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要介紹的鳥類在樹林常見,鵲鴝、黑枕藍鶲和樹鵲是普遍的留鳥,樹鵲還是特有亞種,喜鵲在臺大校園常見,可是吉利鳥。


鵲鴝 Oriental Magpie Robin

學名:Copsyshus saularis

鵲鴝在金門為普遍的留鳥,在臺灣目前認為係籠中逸鳥。其主要族群分布於熱帶亞洲,由孟加拉、巴基斯坦至中國和菲律賓,在中國原分布於華中、華南、西南和東南沿海一帶之低海拔已開發果林、疏林和人類居所附近。

全身長約20cm。雄鳥體色黑白相間,下胸腹、尾下覆羽、尾羽外側及飛羽與覆羽間為白色,其他部位則為黑色至寶藍色。雌鳥似雄鳥,惟其體色較近於灰褐色。

築巢於洞中,由雌雄鳥輪流孵蛋。有具固定的棲息地,常停於樹梢上鳴叫,叫聲婉轉優美,四季皆可鳴唱,為被捕捉販售主因。以昆蟲為主食。近年在臺大校園數量漸多,不甚畏人,易於觀察或拍攝。


黑枕藍鶲 Black-naped Blue Monarch

學名:Hypothymis azurea

黑枕藍鶲廣布東亞和東南亞,又名黑枕王鶲、染布鳥、黑頸鶲。棲息於平原和低海拔濃密的森林。於臺灣為普遍的留鳥。

全身長約15cm。雄鳥全身為有光澤的寶藍色,後頭頂有黑斑,因而得名。雌鳥則較暗淡,頭部灰藍,無黑枕,體背為灰褐色,腹面污白色。

單獨或成對活動,繁殖季結束偕幼鳥行動。築巢於藤蔓或樹枝分叉處,由雌雄共同擔任育雛工作。常發出「回、回、回、回」宏亮之鳴聲。繁殖季為4~7月,每巢約3顆蛋,孵蛋期為14天,10日齡雛鳥羽毛未豐已可離巢,約2個月齡開始獨立生活。喜於密林藤蔓糾葛之林內活動,常與繡眼畫眉、粉紅鸚嘴、綠繡眼等鳥群一起活動覓食,這種現象稱為「混群」。成群活動的鳥有機會驚動更多的小蟲,增加捕食機會。領域性強,終年占有領域。以昆蟲及小型無脊椎動物為主食。

舊時染布的藍色染料為「青靛」,傳說黑枕藍鶲便好似舊時染布工,因辛勤工作,而將全身上下全染成了藍色,因而有染布鳥之俗稱。


樹鵲 Himalayan Tree Pie

學名:Dendrocitta formosae

樹鵲又名灰樹鵲,臺語俗稱「咖咖仔」,為臺灣特有亞種,廣泛分布於臺灣平原至中低海拔山區的樹林地帶。

全身長約34cm。額、腮、兩翼及尾羽為黑色,翼上有白色翼斑。頭頂至後頸鼠灰色,背部及胸栗褐色,腹部污白色,嘴型粗厚,略為下彎。

為臺灣普遍的留鳥。常成小群於樹林上層活動,亦會至地面覓食,跳躍前進。警覺性高,常發出「嗄兒─葛哩哦」或「嘎、嘎、嘎─」的警戒聲。飛行時呈波浪形,翼上白斑清晰易見。每年4~6月為繁殖季,築巢於樹上,巢以細樹枝堆疊,每窩約產2~4顆蛋。以昆蟲、植物果實為主食。

智商高,和藍鵲常被捕捉馴養,但成熟後經常逃逸。過去校園中有人士於固定地點棄置便當,吸引許多鳥類前來覓食,包括麻雀、紅嘴黑鵯、白頭翁、樹鵲等,樹鵲仗著體型大,總能搶先進食,其動作細膩,會先扯開橡皮筋,再翻開便當蓋,令人印象深刻。


喜鵲 Black-billed Magpie

學名:Pica pica

喜鵲又稱「客鳥」,相傳是客家裔由中國引入臺灣而得名。全身長約45cm。頭頸、背、胸黑色,肩羽及腹為白色,尾甚長,為藍綠色。

分布平地、山丘的高樹或農地。常單獨或小群於田野空曠處活動。警覺性高。振翅幅度大,呈波浪狀飛行,三三兩兩在大樹頂端之間來去。築巢於大樹中、上層,以各種樹枝為巢材,巢相當大而醒目。其族群原先因受到獵捕以及缺乏曠野大樹做為營巢處所而不普遍,近年野生動物保育的觀念逐漸深入社會大眾,受到保護,數量逐漸增加。

在本校校園中,喜鵲算是一種相當常見的鳥種,但數量並不多,主要是受到領域性和棲息條件限制所致,加上校園中有鳳頭蒼鷹和領角鴞的族群,限制了牠們數量的增長。喜鵲和樹鵲一樣屬於鴉科的鳥類,都具有相當高的智商,平常在校園中和牠不期而遇,甚至可以擦身而過,但若真正要靠近端詳,牠們會立刻警覺地飛離。(本系列完)

 

關於作者

臺大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博士班,自由攝影師,喜愛鳥類生態及風景景觀攝影,現任中華民國自然與生態攝影學會理事。相關著作豐富,出版有《臺灣野鳥地圖》等書。

 

圖説:

圖1:鵲鴝常停於樹梢上鳴叫,因叫聲婉轉優美而成為被捕捉販售的主因。

圖2:黑枕藍鶲一身寶藍色,被冠以「染布鳥」之名。

圖3:臺灣特有亞種「樹鵲」,智商高,和臺灣藍鵲一樣常被補捉,可也很會「落跑」。

圖4:喜鵲在臺大校園常見,圖為喜鵲現身農場。(攝影/丁詩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