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本校醫學系楊泮池教授接任醫學院院長。楊院長為胸腔科醫師,致力於國人肺癌致病機制及轉移機轉研究,卓然有成。2006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時,被中研院李遠哲院長稱為MIT,讚譽有加。
在教研之餘,楊院長自1998年起歷任臺大醫院內科部主任、臺大醫學院學務分處主任、臺大醫院副院長等職,行政歷練完整,對醫學院瞭解甚深。接下第14任院長,他要如何帶領這所已逾兩甲子的龍頭學院更上一層樓?且看如下專訪。
MIT新意思:vision常在我心
「李院長所謂的MIT,主要是指我的訓練都在臺灣完成。」臺中一中畢業後,進入大學、研究所,乃至醫師訓練都在臺大完成。只在1984-86年間,到沙烏地阿拉伯霍埠醫院服務,擔任一般內科主治醫師。「外放」兩年後回國,他進入臨床醫學研究所攻讀博士。同一年(1987),錢煦院士返國籌備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為設立細胞生物研究室,延攬了10多位當時在美國細胞生物學界極為活躍的學者來臺規劃相關program。這時機會來敲門,楊泮池也加入了這個研究室。
「我是臨床醫師,在胸腔科醫師看過很多肺癌病人,本來就對癌細胞生物學蠻有興趣,而當時臺大的研究環境不是那麼好,所以就答應去了。」這些為錢煦院士所延攬的學者專家,每個人在臺停留的時間僅3個月,他們以接力的方式為臺灣生醫研究播灑種子,而楊泮池也以3個月為期,吸收每位學者的畢生精髓,從細胞的培養、分析、染色到單獨抗體…等技術,都在這段時間練就。「包括吳瑞院士的細胞培養,孫同天院士的細胞分化、單獨抗體,汪裕華博士的染色等等,每位都有專精,而我都親身受教。」1993年生醫所正式成立,吳成文院士返國擔任第一任院長,楊泮池即邀請他擔任指導教授。何其有幸!他並未出國留學,卻在臺灣得到更多最先進的細胞生物學專業訓練。所以說MIT還有另一層意義,「表示臺灣的醫學教育、基礎研究教育已經進步到某一種程度,是對臺灣教育的一種肯定。」
博士班有幸受教於吳成文院長及眾多旅美學人,大學時進入林榮耀教授的實驗室學習,則是自己心中早有定見。「學生要早一點到實驗室,至少知道實驗室在做什麼,有助於日後發展方向的選擇。」為協助學生盡早發掘潛力,由楊院長主持的基因體中心每年舉辦暑期研習營,為期3個月,開放給臺大各科系學生參加,迄今已辦理3屆。「教育是一種啟蒙,我們要為學生營造一個有利的學習環境。」
也就是因為國內學習環境改善,臺灣留學生人數年年遞減。對於此一現象,他認為「確實是隱憂。早在我擔任教育部(黃榮村任部長期間)顧問時,就注意到這個問題,所以我們將留學制度修正得優厚些。」雖然沒喝過洋墨水,楊院長仍非常鼓勵學生出國見識,「看看外面的世界,學習人家做學問的態度和方法,可能會比較有vision。」但這不並意謂留學才會有vision,他說那是兩回事,「有人出國回來還是沒有vision。而且現在資訊發達,所有知識都可透過網路取得,即使完全不出國也可以有世界觀。」
肺癌研究新觀點:個人化醫療
完成博士學位後,回任臺大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因是由臺大與中研院生醫所合聘,可兼顧研究,所以能將臨床的問題轉而從基礎醫學尋求解決。他說這是他的利基。
他被譽為胸腔超音波診斷研究的先驅,因為他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地方,研究亦然,這也是他之所以專攻肺癌的起因。「我的臨床經驗告訴我:教科書上寫的不對。書上說肺癌是抽菸造成,宣導戒菸就能免於罹患肺癌,但事實不是這樣!據統計,有抽菸習慣的肺癌病人,男性占30~40%,女性才10%,但女性肺癌10多年來高居癌症死因第一位;既然90%女性患者都不抽菸,顯然還有其他原因。」而他認為關鍵在族群差異,他說:「我認為不同族裔其罹病原因不一樣,所以用藥和治療方式也會不一樣;我們不能一味套用白種人臨床試驗的結果作為我們治療的指引,而應該建立自己的證據。」
抱持著這樣的想法,他充分運用本土臨床資料於研究上,研究團隊已發現多個國人肺癌的危險基因,又以cDNA微陣列找到近600個基因與肺癌轉移有關,如CRMP-1、LCRMP-1、HLJ1及Slug等,從而利用這些基因製成癌轉移檢測晶片,推廣至臨床使用,並進行其分子調控機制之研究;研究成果已深受國際肯定。而由他與指導教授吳成文院士共同主持的研究團隊規模則越來越龐大,匯集了臺灣在肺癌研究領域的優秀人才,包括臺大、陽明、國防、成功、高醫、中國醫藥大學及榮總等醫學中心。「經費其實不多,都是老師們寫國科會計畫帶進來的,我只是擔任協調。」他將成果歸功於所有伙伴。
事實證明,他對肺癌有族群差異的假設是正確的,而研究成果應用於標的治療,效果奇佳,對國人女性患者逾半數有效(對白種人藥效低於10%)。現在,他再提出治療方式也要因人而異的主張,不要只用一套標準化程序,而要考慮基因、環境,乃至個人情緒、家人因素等特別量身打造;此即所謂「個人化醫療」。
癌症治療新方向:與癌細胞共存
癌症一直是人類健康最大的威脅,對很多人而言,罹癌就像被宣判死刑一樣可怕,但楊院長表示,過去對癌症看法過於悲觀,「這個世紀,我們可以學著與癌細胞共存。」他說:「客觀來看,大概每4人就有1人死於癌症或其併發症,既然無法避免,對於癌症治療就要採取不同的想法。那就是:即使有癌細胞,只要不造成宿主身體健康問題,人類可以和它和平共存。宿主生時有癌細胞,死時可能仍然有癌細胞,但他不是因癌症而死,甚至在因其他疾病死後才被發現有癌細胞。醫師要做的就是控制癌細胞,不要讓它成為死亡主因,並讓病人維持好的生活品質,存活期長,不造成個人痛苦和家人困擾等;這應該是未來癌症治療的方向。」換言之,現在對待癌症要採取另類態度:將癌症治療視同慢性病一樣,吃藥控制。」
從消滅到控制,乃至共生,這想法的確夠勁爆。他解釋「我們的想法需要被modify。看起來健康的人,沒有任何一個細胞不正常,這種機會很小,我們的細胞多少會因外在環境的刺激而發生變異,只要免疫系統能控制,不讓它擴散或長大,未造成宿主生病,就不算不正常。再說,正不正常和診斷方法的敏感度有關,假設連一、兩顆細胞都偵測得到,那80、90%的人都不正常。這不是非黑即白,而有grey zone。」總之,「偵測不到癌細胞並不表示沒有癌細胞,如果不幸發生癌症,也要試著與癌細胞和平共處,不能採取敵對心態,以消滅為唯一目標;因為,如欲完全消滅癌細胞,病人的正常細胞也會被消滅,體力和生活品質一定隨之下降。這不會是病人所期待的,那又何必?」他如是說道。
百年老店新作風:建立隱藏的課程
接手這家「百年老店」,他也有些新的想法。「臺大醫學院已經100多年,有很悠久的傳統,大家對臺大醫學院有不錯的image,但我們是不是真的很好?好像還有很多要努力的。到底我們自己的定位在哪裡?需要再想一想。我一直覺得臺大好是學生好,不是老師好,而老師有責任讓學生比老師更好。學生才是我們的future和資產,所以把人才培育的事情做好最重要。」他認為臺大醫學院不是醫師訓練所,而是要培養「一個好的醫師、社會的leader,成為帶動學術或社會進步的原動力。至少不做壞事。」
為了讓學生受教於潛移默化中,首先要營造多元而人性化的環境。自從在醫學院大廳休憩區擺放了一架鋼琴,鋼琴聲即經常縈繞於耳,學生課後總是在這裡流連忘返,在昏黃的燈光映照下,顯得溫馨而感性十足。此外,目前正積極整建聯教館3樓作為社團活動中心、將圓形教室改裝成為表演台等,以提供學生更多音樂、藝術表演和社團活動空間。讓學生樂在學習,也在無形中培養學生健全人格。
其次,楊院長上任後,透過與學生座談,傳達校方對加強其品德及人文素養的期待,包括嚴格處分考試作弊,規定病房實習的服裝與儀容等,強調尊重自己與培養責任感,病人才願意交付。在課程方面,則請社會醫學科規畫醫學人文課程,讓學生在大體解剖課前修習;調整服務課內容,讓學生到醫院實地服務病人,或在2號館為校友導覽院史。
「2號館不只是讓外人來拍婚紗照的地方,我們的校園有很多地方都很美。所以我請蕭裕源教授製作<楓城之美>專輯光碟,發送給每一位學生。」他要經由歷史彰顯醫學院人文特色、塑造文化的深度,「我要做的就是建立所謂『隱藏的課程』(hidden curriculum)和『隱藏的文化』(hidden culture)…不是只在課堂上講倫理,考完就拋諸腦後。我要讓他們能驕傲地對別人說我是臺大醫學系畢業的,更要獲得社會的肯定,不要到頭來後悔我們沒教好。」
此外,楊院長也透過修正教師評估制度、加重品德與倫理在教師升等比重等方式,鼓勵老師更重視教學。「老師的升等不能只重視論文,他在臨床的表現問病房的歐巴桑最知道。我的意思是假如不關心病人或容易因瑣事分心,就不適合當老師。」他強調做好研究是本份,但若與教育比較,教育比研究更難做好,因為品格塑造非一蹴可及,更不可能量化成果。
研究卓越新見解:衝刺強項爭取華人第一
至於研究,在邁頂計畫下,臺大醫學院以澳洲墨爾本大學和日本九州大學為短期標竿。「主要理由是這2所大學的規模、人數與研究表現和我們比較接近,假如我們好高騖遠把東大設成目標,即使投入10倍經費,10年內還是達不到。」而為了在短期內達成目標,必須重點發展,「選擇與臺灣和華人族裔有關疾病為標的研究,才有可能取得領先地位。不要妄想成為世界第一,那是不務實的想法。你不可能拼得過美、日,但如能成為華人最頂尖的,只要華人一生病就想到我們,這樣就達到目標了。」
他指出目前的強項,在感染症部分有:B肝、C肝、登革熱、腸病毒、SARS、克雷斯勒桿菌等;在癌症部分如:肝癌、肺癌、乳癌、子宮頸癌、鼻咽癌、口腔癌等國人特殊癌症。他希望在他任內能協助建立幾個團隊,整合研究能量,提升國際競爭力。尤其要結合臺大在臨床和基礎的優勢,成立多個整合研究小組,如Muscle function & imaging、MicroRNA、幹細胞、纖維化、MRI Functional Image等,期在短期內展現可觀成果。楊院長強調,「醫學院教師個人在研究上固然有一定水準,但單打獨鬥的時代已過去,我們鼓勵老師合作跨領域及中長程創新研究。對於新聘教師如有具體貢獻者,也會給予額外加給,作為激勵。」
在國際交流方面,以往每年有近20位學生到美國接受臨床訓練,未來除將增加名額外,希能擴展至日本、新加坡、澳洲等亞太地區,包括交換學生及研究合作。楊院長表示,亞太地區國家的進步有目共睹,他們的大學競爭力亦與日俱升,所以我們也必須加強本身實力,才能彼此交流,互相效力,共同提升。
階段性任務:創造醫學院新文化
「院長有任期限制,所以每位院長只要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好,讓大家朝向長程目標的共識前進,就完成他階段性的任務。」而他自期的階段性任務為:促成幾個研究團隊國際化,協助若干系所成立專業學院,整合小系所擴充其規模,配合癌症中心成立新的研究所(包括醫學人文、基因體、神經生物)等。「我沒有一定要在任內完成什麼,但我會積極向外爭取資源,讓學生出國見識,讓老師建立團隊,讓師生可以更proud、很happy地研究與學習。最主要希望能改變文化,讓老師能欣賞他人研究的成果,所以將發行《楓城學報》(Maple Express),定期介紹醫學院研究資源與成果,以及人文教學活動等;這些都是短期內要做好的,也是我的階段性任務。」(本專欄策畫 / 醫學系黃思誠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