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觀歐美一流大學,均極為重視人文及社會科學的教育,有鑑於此,臺大根據「邁向頂尖大學」計畫校級整合研究中心設置準則,在2005年10月18日成立國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以整合並提升人文社會領域之創新研究。除致力於促進校內及跨校之合作交流,延攬及培育優秀人才外,亦以建構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社群之互動平台自許,期經由對話擴大學術視野,深化人文社會科學內涵,並培養一流的跨領域團隊。
本院院長現由包宗和副校長兼任,在指導委員與學術諮詢委員的督導下綜理研究院事務。副院長2人由院長提請校長任命,現為葉德蘭副教授和林建甫教授,分別代表人文學、社會科學領域。另置執行秘書一人,協助處理本研究院各項事務。
學術交流 屢創新猷
與世界著名大學高等研究院締姐妹院
自創設以來,本院積極與世界著名大學高等研究院合作交流,目前已與南京大學人文社會高級科學院及德國埃森人文高等研究院(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in the Humanities, Essen)簽訂學術交流協議,並與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哈佛大學雷德克里夫高等研究院(Radcliff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Harvard University)、哈佛燕京學社(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等建立學術聯繫管道。
開辦多個國際學術講座
為整合並鼓勵臺大人文社會領域之優秀學者與基礎研究,本院特舉辦「人文講座」、「社會科學講座」及「學術專題演講」,邀請國際上相關領域成就卓越之學者發表學術成果,共同開拓思想新視野。迄今已舉辦過5場人文講座,有許倬雲院士、王德威院士、張隆溪教授等;6場社科講座,有林南院士、Dr.John Mark Hansen、郭彥弘教授等,以及多場學術專題演講。更設立「駐點訪問學者」制度,延聘專家學者至院短期訪問,從事前瞻性專業研究,並藉由演講與座談與本校師生切磋。
校內跨領域腦力激盪座談
另舉辦「跨領域之腦力激盪座談會」,討論當代相關學術領域關切的議題,藉此激發創新研究潛力,形成人文社會拔尖議題,並強化研究交流的網絡,收促進科際整合的效果。日前新成立之「臺大生醫暨科技倫理、法律與社會中心」,即是透過座談會,結合醫學院、文學院、社會科學院與法律學院之優秀學者所組成。
高等教育政策論壇
本院亦深切關注培育社會菁英人才之制度與策略,故自2006年起,辦理國際高等教育論壇,邀請國內外著名大學校長或高階主管討論當前全球高等教育之政策與制度、任務與願景之變遷。
上述學術活動資訊皆收錄在每季出版的《國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訊》。
四大研究 聚焦東亞
本院發展初期結合人文社會科學具潛力之研究團隊,執行四大整合型研究計畫,以東亞文化為關注焦點,分別為:(一)東亞經典與文化研究計畫,(二)東亞民主研究計畫,(三)全球化研究總計畫,(四)東亞法治之形成──對東亞法治理論、體制與實踐之整合法學研究計畫。成果簡介如下:
(一)東亞經典與文化研究計畫
⬛ 計畫總主持人:黃俊傑(臺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特約研究員、臺大歷史學系特聘教授)
《東亞經典與文化研究計畫》建立在自1998年以來各階段的研究成果基礎之上,已出版專書70餘冊,依性質分為《東亞文明研究叢書》、《東亞文明研究資料叢刊》、《東亞文明研究書目叢刊》等三大系列,均由臺大出版中心出版。該計畫研究策略係以東亞為研究之視野,以經典為研究之核心,以文化為研究之脈絡,既宏觀中西文化交流,又聚焦東亞各地文化之互動,並在上述脈絡中探討經典與價值理念之變遷及其展望。
在第一年(2006年8月1日起)執行期間,計畫所屬各分項計畫除進行原定研究課題之外,並積極參與總計畫規劃開拓之新研究領域之學術活動,這些新領域包括「東亞朱子學」、「體知與儒學」、「東亞論語學」、「跨文化視野中的『自我』與『他者』」、「東亞經典詮釋與權力」、「東亞文化交流」等。針對上述新議題,截至今年7月底,共舉行11次學術研討會,將陸續編輯專書出版。
為推廣計畫之研究成果,本計畫主辦「東亞經典與文化研究生研習營」(2007年1月27-28日),參與編輯《東亞文明研究學刊》以及Dao: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兩刊物,舉辦2次「東亞朱子學論壇」,並與日本二松學舍大學、關西大學、神戶大學之COE計畫團隊、韓國成均館大學之BK21計畫團隊、首爾大學奎章閣圖書館韓國學研究院,以及德國埃森人文學高等研究院,均有密切交流合作,績效良好。
展望未來,在亞洲各國密切交流、東亞文明互動的全球化時代,該計畫之研究目標,希望在二十一世紀文明對話新時代中,深入發掘東亞文化的核心價值,強調「從東亞出發思考」的必要性,在東亞經典與文化研究上推陳出新,開創新局。
更多關於東亞經典與文化研究計畫的資訊及介紹,歡迎參閱計畫網站http://www.eastasia.ntu.edu.tw/。
(二)東亞民主研究計畫
⬛ 計畫總主持人:胡佛(臺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特約研究員、臺大政治學系名譽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
⬛ 共同主持人:朱雲漢(臺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中央研究院政治所籌備處特聘研究員、臺大政治學系教授)
東亞民主研究計畫前身為東亞民主動態調查(East Asia Barometer),2003年12月與南亞研究團隊整合,組成本計畫之骨幹──亞洲民主動態調查 (Asian Barometer Survey),範圍涵蓋全球20多億人口。
計畫總部設於臺北,直接督導12個東亞國家的調查計畫,另以印度新德里「發展中社會研究中心」(Centre for the Study of Developing Societies) 為分部,整合南亞五國研究團隊。本計畫已與Afrobarometer、Latinobarometro、New Europe Barometer等三大區域調查計畫,組成全球民主動態調查(Global Barometer Surveys),成為一個涵蓋60多個新興民主國家與轉型社會的全球性組織,並開展與「國際民主與選舉支援機構」(International IDEA)、聯合國開發總署(UNDP)、世界銀行等重要國際組織的長期合作,定期收集與建構全球範圍的民主發展與治理品質指標。
目前已發表21篇論文刊登於重要國際學術期刊,31篇專題研究報告。應邀於國際組織與國際學術會議發表專題報告或發表論文24次,自行舉辦大型國際學術會議3次,共發表會議論文44篇。第一波亞洲民主動態調查成果即將集結出版,書名為《東亞公民如何看待民主》(How East Asians View Democracy)。另外,計畫主持人朱雲漢教授與Doh Chull Shin教授、Russell Dalton教授共同為《東亞研究季刊》(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編撰特刊,以「東亞國家的政黨選擇與黨性」(Party Choice and Partisanship in East Asia)為題收錄8篇文章。
更多關於東亞民主研究計畫的資訊及介紹,歡迎參閱計畫網站http://eacsurvey.law.ntu.edu.tw/。
(三)全球化研究總計畫
⬛ 計畫總主持人:鄭伯壎(臺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特約研究員、臺大心理學系特聘教授兼系主任)
全球化議題雖已受到全球性的關注,但大多還停留在經驗描述的階段,而少有系統性的抽象思考與嚴謹的因果關係分析,而在亞洲則尚未受到重視。本計畫探討臺灣與華人社會在全球化過程中,所受到的衝擊與因應,即是希望突破此一研究限制。
本計畫包括「經濟全球化研究」、「全球化與區域變遷」及「全球化下的華人組織行為」三大主題,針對臺灣與全球化發展的關聯性,以臺灣商品、資金、人員及生產流動為主要面向,討論臺灣與華人企業的全球分工、企業組織結構、組織管理行為等;研究團隊涵蓋社科院的經濟學系、理學院的地理環境資源學系與心理學系。
迄今已發表42篇學術期刊論文、32篇研討會論文及5本專書。研究成員中有12位擔任學術期刊編輯委員,共獲得5項重要學術獎項,並參與多項國際學術研討會。也邀請多位海外學者來臺進行學術交流,甫於6月主辦「全球化與華人經濟圈的發展」研討會,針對全球化與亞洲或大中華經濟圈崛起的趨勢,延請國內外學者發表研究論文,並進行歐洲與臺灣學界雙邊對談,促進更緊密的國際合作。相關研究成果均整理於全球化研究總計畫網站http://www.globalization.ntu.edu.tw。
(四)東亞法治之形成──對東亞法治理論、體制與實踐之整合法學研究計畫
⬛ 計畫總主持人:蔡明誠(臺灣大學法律學院院長)/2006-2007年3月為羅昌發教授。
東亞地區廣納儒家、道教、伊斯蘭、佛教、基督教等多元的文化內涵;百餘年來,亦共同經歷了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反帝鬥爭、共產主義、憲政主義、民主化等經驗。而在伴隨的法制現代化∕西化過程中,其傳統法制又與西方的歐陸法系、普通法系與社會主義法系等,開展了極為複雜多元的繼受與對話過程。
「東亞法治之形成」整合型計畫即是在前述背景下構思的計畫,以東亞的法治為對象,運用整合的法學研究方法,進行相關之理論、體制,與實踐經驗的研究。主要以現代社會的特點──多元文化與風險社會為軸線,進行下列主要問題群的研究:(1)法治之理論內涵與社會文化基礎;(2)(多元文化下)臺灣與東亞人權與憲政主義之理論與實踐;(3)(風險社會下)法治國法體系的重構。
近期即將出版初步成果,包括《東亞憲政法治之鞏固與開展」》(暫名)、《醫療過失舉證責任之比較法研究:亞洲與歐美》(暫名)、《跨國性司法之實驗與實踐──歐洲人權裁判研究等》、《刑事程序與國際人權(一)》等。今年也將出版英文期刊Journal of Rule of Law and Human Rights in Asia;目標使該期刊收錄於國際知名的Westlaw資料庫,並期使成為SSCI期刊。此外,由林鈺雄副教授主持的「區域性國際人權保障機制之形成:歐洲經驗與亞洲發展」計畫,於4月28日舉辦之「歐洲人權裁判研討會」也成功地引介歐洲人權保障經驗來臺交流。
計畫目前正進行網站建構工作,將於近期上線,歡迎屆時上網瀏覽。如需詢問相關訊息,可寄至計畫專用信箱:ntulawtop@ntu.edu.tw,或與王品仁小姐聯絡(02-2351-9641#423)。
結語:提高臺大學術的國際能見度
除此四項創始研究計畫外,本院將持續發掘具研究潛力與價值,及跨領域整合之研究計畫,期裨益於凝聚臺大各領域的拔尖人才籌組研究團隊,反映臺灣社會中相關議題的獨特性,並增進臺大在國際學術研究上的能見度。
其他有關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及創始計畫之學術活動資訊及介紹,請至高研院網頁http://ntuihs.ntu.edu.tw點選瀏覽。(本專欄策畫 / 研究發展委員會)
圖説:
圖1:2006年9月29日指導委員、院長與本校一級主管共同為高研院揭開序幕。
圖2:2007年2月12日本院包宗和院長與德國埃森人文高等研究院(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in the Humanities, Essen)院長Jőrn Rűssen簽訂雙方學術交流合作協議書。
圖3:2006年12月20日高研院舉辦「生命倫理(法律與社會)」腦力激盪座談會。
圖4:2007年1月27-28日舉辦「東亞經典與文化」研究生研習營,計畫同仁與所有研究生合影。
圖5:東亞民主研究計畫總主持人胡佛教授(前排中)、朱雲漢教授(左二)與各國調查團隊合影。
圖6:2007年3月4-5日東亞法治之形成計畫舉辦日台憲法會議,會後與會人員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