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紹Herbert A. Simon的得獎,Simon因對組織決策,尤其是決策體(個人、組織)的有界理性、約略滿意性的貢獻,於1978年獲獎。理性是人類特有的能力,雖然這種能力(含認知)有不及之處,但數理、計量模型基於適足性或可駕馭性,傳統上將決策體簡化成完美理性(全知)、且不去探討決策體內的決策(推理)過程,Simon主張必須將決策體的有限理性納入考量、並探討其決策過程。

思想傳承

Simon的組織思維,受到機構主義學者John R. Commons的影響,並受到具有豐富執行長經驗的管理思想家Chester I. Barnard的影響,而Barnard也深受Commons影響。機構主義(Institutionalism)使用交易(Transaction),做為組織行為的最基本單元。

Barnard1938年出版一本管理經典《執行長的功能》(The Functions of the Executive),指出執行長的主要功能是:建立與維持溝通系統、保障獲得其他成員的必要服務、正式陳述組織企圖與目標。他主張溝通系統必須:管道明確、成員皆知管道、成員皆能及用正式管道、溝通線盡可能短且直接、溝通中心成員有足夠能力、組織運作中溝通線不應斷、每筆溝通都應算數。他深信:讓每筆溝通算數的關鍵,在於下屬而不是上司;經理人員的權威,應建立在對下屬的尊重與信賴。在誘因方面,除了有形誘因,他更強調說服(下屬合作)的重要性。

Barnard並提出組織存活理論:組織存活取決於,組織目標的達成效能及參與者(員工、投資者、顧客、供應商)願意停留在該系統的激勵因素。基於Barnard的組織存活理論,Simon1947)進一步提出激勵理論,來平衡(僱主提供給僱員的)誘因與(僱員增進公司資源的)貢獻。

得獎之旅第一步

Simon1916年,在威斯康辛州Milwaukee出生。19341935年間,當他還是芝加哥大學生時,為了一門課的期末報告,他回到家鄉,對該市如何管理公共休閒設施,進行實地研究。他觀察到一個令人困惑的現象:設施事務是由兩部門來共管:維護、教育部門,雖然兩部門對於提供休閒的目標,看法一致,但對於經費如何分配給硬體維護、休閒服務,這兩項業務,意見始終相左、緊繃,為何兩部門不根據各業務的邊際貢獻來分配呢?(經濟學課本不就是這樣建議嗎?)

經進一步探究後,他發現,他們不用邊際貢獻來分配,是因他們知識上辦不到。定量上而言,要有生產(投入產出)函數,才能計算邊際貢獻。定性上而言,兩主管對生產函數的看法兜不攏:維護部門認為,遊戲區是硬體設施,在擁擠的水泥市區、扮演綠地的角色;教育部門認為,遊戲區是服務設施,在服務(社工)人員的幫助與指引下、提供小朋友遊玩。

Simon的疑問接踵而來:在這種類型的情況下,人類如何做理性決策呢?他們如何應用邊際方法呢?如果不能應用,有何替代方式嗎?

建構有界理性理論

就組織決策而言,Milwaukee的現象是通例,組織理論通常稱它為子目標認同(Subgoal Identification)。當組織目標在操作上,無法與執行方案連結上時(生產函數無法具體陳述時),決策將退而求其次,依據下屬目標(子目標)。下屬目標的形成方式並非唯一,通常是取決於決策者(下屬)的知識、經驗及組織環境,有模糊空間時,將(隱約地)由下屬的自利與權力所驅動形成。

就個人決策而言,這種現象也很普遍,這是(認知心理學核心課題)問題現形(Problem Representation)所要探討的。在一給定的刺激環境及先前知識背景下,個人如何將複雜的訊息,經組織後,轉化成有利於求解的問題形式呢?例如,(如傳說為真)牛頓如何將他的蘋果經驗,轉化成地球吸引蘋果的例子呢?

Simon深信:決策是管理的核心,管理理論的字彙,必須來自人的抉擇的邏輯與心理。他於1947年出版一本管理經典《管理行為》(Administrative Behavior),書中闡述這些現象。Simon意識到:子目標認同僅是冰山一角,冰山的形狀,如對照古典抉擇理論,可看到全貌。古典抉擇理論假設:(1) 方案的全知性,(2) 方案後果的全知性,(3) 決策者有能力使用一致性的效用來比較方案。於是,他提出新假設:(1) 方案經由搜索獲得、搜索需要成本,(2) 不全然確知方案的後果(由於計算能力的有限性及外在世界的不確定性),(3) 決策者不具有一套,一般性且一致的效用函數,來比較異質性方案。

對如何將不可駕馭的決策問題轉化為可駕馭,Simon觀察到三種被廣泛使用的方式:(1)尋找滿意(而不是最適)選項;(2) 使用具體、可以觀測的子目標,來取代抽象的全域目標;(3)將決策工作分割給許多專家,並經由溝通與權威關係結構,來協調。根據Simon的看法,人類在現代世界,設計精細的組織來執行生產與治理工作,無非是用以克服人在理解、計算上的有限能力。

在實證方面,SimonD.C. Dearborn1958年,利用一本企業政策個案書中,有關企業人員對問題情境的知覺的資料,驗證了子目標認同的認知基礎:企業人員對公司面臨的主要問題的知覺,乃基於各自的企業經驗:銷售與會計經理將問題辨識成銷售問題,而生產經理辨識成內部的生產問題。

在僱用關係方面,理論上須釐清的是:相較於專案合約,僱用的優勢在那裡?社會上大部分的工作,為何是由大型層級組織來完成?Simon的分析研究(1951)顯示,兩個因素合起來,可用來解釋僱用(比其他型式)更受喜愛:(1) 未來行為的不確定性對僱主有利,(2) 僱員對未來要做的事情,比僱主有更大的中性偏好。當僱主僱用秘書時,僱主不知道、將來他要秘書執行的打字內容,而秘書對於要打那些字、並沒有偏好。僱用合約,允許該選擇(打那些字)延至確定後再做,這對僱員幾乎沒有成本、而對僱主卻有莫大助益。這種解釋,類似Marschak1947)對易變現偏好現象的解釋:在不確定的環境下,持有易變現的資源,較有利。

在組織均衡方面,Simon指出,他的組織理論與古典廠商理論有一重要區別:古典理論假設所有利潤都流向所有權者;而他的理論,存活條件代表正利潤條件,這使得盈餘分配更對稱,且他的理論,不預測參與者(勞工、所有權者)如何分配盈餘,在獨占與不完全競爭局面下,有較大的空間,經由議價,決定參與者的盈餘分配。存活條件(正利潤而非極大利潤)也背離了完美理性假設。

Simon在《管理行為》(1947)一書中,對有界理性的定義採用剩餘範圍的概念:理性有界,乃因,全知有到不了的地方,例如,無法知到所有方案、相關外部事件的不確定性,沒能力計算事件的結果。

Simon19551956年,對有界理性機制,作了更進一步的刻劃,包含兩個核心觀念:搜索(Search)與約略滿意(Satisfice)。決策體的方案(選項),並非一開始就給定,而是經由搜索而得,有界理性機制,必須納入搜索。SatisficeSimon的原創合成字,其中,satis取自satisfy,而fice取自suffice;有別於Optimizer(最適追求者),Satisficer(約略滿意追求者)在做決策(選擇方案)時,捨棄追求最佳解的念頭,而是設定一個想望門檻(Aspiration Level),如果所找到的解(方案、管理施為)能達成該門檻,便採用,如果不能,或修正該門檻、或另尋其他解;決策體的想望門檻並非固定,而是有起落,在順意環境下,升高一些,在艱困環境下,降低一些。

學說爭論

「沒有憑空打敗既存者這回事」(“You can’t beat something with nothing.)。這句話的含義是:指出一個措施(理論)的缺點(不足),還不夠,必須提出新的措施(理論)、並證明較好。既存者優勢是普遍現象,當一個理論一旦被大家接受,由於人的保守心態,該理論的護衛壕溝,將日益深化,提出新理論者,必須指出與證明既存理論的不足、並證明新理論的適足性。為了讓他的有界理性理論占有一席之地,Simon必須展開反駁之旅。

古典邊際理論對決策體假設:全知(Omniscience)及追求(效用、利潤)極大化。在實證上,由於直接觀測困難,採間接驗證,主要基於下列4個現象:(1) 需求曲線的斜率為負;(2) 資料配得的Cobb-Douglas生產函數為同質一階;(3) 收益隨規模遞減;(4) 執行長薪資與公司大小成對數關係。

Simon反駁:(1) 根據1962Gary S. Becker(於1992年獲頒諾貝爾獎)的研究結果,“不僅是效用極大化、而且有許多其他決策法則,都會導致需求曲線為負斜率,因為價格機會改變的緣故”;(2) 根據Simon & Levy1963)的研究顯示,同質一階現象對古典理論假設的驗證,僅提供充分(而非必要)條件,因其他因素也會導致這種現象,例如,所使用的資料是由一會計等式產生(產品價值等於人力成本加資金成本)(Phelps-Brown, 1957);(3) 為使競爭性均衡得以穩定,古典理論要求長期成本曲線呈U形狀,但實證資料顯示(Walters 1963),許多產業的成本曲線,在高規模那一端呈水平甚至下降;(4) 古典理論需要對經理人的能力做一些特殊假設(Lucas, 1978),才能導致對數關係,而一簡單的行為理論(Simon, 1957),僅假設經理人的薪資是下屬平均薪資的一個倍數,即可導致該對數關係,顯然,有界理性的假設較精簡。

新古典理論,雖將取得訊息的有限性及成本,納入模型中,由於本質上,仍沒放棄追求完美極大化。Simon認為,這無助於舒緩,反倒放大、加重決策體的計算負擔,這時決策體不僅要計算供給與需求曲線,而且要更精確地計算獲得這些曲線的成本。在舒緩決策體的計算負擔方面,Simon認為應採取英雄式逼近,亦即,經由簡化與約略滿意來達成。關於理性預期理論(請參考Lucas, 1975R.E. Lucas, Jr. 1995年獲諾貝爾獎),Simon1978)認為,將「理性」預期稱為「一致性」預期,較不致造成誤導。

德不孤必有鄰

Simon在學術上並非孤軍奮戰,他的盟友有:

(一)規範性決策理論(作業研究與管理科學)在處理複雜的決策問題時,基本上有兩種思維:一是保留最適演算法但簡化數理模型(即簡化世界),另一是保留最適數理模型但簡化演算法(使用近似解法)。這兩種思維,Simon認為,都與他的理論不謀而合:決策體,或簡化數理模型或使用近似解法,就是一種追求約略滿意性的行為。

(二)Kahneman and Tversky1972)實證發現:在一組情況下,決策者賦予先前知識太少權重,抉擇幾乎視新證據而定;而在其他情況下,新證據幾乎不影響已形成的看法。該研究結果,對人在風險下抉擇行為,背離主觀期望效用理論,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證明。

(三)訊息處理理論(例如,Human Problem Solving, by Newell & Simon , 1972),視問題求解為:在經常是巨大的問題空間中,做挑選性搜尋。基於敏捷法(Heuristics)的挑選,通常引導搜索至有前景的區域,並在搜索全部空間中的一小部分後,迅速求得解。當所找到的解,落在約略滿意範圍時,搜索即停止。Simon認為,該理論屬於他的有界理性架構。

(四)Simon認為,不少企業廠商理論,加入了有界理性的一般性特徵(例如,挑選性搜索、約略滿意)。例如:Cyert & March1963)的行為廠商理論;Baumol1959)的理論(在保障最低利潤下追求極大銷售);Marris1964)的廠商模型(以成長率來代表組織目標);Kornai1971)對於需求驅動與供給驅動管理的二分法;Williamson1975)的交易成本理論(Oliver E. Williamson2009年獲諾貝爾獎);Nelson & Winter1973)的演化模型…。

人生際遇

Simon在得獎自傳中提到:我的學術生涯,因緣而定的部分不少於自擇。19341935年間回到家鄉,對市政管理的實地研究,培養了他對組織決策的興趣;1936年大學畢業時,那份期末報告,讓他獲得一份研究助理的工作,該研究由Clarence E. Ridley主持,從事市政管理的作業研究(Operations Research);3年的助理經驗,使他成為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一個研究群的總監,從事相同性質的研究,在柏克萊的3年期間(1939-1942),芝加哥大學同意他博士班課業考試採通信、博士論文撰寫組織決策。他的研究經費於1942年用完,那時二次大戰正酣、工作機會不多、也不確定是否會被征召去服役,幸好,透過一位正要離職的朋友的請託,他獲得伊利諾理工學院政治系的一份教職,得以回到芝加哥,拜Cowles Commission for Research in Economics那時座落在芝加哥大學之賜,芝大當時經濟人才薈萃(不少人後來陸續獲諾貝爾獎),於是他經常參加他們的研討,增進他對經濟理論更進一步的了解。1949年,卡內基理工學院(現為卡內基美隆大學)獲得一筆捐款,要設立工業管理研究學院,他隨即跳槽去協助設立。

其他獲獎

Simon是位跨領域專家,領域橫跨資訊科學、管理、經濟、心理及科學哲學。除諾貝爾獎之外,其他主要獲獎包括:1975年杜林獎(資訊科學最大獎)、1986年美國國家科學獎章(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華人楊振寧也於同年獲頒)、1988年美國作業研究與管理科學學會的John von Neumann理論獎。杜林獎與Allen Newell合得,係因他在人工智慧、認知心理學及list processing的貢獻。獲頒John von Neumann理論獎,是因他有如文藝復興的特性、在廣泛問題上做出基本貢獻,例如︰(1) 在計畫性生產上,使用存貨來對抗動態的需求,並推導一線性決策法則,來平衡動態人力供應成本與存貨成本;(2) 組織決策(因此獲頒諾貝爾獎);(3) 因果(投入/產出)順序與可分解性;(4) 公司大小的偏態分布;(5) 人工科學(因該貢獻獲杜林獎)。

 

賴聰乾小檔案

現任臺大工商管理系暨商學所教授。1960年次,18歲前住在嘉義,之後6年,在(早期)人煙稀少的清大校園,過著有些與世隔絕的生活,服完預官後,猶豫該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數學科學系、UCLA電機系、或史丹福大學工業工程系(現併入管理科學與工程系)攻讀博士,後來選了史丹福,轉眼結束5年如夢幻般的校園生活,旋即在本校工商管理系暨商學所任教迄今,期間(19981999)在麻省理工學院作業研究中心客座一年。目前的研究重點是,使用穩定度方法來處理不確定下最適資源配置,另一方面,隨著年齡增長,對管理與決策思維的研究漸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