2009年夏,到8月初仍然高溫少雨,只有一個小颱風到訪臺灣,往年夏季常見的美濃午後雷陣雨出奇的少,我不覺深深擔心天候異常,將有大乾旱發生。產銷班班員種植的稻子發生黃葉,從最早插秧的稻田開始,慢慢蔓延到後續的稻田,起初以為是某種病害。我走到稻田旁,拔下稻株仔細檢查,竟然是二化螟蟲蛀進稻桿裡造成黃葉乾葉,往年只在後期、少數發生的二化螟蟲,2009年竟提早且大規模發生。
這次的莫拉克颱風,從臺灣北部掠過,卻在南部連續肆虐三天,強風豪雨,我與產銷班班員的農作物損失慘重,部分溫室設施損毀。災後產銷班水稻又遭受大量捲葉蟲的危害,捲葉蟲在過去都是少量發生,今年卻異常繁衍。
而在甲仙、那瑪夏、六龜、桃源、茂林等山區,情況更是慘重,山崩、土石流、溪水暴漲、橋樑道路中斷、部分村民與家園遭土石流掩埋。災後二個星期內,直昇機頻繁從頭頂疾飛而過,在旗山市區救難的軍隊與民間團體忙碌穿梭,環山盡是土石崩塌後光禿的山壁,觸目所及宛如戰爭電影的災難情節。
災後重建
平常就與農民進行共同購買的高雄市第一社區大學共購班,知道微風市集農民遭受的損害後,發起一袋米活動,邀集消費者購買稻米協助農民復原,產銷班與農民的稻米很快就銷售一空,只剩一些預留庫存。接下來高雄縣微風市集志業協會接辦,推出一籃菜活動。負責產銷班農產行銷的潤惠事業行,也發給土地流失或淹水而損失最嚴重的契作戶慰問金,金額不大,只能關懷致意。
在平地上受災害的農民大多已重新種植農作物,但位於山區的那瑪夏鄉、甲仙鄉小林村、桃源鄉勤和村因被土石流淹沒,災民被暫時安置在高雄縣內三處軍營。政府與民間單位目前正在杉林鄉的臺糖土地上興建永久屋,計畫集體安置高雄縣災民,並與鴻海企業共同研擬引導災民耕作有機農業。社會處規劃一系列的有機課程,包括理念與經營、栽培技術、案例分享、參訪等內容,授課的講師由微風市集的農民、自然美育生態基金會(MOA)(有機驗證單位)、旗山區社區大學、高雄市第一社區社大、社區產業人士等人士擔任。
至於以溫泉觀光聞名的六龜鄉,因部分道路橋樑損毀,寶來溫泉區、不老溫泉區、新開等地受到土石流侵襲嚴重,觀光產業受挫。救災告一段落之後,進入重建階段,志工團將組織轉型為「高雄縣六龜鄉重建關懷協會」,希望整合各界力量,結合公、私部門資源,順利推展災後重建工作。鑑於六龜鄉的農業在災前已走下坡,有心人士遂提倡發展有機農業,邀集在地農民成立有機產銷班,社會處也在六龜鄉開設有機農業課程。此一課程主要在凸顯對土地友善的重要性,並期待有機農業可以作為災後產業重建的可能,有幾位微風市集農民也擔任講師,透過我們的經驗分享,為災後重建盡一份心力。
災後重建導入有機農業的幾個方向
1. 山區有必要發展有機農業
高雄縣甲仙、那瑪夏、六龜、桃源、茂林等位於旗山溪與荖濃溪中上游區域,山勢陡峭、地質敏感,且為大高雄都會區的水源區,八八水災受創嚴重,必須導入強調水土資源保育、無毒生產與提倡誠信互助的有機農業。這些山區適合人類開發或種植的土地不多,相對的人口也不多,因此平均每位農民的耕地面積較大,有利於需要較大面積且自然栽培的有機農業。山區的水質乾淨、空氣良好、遠山森林環抱,有利於塑造有機農業的形象,更易使大眾肯定生產環境的潔淨。
2. 建立政府、協力單位與在地居民三方合作機制
中央與地方政府必須積極規劃與協調,規劃過程必須有專家學者、協力的民間單位與在地居民的參與,目標應兼顧水土保持、產業永續發展、心靈成長、與在地居民的文化等面向。決策與執行應避免純粹由上往下的形式或缺乏行政效率,應營造在地居民學習與成長的空間,可以共同參與及自主管理,成為當地環境的經營者與守護者。
3. 發揚有機農民的價值與強化農業政策
微風市集或其他地方的有機農民有不少為高學歷或經理階層轉業,基於對環境與食品安全的認知,因此投身有機農業。惟可能屢敗屢戰、經濟拮据,面臨他人嘲笑,內心必須謙卑。從事有機農業的心理建設是:對環境友善、誠信互助與提升心靈,塑造有機農民的價值,這是成功的基礎。另一方面,公部門的農業政策應更宏觀、長遠、明確與具體,編列充足人力與經費,執行業務的公務人員要有熱誠、專業與經驗累積,以及主動積極的態度。
4. 發展互助型的產銷模式,產銷消三方利潤共享
由於全面市場化與全球化的衝擊,除了天候、病蟲害影響產量之外,更需消費者對外觀、口感的要求,和中間商或批發市場價格的競爭,因為價格不是只取決於國內產品的供需,早已因外國農產的進口與競爭而降低。農產大量進口為國際政治角力下、居於弱勢的結果,若協力單位能夠出面帶領,在消費端招集有理念的消費者,成立消費合作社或類似組織,讓生產者、銷售者(管理者)與消費者持續提升與互動,建立互助型的產銷模式,以合理價格購買災區產品,避開市場化的衝擊,讓產銷消三方利潤共享,形成良性循環,將可解決市場價格高低影響農民收益與避免任何一方的獲利獨大。若銷售端有協力單位能夠先行規劃與執行,相信農民是很願意種植有機農業。
結語
從事有機農業6年以來,雖然在栽培技術、市場行銷、理念推廣、農民組織有一些小小成績,但要加強的地方仍很多。回頭看八八水災,我想是大自然要給我們一些啟示,人在世上無法事事圓滿,但仍須努力,不是只為了現世與自己的利益,人生應該持守正確與善良的知見與行事,即使成果不是顯而立見,但有一天總會開花結果,也許後半輩子或下一世,或者在下一代身上。
古文錦小檔案
出生於高雄縣旗山鎮廣福里,地名手巾寮,客家人,村莊為閩客混居。自幼對農業感興趣,民國85年自臺大經濟系畢業。曾任《旗山鎮誌》編纂委員,因身體健康因素及有感於農業的沒落與農藥化肥濫用,民國92年底投入有機農業,創立美濃鎮有機米產銷班第一班,擔任首任班長,目前經營自有農場-廣福有機農場,並擔任產銷班集團農場-美濃潤惠有機農場研發經理,亦為高雄縣微風市集志業協會理事。
圖說:
圖1:邀請朋友參與的割稻子體驗。
圖2:有機稻田的生態豐富,圖為紅冠水雞的巢。
圖3:龍肚國小稻作教學經驗分享。
圖4:學習堆桿棚。
圖5:示範堆肥製作。
圖6:於微風市集宣傳一籃菜活動。
圖7:(作者小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