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校於2007年11月15日校慶典禮中公開表揚第2屆臺大傑出校友,本屆共有9位校友獲此殊榮,分別是人文藝術類的余光中先生(1954外文系畢)、林文月女士(1956中文系畢)、呂紹嘉先生(1983心理系畢)3位,學術類的蔡振水先生(1957電機系畢)、朱國瑞先生(1965物理系畢)、陳恆昭先生(1966法律系畢)3位,工商類的蔡明介先生(1971電機系畢)、施崇棠先生(1974電機系畢)2位,以及社會服務類的李家同先生(1961電機系畢)。這9位校友各在其領域表現卓出,堪為表率,茲簡介他們的生平事蹟如下:
[人文藝術類]:余光中先生
現任國立中山大學講座教授。1954年臺大外文系畢業。歷任政治大學西語系主任、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及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余光中先生憑藉著深厚的中國古典文學涵養與英美文學的訓練,開創中國現代詩新風貌,逾半世紀創作不輟,從新詩、散文、翻譯到評論等無一不擅,著作等身,影響深遠。曾獲吳三連文學獎、中國時報獎、金鼎獎、國家文藝獎等文壇重要獎項,多次出席國際筆會及世界文學會議並發表演講,享譽國際。
圖説:
圖1:余光中教授以現代詩聞名,名為現代,實有深厚的中國文化底蘊。(攝影/本刊編輯部)
[人文藝術類]:林文月女士
現任臺大中文系名譽教授。1956年臺大中國文學系畢業,1958年中文研究所畢業即留任母校,迄1993年退休。曾任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研修員、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史丹佛大學、加州柏克萊大學、捷克查理斯大學客座教授。專攻六朝文學、中日比較文學,在學術研究、文學創作、文學翻譯三方面均有傑出表現。重要作品有《謝靈運及其詩》、《澄輝集》、《山水與古典》、《中古文學論叢》、《源氏物語》(編譯)、《京都一年》、《讀中文系的人》、《遙遠》、《交談》等,在中日文學翻譯之貢獻尤鉅,堪稱近百年來華文世界第一人,曾獲國家文藝獎散文獎及翻譯獎、中國時報文學獎(散文類)、日本東亞同文書院紀念賞,亦為香港翻譯學會榮譽會員,其人文學養與成就深受敬重。
圖説:
圖1:林文月教授在學術研究、文學創作與翻譯之質量,為少有之成就。(攝影/本刊編輯部)
[人文藝術類]:呂紹嘉先生
享譽國際樂壇的華人指揮家,1983年臺大心理系畢業。1985年赴美印第安那大學主修鋼琴,1991年自國立維也納音樂院畢業,主修指揮。分別於1988年在法國貝桑頌、1991年在義大利貝卓弟及1994年在荷蘭孔德拉辛三項國際指揮大賽獲得首獎,奠定其指揮生涯基礎,1994年首次獲邀指揮國際著名的慕尼黑愛樂交響樂團,自此活躍於歐洲樂壇。1995年起定居德國,於95至98年任柏林喜歌劇院首席指揮,98年起任科布倫茲市歌劇院(至2001年)及萊茵國家愛樂(至2004年)音樂總監,2001年至2006年任漢諾威國家歌劇院音樂總監。於2004年獲文化部長頒贈“Peter Cornelius” 榮譽獎章,更屢獲德語區最具權威性的音樂刊物《歌劇世界》評為“年度最佳指揮”,其卓越的成就普獲國際音樂界一致肯定與推崇。
圖説:
圖1:呂紹嘉校友1994年於國家音樂廳指揮慕尼黑愛樂。(攝影/黃磊,提供/呂紹嘉)
[學術類]:蔡振水先生
現任美國加州大學爾灣校區電機電腦學系傑出教授。1957年臺大電機工程學系畢業,1961年美國猶他州立大學電機工程碩士,1965年美國史丹福大學電機工程博士。曾任美國加州洛克希得飛機飛彈公司研究中心研究員(1966-1969)、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電機系講座教授(1969-1980)、加州大學爾灣校區電機電腦學系傑出教授兼系主任(1980-1999)、中央研究院應用科學及工程研究所籌備處(即應用科學研究中心之前身)特聘研究員兼主任(1999-2002)及本校光電所特聘講座教授(2006年至今)。
大學時選修電力組,在美國攻讀博士時改修微波電子學(microwave electronics),研究領域跨越光電、超音波顯微、聲光、磁光、磁性微波等,在積體光學及超音波科技之貢獻極具國際盛譽。榮獲IEEE美國電機電子工程、OAS美國光學、SPIE國際光儀工程及AAAS美國科學促進會Fellow之榮譽,我國中央研究院院士(2000)及俄羅斯工程科學院院士。其研究論文及專著豐碩,曾獲國際光學獎、台美基金會科技成就獎、IEEE最佳論文獎與傑出研究講座、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傑出研究講座及工學院最佳教學獎等。對啟迪後進,提拔後學亦不遺餘力。
蔡振水校友:天分 + 興趣 + 創新 + 堅持 = 成功
我是在1953年進入臺大電機系就讀,大一就決定將來要從事教育工作,而且是大學教育,之所以這麼早就有明確的志向,一則基於自己的興趣,另則受先父的薰陶和初中老師的影響。毋庸置疑地,母校對我影響頗為深遠。臺大一直被公認是臺灣最優秀的大學,更重要的是母校創校尹始即有不少教授熱衷於學術研究。記得當時雖然研究所很少,校方也沒有要求教授必須做研究,但是卻有一些教授興趣高昂地認真做研究。
我們電機系這一班多數同學畢業後都遠渡美國深造,學成後有些在大學任教,有些在工業界研究所做研究或公司做專業服務,很多同學享有傑出的成就。1965年我取得史丹福大學電機工程博士學位,1966年進入美國加州Lockheed飛機飛彈公司擔任研究員,1969年獲聘至名校賓州卡內基美隆(Carnegie-Mellon Univ.) 大學任教,很幸運4年內從助教授升上正教授,據說是該校史上第二位。卡內基美隆大學擁有優良的研究環境,我初期的研究領域就在此校發掘及建立。
我認為初入大學的新鮮人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儘早發掘自己的天分和興趣,以作為日後生活與事業規劃的依據。就像我大一時即決定要當大學教授,從事教學和學術研究,所以在公司工作三年之後即應聘卡內基美隆大學任教。我不敢說自己的天分有多高,但是我有嘗試創新的興趣和必備的堅持。(夫人鄭秀蘭博士”內舉不避親”地補充說道:「其實他不但做研究有創意與堅持,其他做事方面亦常有創意與堅持!」。)做研究要是老是跟著人家跑,當然永遠也趕不上;如果勇敢嘗試新的構想,時間就掌握在自己手上。由於得自己開闢一條新路,蓽路藍縷必需的毅力和堅持可以想見,但是只要開闢出來,你就走在前頭!
對於大學部學弟妹,我要告訴你們的是:在學時就必須培養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和習慣。所以,不論是上課或讀書,只要基本原理瞭解透徹,就能融會貫通,千萬不要被書本限制了你的想像力。電腦也只是工具之一,不要誤以為可以取代人腦,畢竟電腦是要人去操縱的。此外,大學部期間就應積極參與研究,從閱讀文獻與實際經驗中培養對研究的興趣和敏銳度;要發掘新的研究題目,可以多請教指導老師和研究生學長。
總之,要勇於嘗試創新,碰到困難時不要輕言放棄,否則功虧一簣。許多研究必須經過艱苦的過程,往往只剩下10%的打拼和堅持就會成功,誰能熬下去,成功就屬於他。
附記一:
他的另一半鄭秀蘭教授,是母校化工系狀元,加州理工學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化學博士。在訪談當中頻頻點頭表示贊同,她也分享了她的學習經驗,她説:「我在念博士時,學校要求博士論文之外提送5項propositions (小型的研究計畫),其中3項與論文有關,2項與論文無關;這是一項很有益的訓練,觸類旁通、發揮潛能,進而發掘新的領域。」
附記二:
蔡教授繼續秉持對學術研究的熱忱和堅持,4年前結束中央研究院的工作,回到加州大學繼續教研工作,經過3年的打拼,已經重建他的研究組,從事生醫超音波噴嘴,磁性微波器件,矽晶奈米光電等數項課題之研發,研究組成員中,包括訪問教授、博士後及博士生都各有1位為臺大校友。最後,他很感恩和深覺幸運,在40多載的教研生涯中獲得多位學術先進和同學的支持與鼓勵。(採訪/本刊編輯部)
圖説:
圖1:蔡振水院士與夫人鄭秀蘭博士聯袂回母校受獎。(提供/蔡振水)
[學術類]:朱國瑞先生
現任國立清華大學物理學系教授。1965年臺大學物理學系畢業,1972年取得康乃爾應用物理博士,畢業後在美國海軍研究所服務多年,1983年回國,於清大物理系建立「高頻電磁實驗室」。專長為離子體物理,研究重點為電子迴旋脈射(Electron Cyclotron Maser, ECM),於ECM輻射之理論模式、物理機制及技術創新有先驅性之貢獻,在核融合加熱、先進雷達、粒子加速、太空探測、材料處理、物性偵測及頻譜學等具有高度應用價值,也為應用物理學門激發許多新的研究題材。故而獲國科會傑出研究獎、教育部首屆國家講座、教育部理科學術獎、總統科學獎、行政院傑出科技榮譽獎、IEEE 學會Plasma Science and Application Award及英國物理學會K J Button Medal and Prize等無數榮譽,並膺選為中華民國物理學會、美國物理學會、IEEE等學會之Fellow及中央研究院院士。其研究使臺灣成為國際微、毫米波學界中的研究重鎮之一。
朱國瑞校友:衷心期待臺大產出世界級學術成果
進大學是因為當時物理系最熱門,填志願就物理系填第一,結果就考進來了。我的同班同學當中,很多人後來都不做物理,能走下去的純粹是對物理有興趣。不像政治、社會的問題複雜,答案可能很多個,物理的問題,答案只有一個,想通了道理我就很快樂,我喜歡它的簡單,所以我就一直做下去,一直到現在。
不過老實講,我是出國後才比較認真讀書,在臺大大部分時間都玩掉了。課外活動參加得很多,現在回憶起來很空泛,所以敬告年輕的學弟妹們:出了校園以後,多的是時間經歷人生,用不著浪費在學時間。在學校就要以求學為主,不要過度參與社會上的事情,也不要參加太多社團,就是全心讀書。
我離開物理系的時候,幾乎是最後一名。我以第一名進入物理系,畢業時倒數前3名,你就知道,時間都荒廢掉了。我很愛打籃球,同時參加了7、8個球隊,幾乎每天都有球賽,要不就是和球友玩去了。考試前就去圖書館K書。現在我認為最美好的回憶,就是去領號碼牌、窩在圖書館K書的日子。畢業後跟著去留學,竟也申請到學校,這時我才覺醒,拼命讀書,把大學漏掉的、沒念好的,通通補回來,日以繼夜,終於轉去康乃爾大學。康大給我獎學金,並指定我的指導教授,研究領域就任憑老師安排。現在學生想很多,譬如是不是跟對老師了?我覺得全取之於己,就是只要你好好用功,你把這個事情做好,你就選對了。興趣不是天生的,你要做得好,就有興趣。遇到瓶頸絕不放棄。這個瓶頸還包括沒有經費,我記得我曾經為了一個實驗耗進所有經費,還自己先墊付了150萬元,就是非要做出結果不可。困難就是機會,克服困難就是成就。
臺大物理系在鄭以禎教授(他跟我是康大同窗)接任主任開始,整個系又團結起來,迄今氣勢如虹,人才濟濟。臺大的學生都是最好的。臺灣如要有一個百大,就是臺大,政府應該把錢全部給臺大,把臺大當作百大的希望所在。百大不是世界上唯一的事情,其他大學可以在某些領域領先世界。我衷心期待臺灣產出世界上最好的學術研究成就,好到足以引起國際矚目,那又比百大更重要,而臺大物理系隨時都可能產生諾貝爾獎得主。這種成果,比進入百大更有意義。(採訪/本刊編輯部)
圖説:
圖1:朱國瑞院士(右)接受母校頒贈傑出校友。(提供/秘書室)
圖2:2007年2月,朱國瑞院士這一班舉行畢業42週年同學會,大多數人遠從美國回來。20幾個65歲的人坐在當時的教室,已退休的許雲基教授則站上講台,重溫當年師生情。此情可待成追憶,此景則令人莞爾。(提供/朱國瑞)
[學術類]:陳恆昭先生
現任日本青山學院大學教授、東京大學名譽教授。1966年臺大法律學系畢業。哈佛大學哲學與法學雙料博士。於東京大學法學院執教20多年,是東大法學院唯一一位華人教授。以專精比較法著稱,在英國與日本享有卓著聲譽與深厚的學術人脈。出版有學術專書,包括Chinese Legal Tradition under Mongols及Formation of Early Meiji Legal Order等,均發行國際。任教於東大期間,同時擔任該校校長特別顧問,協助該校成功建立與英國著名大學(牛津、劍橋)的學術合作,也擔任本校顧問,協助並安排本校與東大、英國牛津大學及劍橋大學進行學術交流;在東大設置臺灣法律文化講座,推廣日本年輕學子對臺灣法及文化的興趣;促成本校與東大法學教授之合作等。對於母校無私的協助及奉獻,令人感佩!
陳恆昭校友:教育首要在明辨似是而非
陳恆昭教授甫於2007年4月自東京大學教職退休,轉任青山大學,現仍擔任東大校長特別顧問。他擁有哈佛大學雙料碩博士,有趣的是,他是法律科班出身,第一個學位卻是「歷史與東亞研究」,然後才是比較法學。原因是「從臺大法系畢業後,想多學些歷史、哲學,所以先到歷史系讀書。」取得學位後,又為了想多學習歐洲文化,他跑到英國倫敦大學教書。偶然機會下為東京大學邀請擔任客座,向來對歷史文化深感興趣的他,決定跳槽到東大,希望能研究這個與臺灣關係密切的鄰國其深層的社會文化結構,就這樣,他成了東大第一位專任外籍教授。從1985年迄今,一待就是20多年。
在東大,他的「正職」是比較法講座教授,不過對於校務,他也熱心提供意見,頗獲校長倚重,而在4年前獲聘擔任特別顧問,負責國際事務推動及校務長程規劃。回顧這4年來的建樹,最令他深以為傲的建立了東大與母校臺大的交流關係,並在臺灣成立東大校友會;更有意思的是,這位外國人為東大設計了畢業學袍,原來這所歷史悠久的大學竟然到21世紀才有畢業服。
在他那個年代,大部分出國留學的人都努力在最短時間完成學位,他卻反向操作,因為他認為學生除了功課外,「最要緊的是要做一個好人。How to be a man! 在國外讀書是長期的煎熬,絕不是得到一個學位而已,要培養好的人格,提升自己,從而對社會、對家鄉有貢獻。從教育者的立場來看,辨別是非不難,要辨別似是而非比較困難,我們要做的就是訓練學生有辨別似是而非的能力;特別臺大是首屈一指的大學,要更鼓勵學生往好的方向走,將來能夠對臺灣做更大的貢獻。」
這位終其一生奉獻教育的臺大人對母校期待至深,2年前李校長聘請他擔任顧問時,他很高興有機會回饋母校,他說:「我跟校長說有請必到,不請也自來。」(採訪/本刊編輯部)
圖説:
圖1:擁有豐沛國際學術人脈的陳恆昭教授樂意為母校貢獻一己之力。(攝影/本刊編輯部)
[工商類]:蔡明介先生
現任聯發科技公司董事長。1971年臺大電機工程學系畢業,美國辛辛那提大學電機碩士(1976)。曾服務於工研院、聯電擔任IC設計,1997年創辦聯發科技公司,產品布局包括光儲存、高階消費性、無線通訊及數位電視等晶片組,其唯讀光碟機(CD-ROM)控制晶片是國內最大供應商,已成為全球消費性IC片組的領導廠商之一。
蔡明介先生在IC界耕耘多年,培育無數優秀人才,故而有臺灣IC設計教父之美名。其公司研發人員占員工總人數80%以上,IC設計連續8年獲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授創新產品獎,其IP智慧財產權也是臺灣IC設計同業當中最多者。2001年成立「財團法人聯發科技教育基金會」,推展科技教育,同年捐款1億餘元成立「國立臺灣大學-聯發科技無線研究實驗室」,進行『無線通訊系統超大型積體電路及架構設計』研究。自實驗室成立以來,成果斐然,2007年ISSCC在有10篇論文獲選,產量居世界第一,對提升本校國際聲譽卓有貢獻。
圖説:
圖1:被譽為「臺灣IC設計教父」的蔡明介校友,贊助母校合作無線通訊研究,論文產出質量俱優。(提供/聯發科公司)
[工商類]:施崇棠先生
現任華碩集團董事長。1974年臺大電機工程學系畢業,交大管研所碩士。帶領華碩創造高品牌價值,為世界第一的主機板及顯示卡製造商,2006年其主機板全球市占率逾40%,自有品牌筆記型電腦亦名列全球第九大。成果非凡,屢獲國際大獎及專業評測機構好評,如:W1筆記型電腦榮獲IF金獎(IF Gold)肯定,是50年來唯一獲金獎的華人品牌;2007年榮登臺灣十大國際品牌榜首,獲頒臺灣精品獎最高榮譽「成就獎」;連續9年在BusinessWeek「InfoTech 100」榜上有名等。於事業有成之餘,更不忘回饋社會及母校,1999年成立「觀樹教育基金會」,提供「藍鵲家族」等計畫,補助偏遠地區學校資源及中小學助學金;2007年捐贈臺大人文大樓,協助臺大人文科學領域更上層樓。
圖説:
圖1:施崇棠校友帶領華碩,不僅在主機板製造贏得第一,也在品牌經營上取得先機。(提供/校友聯絡室)
[社會服務類]:李家同先生
現任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資訊工程學系、資訊管理學系教授。1961年臺大電機工程學系畢業,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部電機及計算機系博士(1965)。為熱愛文學之科學人,透過寫作發表對環境、教育、文化的關注,特別是對弱勢族群在教育資源的缺乏及貧窮問題,重要著作有《讓高牆倒下吧》、《幕永不落下》等。更身體力行,連續10多年親至新竹寶山鄉教導貧童英文,並在2003年創立博幼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輔導貧童課業,已有上千名孩子受惠。
其學術成就卓著,多次榮獲國內外各項重要獎項,為國內公認之演算法權威,對資訊科學教育有卓越貢獻。有興趣的讀者可至李家同教授個人網站http://www.csie.ncnu.edu.tw/~rctlee/瀏覽,收獲更多喔!
圖説:
圖1:一位深富人文關懷的科學家──李家同教授(右),獲「社會服務獎」乃實至名歸。(提供/秘書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