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616日,106位意氣風發、胸懷大志的年輕醫師們踏出了臺大醫學系大門,在師長的祝福下,投入濟世救人的行列。有人留在美麗寶島貢獻所學,有人遠渡重洋去異邦奮鬥,還有少數回到原僑居地發揚臺大精神。

光陰荏苒,歷經30寒暑,這些當年或英俊瀟灑、或婀娜多姿的菜鳥醫師,已在世界各地嶄露頭角,成為醫界中堅分子。在畢業30週年的200711月,這批年過半百的同學,有79位像鮭魚返鄉似地,排除萬難回到母院,並共度南臺灣54夜的“神豬之旅”。

話說一年多前,在美國南加州執業的賴哲雄醫師,義不容辭地開始聯絡散居各地的同學,並與臺大醫院湯月碧教授共同承擔起籌備的重任,配合原由劉應溪及筆者彙編的在美通訊錄,幾經辛苦,終於建立較為完整的班級通訊錄。

配合景福校友會1117日返校活動,我們這一班也回到母院重聚,並同遊南臺灣,臺北部分仰賴林鶴雄教授的夫人歐淑媛女士打點,真感激她!

最難能可貴的是,臨行前幾位失聯多年的同學現身,包括旅英的李宏耀醫師、旅日的黃永祐及許澤維醫師,以及旅居紐西蘭的陳榮發醫師等。

在興奮的等待中,重聚的日子終於到來,1112日早上一行人搭上遊覽車,開始向南方出發。參觀完三義木雕博物館後,到臺中新林餐廳享用海鮮,由臺中地主蔡顯揚、陳俊鶯、劉淑智及馮仕端作東。下午拜訪古鎮鹿港,夜宿溪頭小木屋。

第二天一早散步到大學池及Sky Walk,想起當年數度造訪溪頭,在大學池邊唱布拉姆斯的大學頌(Gaudeamus Igitur),如今轉眼30多年,溪頭景色依舊,而我們已髮蒼眼茫。下午參觀祥太文化館、新港奉天宮和文化館等。

提到新港,就非介紹一下我Intern那年的室友陳錦煌醫師不可。錦煌兄當年在臺大小兒科住院醫師未完成,即因故回老家新港懸壺濟世,並號召地方士紳組織新港文教基金會,從事社區營造,經過20多年努力,新港已完全改觀,錦煌兄也被視為新港精神領袖。說他是醫國良相,一點也不為過,我們深以他為榮。

當晚錦煌兄在新港的鄉味餐廳招待我們,還牽著他那輛破舊的自行車帶領大家,從奉天宮漫步在新港老街上。此情此景,令我想起在非洲奉獻一生的史懷哲醫師,想起在明尼蘇達小鎮創立Mayo Clinic的梅歐醫師

次日參觀臺南古蹟,中午由臺南的同學陳志鴻、周亮宏、沈樂知、邱浩遠、李浩銑等人請客,享用了許多道地臺南美食。下午參觀義守大學醫院,由院長陳宏基醫師(湯月碧的先生)與副院長陳翰容醫師(我們這一班)親自接待,實感榮幸。

第四天(11/15)開往墾丁公園,到社頂自然公園Hiking,藉此消耗掉一些卡路里,次日早晨前往貓鼻頭遊覽。回程到高雄海天下餐廳午餐,由高雄的同學陳翰容、陳弘列、李道真、王俊聞及王榮華等人請客。幾天來如蝗蟲過境般,吃遍臺灣美食,同學們都戲稱此行為“神豬之旅”。下午搭高鐵回臺北,高鐵的快速便捷讓我們深以臺灣為傲。

當晚(11/16)在臺北君悅飯店聚餐,是30週年Reunion的重頭戲。席開11桌,年過半百的我們突然變得像小孩似的,興奮無比。主持人由旅居洛杉磯的劉應溪擔任。首先由臺、美兩地的主辦人湯月碧、賴哲雄分別致歡迎詞並發送紀念品。接著餘興節目,由林鶴雄醫師的夫人歐淑媛姊妹表演歌劇二重唱,聲音渾厚,有職業水準;旅外同學們合唱臺大地下校歌<望春風>及<離鄉>;劉應溪及江清泉醫師Slide show,讓時光倒流30幾年,回味臺大美好歲月。

然後每位同學上台報告現況。陳俊鶯主動要替同學的子女撮合,王榮華立刻響應,幫他的漂亮女兒登記第一號。葛卓言提到他轉行從商成功,後來投入慈濟大愛志業,現已是美國慈濟總部的全美執行長。

次日上午參加臺大醫學校區聯合校友會,下午是醫學系的景福校友返校聯誼,傳統以畢業60, 50, 40, 30, 20週年校友為主幹,輪到畢業30週年代表致詞時,賴哲雄醫師特別請本班同學起立,並提到本班出席率高達75%,向心力十足,引以為傲。會後晚宴在醫學院大廳舉行,本班同學又合唱拿手的<望春風>(事實是只會唱這一首),晚宴後又到2Faculty Club杏園續攤,迫不及待地敲定3年後在南加州聚會,由林致遠主辦。促膝長談直到深夜才互道珍重,30週年同學會至此畫下圓滿句點。

本班畢業同學共106位,其中54人留在臺灣(台北34人、台中5人、台南4人、高雄5人、苗栗2人,桃園、新竹、嘉義、花蓮各1人),美國有32人(CA17人、NY3人、MI3人、FL3人、TX2人,其他RI, CT, IL, PA1人),加拿大5人,臺加空中飛人2人、 英國2人、日本2人、馬來西亞2人、紐西蘭1人,然有6位同學迄今仍無法聯絡。本班的特約FBI正持續追查中。已有2位同學upgrade成為祖父級(溫武英、許澤維)。

這次出席Reunion同學有79人(少數因公未北上參加君悅飯店晚會者也算在內),占全體畢業同學75%。其中從國外回來有26人,這是一個令人驕傲的數字。

在人生的每個階段,我們都會有各種不同的朋友,有同學、同事、社團,還有酒肉朋友,這其中以同學的情誼最自然、最純真、最沒有利害關係,也最值得懷念。這份37年的情誼歷久彌新,更令人慶幸的是,畢業30年來,大家都平安、健康、幸福。希望大家保重身體,咱們後會有期!

 

關於作者

1977年醫學系畢業,現任職紐約St. Barnabas Hospital

 

圖説:

圖1:醫學系1977年畢業的這一班,30週年同學會竟號召到79人參加,可見向心力有夠強。後排右3為本刊總編輯江清泉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