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推廣學系業已經教育部民國96年10月15日臺高(一)字第0960157389號函核定,即將於97年8月1日起正式更名為「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做為農業推廣學系的老師,這一陣子以來,不論是在外面開會,或是面對自己的學生或系友,經常會被問及以下的問題:「農業推廣」不是很好嗎?為什麼要丟掉農推過去的學術傳統?農推系為什麼要更名?因此本期擬借貴刊一角,與舊雨新知談談這幾年來農業推廣系的轉型與蛻變。
農業推廣學系,是知名鄉村社會學者楊懋春教授於民國49年所創立,其學術傳統一直以農業、農民與鄉村作為關懷的重點,目的在為國家培育農業推廣專業人才。成立第一年,本系只招收五年級制夜間部學生,第二年(民國50年)增設日間部,因此,民國54年本系有了第一屆畢業生。民國59年起大學部分「推廣教育」與「鄉村社會」兩組招生迄今,以培養「農業推廣教育」與「鄉村社會建設與規劃」專業人才為教學目標。在研究所部分,本系自民國58年開始招收碩士班學生,民國77年起成立博士班,至此本系終成為一個完整的系所,並從民國92年起,碩博士班各分推廣教育與鄉村社會兩組招生,除了培養大學生之外,還訓練高階農業推廣教育、人力資源發展,以及鄉村休閒規劃與鄉村建設管理人才。

農推系多年來的困境

屈指算來本系已成立40多年,歷經這麼多年的成長,一個嬰兒早已子女成群。農業推廣學系當然也培育造就了1千位以上的畢業生,在各行各業嶄露頭角,發光發亮。然而,在師資方面,卻面臨了快速的新陳代謝,以及年輕新銳加入速度太慢的問題。由於是隸屬於生物資源暨農學院的一份子,本系歷年來均招收高中第四類組學生,因此,學生常感困惑的一件事是:我的興趣是「生物」與「自然科學」,但是上了農推系,讀的卻是社會科學。他們常問:念「農業推廣學系」會有出息嗎?這個系所提供的課程對將來找工作有用嗎?要不要考慮重考或轉系?而且,除了學生們有疑惑,有些家長的心意更是堅決,要求子女一定要趕快轉系或重考。也因此,多年來本系不變的處境一直都是:轉系率偏高、各類考試報考人數偏低,以及錄取率偏高的現象。為了解決這些困境,老師們也經常聚在一起共商解決之道。最近這一年,在前系主任蕭崑杉教授的帶領之下,毅然決然決定轉型為「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並經教育部核定在案。

傳統上農推系學些什麼?

傳統上,農推系是以「農業、農村與農民」為關切的核心,提供兩大學習領域:一是知識與教育傳播領域,包含終身教育、知識與教育資訊傳播、人力資源發展和文化資訊傳播等學術領域。本領域以教育哲學、行為科學和傳播科學與科技為基礎,提供成人教育、推廣教育、傳播科技和文化研究等整合性教育訓練;另一領域是鄉村社會發展領域,包含鄉村產業、環境、休閒、社區營造、鄉村社會和鄉村發展等次領域,以社會學理論和鄉村發展理論為基礎,提供跨社會、區域地理、環境資源和發展規劃等的整合性學習計畫。
因此,農推系大學部推教組的教學目的,是在培育推廣教育專業人才、教育資訊與傳播科技人才;而鄉社組訓練的目的,則在培育鄉村發展專業人才、休閒文化發展人才,以及人文生態人才。研究所甲組(主修推廣教育)的目的在培育推廣教育師資與企業訓練人才、推廣教育與文化傳播研究人才;乙組(主修鄉村社會學)的目的在培育鄉村社會研究人才、以及鄉村發展教育人才。

農推系為什麼要更名?

其實,農業是最貼近人們生活的一項產業,我們每天溫飽的來源,都是從土地生長出來的農產品,因此人類不可一日無農業。近年來,農業與農村遭到巨大的挑戰。現今的農產業,不再只是生產農產品的過程而已,而必須考量「從生產到消費」的整體過程。在生產端,我們除了仍須重視如何生產質優價高的農產品之外,也要考慮如何將農業從第一級產業蛻變為第三級產業,以滿足現代人食衣住行育樂六大生活面向的基本需求;而在消費端,更需瞭解由於生活條件的改變,人們的基本生活需求如何產生極大的變化。例如:由於人口的老年化與少子化,以及外籍配偶的增加,臺灣未來在健康產業、生活產業、休閒產業及綠色產業面將會有何種龐大的需求。
此外,現代人的飲食愈來愈多元,過去的人只要吃得飽即可,現代社會中,還要吃得健康、吃得有品味。農產品在如此的消費要求之下,在生產面要如何迎合不同消費者的需求,在行銷面如何進行市場區隔等,就成為一個複雜的知識體系。凡此種種,都是未來生活上所可能遭遇的問題,也是做為一個現代人所必須具備的知識。

未來「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要學什麼?

近年來,以生物資源為基礎的「生物產業」其行銷傳播及文化社會發展,已成為社會科學教學與研究的新領域。此領域具有跨領域整合的特性,包含食品、自然資源、生物科技產品、健康、生態環境、休閒與綠色產業,以及社會區位傳播等學術範疇。因此,農推系如能拓展範疇,進行生物產業傳播和社會發展之研究及教學,可與國際上多類學術領域接軌,並擴大學術競爭力。
本系在「生物產業傳播」方面的規劃,沿兩大面向進行:其一為內部傳播,針對產業人力進行知識資訊傳播和教育訓練,以提升產業內部知識和技術水準;其二為外部傳播,乃透過社會行銷途徑,使一般社會大眾對生物產業達到增進知識、喚醒意識和提升生活品質等目標,同時,透過一般行銷傳播亦可強化產業競爭力。而在「社會文化發展」方面,則從文化經濟和消費社會等面向,引導社區動力及創新生活產業之公共資源特性,教育社會大眾體認肩負有使用生物資源的社會責任,達到生產專業化、生活現代化、生態永續化,以及社會生活和環境品質逐步提升、社會文化整體發展的目標。
更改系名之後,課程也將隨之作配套修正,新舊課程有何差異?更名之後,將關注「生物產業」而非僅只止於農業;推廣教育領域將聚焦於「行銷傳播」;鄉村社會領域則更強調「社會文化發展分析與研究」,更名後之必修課程,請參考本系網站: http://www.agex.ntu.edu.tw/。

新瓶裝新酒?換湯又換藥!

更名之後,本系將招收第一類組的高中生,並不再分組教學。長期以來本系均採分組教學,在師資短缺的情況下,教師們負荷過重,他們的研究時間受到壓縮,學生的受教權也無法獲得應有的保障。更名之後,教師們授課時數可望減少,較有餘力開授選修課,也會有較多時間與學生討論功課與學術議題,相信對師生的學術表現一定有加分作用。
更名後的新系將賦予學生更多的彈性空間,本系將協助學生儘快地找到興趣的方向,同學們更可依自己的學術興趣選擇雙修或加選輔系。其實,父母或師長都無法替子女決定將來人生規劃,同學們應該向內去發掘自己的專長,以興趣與專長作為規劃未來人生事業的主軸,並且一以貫之,才容易事半功倍。
更名之後,畢業生的出路將更為寬廣,學生在學時可依個人興趣,選擇不同發展領域,畢業後依其所學之不同,繼續朝以下領域深造:(1)終身教育、成人教育、教育科技、文化研究、產業傳播、創新與傳播、非營利組織、社區傳播、綠色行銷…等;(2)社會學、環境資源、休閒產業、綠色產業、產業經營與管理、區域研究、文化與消費、社區營造、社區溝通…等。
在就業方面,本系畢業生除了通過公職考試,進入公務體系就職外,如繼續往學術研究方向發展,可進入學術研究機構繼續從事相關領域的研究,也可進入民間企業,從事行銷企畫、教育訓練、方案規劃、媒體企畫、策略規劃、廣告行銷等工作。
我們相信,更名之後,在全體師生的努力經營之下,定會呈現一番嶄新的氣象,為生物產業傳播與發展領域培育出更具競爭優勢的實力尖兵。

 

圖説:

圖1:成立於1960年,臺大農業推廣學系已培育上千位專業人才,投入相關產業服務。圖為1965年第1屆畢業生與錢思亮校長(坐者右7)、農學院張研田院長(右8)、創系主任楊懋春教授(右6)等師長合影,前排右3起:蔡宏進教授、李永彰教授、吳聰賢教授、楊懋春教授、錢思亮校長、張研田院長、禇永瑞教授、陳錦文教授、蔣亨達教授、劉清榕教授。

圖2:為因應生物資源及相關產業之發展趨勢,近年來農推系已朝向生物資源、人類健康與生活產業等擘劃新方向,圖為2001年10月全系師生參與「活化南埔農推飛揚」活動一景,為活化鄉村發展整合型計畫內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