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育目的之一在培養國民健全的人格。除了專業教育外,如何度過圓滿的人生是教育主要的項目之一。休閒的生活教育,包括體育、藝術、人文都是重要的項目,音樂更是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

臺灣大學前身為臺北帝國大學,成立於1928年。不過早在1899年,臺灣第一所醫學校──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即已開始醫學教育,也開啟臺大音樂社團的歷史。1919年醫學校改稱臺灣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後又改名為臺北醫學專門學校,1936年併入帝大醫學部。

1899年迄今,臺大成立了不少音樂團體,前仆後繼。比較正式的有三個管絃樂團及數個絃樂團。其中,成立於1954年的臺大管樂團已超過半個世紀,成立於1968年的臺大交響樂團,今年則邁入第四十個年頭。世界各文明國家均以擁有高水準的交響樂團為傲,我國每年亦以巨額經費補助來支持專業的交響樂團(每年預算以億計)。而在臺灣大學,一個沒有音樂系的大學,能擁有一個水準不錯的交響樂團,並能四十年經常演出,個人深以為榮幸。藉此機會,回顧臺大的管弦樂團體,與大家分享。

一、臺灣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及臺北醫學專門學校時期(1919-1935

1919年臺灣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依校友會規劃成立了運動部。包含相撲、徒步、庭球(網球)、野球(棒球)、蹴球(足球)及音樂等6個社團。同年在野球隊南下比賽的晚宴中,餘興節目出現了音樂的表演,有樂隊合奏、獨唱、及小提琴獨奏。1925年成立口琴合奏團,團員包括洪兆漢、林清安、何開洽、簡錫川、詹添木,林其全、王支樹、郭文品、林世香、李慶平、陳戊、葉河、黃天啟、顏總輝,並由奧村直二先生指導。他們在全島的演出引起廣大回響,是臺灣音樂史上一大盛事。1926年擴大編制後,由簡錫川擔任指揮,之後慢慢加入曼陀林、小提琴、大提琴、低音大提琴、鋼琴、豎笛、長笛等,小型的樂團隱約成形。他們參加各式各樣的演出,對當時的音樂活動貢獻良多,擔任後續指揮者包括松延正己、堀井功等人。一直到1936年改為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之前,每年都有演出,如迎新、送舊、醫院慰問及廣播電台演奏。(詳參:林吉崇《臺大醫學院百年院史》)

二、臺北帝國大學時期(1936-1945

臺北醫學專門學校被編入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附屬醫學專門部之後,與帝大(校本部)合辦的音樂會很受歡迎,但受到一校兩制的影響,醫學專門部的學生並不參與醫學部之活動。不過醫學部的音樂活動仍很活躍,1938年醫學部之社團活動中的音樂部,由耳鼻喉科上村親一郎教授擔任部長,他們在1939年的醫學部大講堂舉辦的音樂會,達到空前的成功,之後的許多活動也都非常受到肯定。當時團員包括彭明聰、蔡滋里、賴春霖及洪文治等。(詳參:林吉崇《臺大醫學院百年院史》)

臺北帝國大學第一屆校長幣原總長極具遠見,積極推動各項學生活動,特別是想成立一個管絃樂團,所以籌措了一筆龐大經費,購買各種昂貴的樂器,由當時的園藝學泰斗田中教授擔任音樂部長,之後由高坂知武教授擔任。除了校本部的學生外,也將醫學部團員併入,擴大編制。曾經轟轟烈烈演出海頓驚愕交響曲、貝多芬第三交響曲等,可惜後期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而無法有好的演出活動。

三、國立臺灣大學(1945-

1945年臺北帝國大學改名為臺灣大學,陸續成立了幾個管絃樂團體。包括杏林絃樂團(1953-1963)、臺大管樂團(1954-)、臺大管絃樂團(1963-1964)、臺大絃樂團(1964-1967)、臺大交響樂團(1968-)及杏林絃樂團復團(1993-)。各樂團歷史簡述如下:

1)杏林絃樂團(1953-1963

終戰後,人民生活困苦,音樂活動相對地也大為減少。在1946年以後幾年內,臺大並無音樂性社團。但有一些零星音樂活動,其中,農工系的高坂知武教授是主要的推動者。在醫學院部分,當時的耳鼻喉科洪文治教授及泌尿科的許德金教授為長笛演奏者。當時音樂風氣尚在萌芽階段(《青杏》43期)。1953年,周欽城開始籌組樂團,成員主要為醫科七年制頭三班之同學,包括李俊仁、盧存信、周斌明、莊明哲、蔡清陽、李慧嫺、吳聞威、陳宗盛、陳維嶽、張哲孟、林慶國、吳坤煥、柯天上、張哲東及外來助手──周氏的弟弟周清得及電機系同學林二等。每年一次的迎新送舊及臺大校慶的同樂會為主要演出,都極受歡迎。1958年周欽城畢業,弦樂團青黃不接,因各部不平衡,遂由黃耀鐘、李煙景、張哲東及郭俊雄組成杏林四重奏。至1959年,李明亮接任團長,努力招兵買馬,團員增加到20多位。包括蔡長嘉、蘇以守、李煙景、韓毅雄、高銘憲、黃耀鐘、郭浩民、黃文哲、蔡智民、陳雪琳、陳素瓊、吳忠修、石岫、莊徵舜、張哲惺及劉榮郎等,由黃文哲擔任指揮。他們有許多次成功的演出,令人懷念。

1961年,李明亮團長任滿,由何鎮坤接任。在何鎮坤的努力下,又增加了許多團員,包括洪幸雄、楊健全、莊伯祥、陳維仁、柯守魁、林光治、張信義、郭耿南、洪悠紀、呂邦雄、許英治、李清木、洪芳彥、謝博生等人,團務蒸蒸日上。此時樂團邀請張登照先生擔任指揮及指導老師,對樂團水準提升,貢獻良多。1962年底由柯守魁繼任團長。他勵精圖治,招收新團員,包括賴明詔、黃振成、陳博光、陳玲津、江日彩、陳信夫、吳義行、宋成銘、游弘、許政治、陳芳玉、林惠美、龔應生、林明德等醫學院同學及許多醫學院以外的同學。更邀請農工系高坂知武教授擔任指揮及指導老師。除了例行練習及演出外,並開辦訓練班,由林寬宏先生教授大提琴,張登照先生教授小提琴,一個管弦樂團所需的絃樂部已然形成。

2)臺大管樂團(1954-

臺大管樂團無疑是臺大最長壽的音樂團體了。1954年,為了校慶典禮,由邱慶彰招兵買馬,在典禮上竟然出現了一個有聲有色的管樂團,為了維持這個團,錢思亮校長不惜撥鉅款2萬元(當時2萬元是很大的數目)購買樂器,並提供了團室。管樂團成立迄今主要的功能是在校慶、畢業典禮、迎新、送舊等場合演出。他們也是音樂比賽的常勝軍,經常舉辦音樂會。演出水準非常高,是個很受歡迎的樂團。目前由劉紹棟老師指揮(也是指揮時間最長的老師,已超過二十年)。

3)臺大管絃樂團(1963-1964

錢思亮先生擔任臺大校長以後,深以臺大沒有管絃樂團為憾。在柯守魁的努力下,杏林絃樂團已有管絃樂團的雛形。此時在學校當局的支持下,將杏林絃樂團與臺大管樂團合併為臺大管絃樂團。由柯守魁擔任團長,許水源與郭耿南擔任副團長,並聘請高坂知武教授為顧問及樊燮華擔任指揮。19631113日在臺北國際學社舉行成立公演,盛況空前,有3千多人蒞臨欣賞。122728日並分別在臺中及臺南演出,成為當時音樂界一大盛事。

4)臺大絃樂團(1964-1967

泰極否來。19646月,柯守魁畢業,在缺乏熱心而有力的領導下,臺大管絃樂團不得不解散恢復為臺大管樂團與臺大絃樂團。自19641967年,臺大絃樂團仍有一些規模不大的演出。繼任的團長為許水源(1964-5)、林宜勝(1965-6),至林明德(1966-7)而劃下休止符。

5)臺大交響樂團(1968-

因緣際會,在1968春夏,好友朱嘉禎央請筆者為當時的視聽社舉辦兩場室內樂音樂會,地點為森林館第一教室。獲得空前成功,激發了再組管絃樂團的熱忱。在李文沛勇敢地承擔團長任務之下,管樂團主要分子均給予熱烈支持。在大家努力招兵買馬下,由李泰祥擔任指揮而開創了臺大交響樂團歷史的新頁。在高坂知武教授的呵護下,樂團終能度過跌跌撞撞的童年,而今將進入不惑之年。

創團之初雖然篳路藍縷,但經由歷屆幹部及團員戰戰兢兢地經營奉獻和經驗傳承,及諸多社會人士的熱誠參與協助,樂團逐漸成長茁壯,組織規模、演奏水準日益提升,在歷年臺灣區音樂比賽中亦屢創佳績,蟬聯多次管絃樂及絃樂組冠軍,並定期於臺北國家音樂廳、新舞台、臺中、高雄等地演出。這對於一個未設立音樂相關科系的綜合大學而言,實難能可貴,更是一大挑戰。

歷年來該團極為榮幸能與下述多位國內首屈一指的傑出指揮合作:林二、李泰祥、張大勝、廖年斌、陳澄雄、陳廷輝、羅澈特、劉紹棟、涂惠民、郭聯昌、杜黑、呂淑玲、莊舜旭、吳琇玲、王立德、黃智惠、吳庭毓、簡寬宏,以及現任指揮鄭立彬等;而參與該團演出擔任獨奏的優秀音樂家有蔡采秀、蘇正途及蘇顯達等。其中指揮時間最長的為劉紹棟老師(1982-1987)。

該團每年寒暑假均定期舉辦期末公演或巡迴表演,四十年來足跡幾乎遍及全臺,1992年並赴美國巡迴演奏,完成創團期未完成之夢。除了例行公演外,該團每學期均在校內舉辦多場室內音樂會,不僅有助團員培養默契、切磋琴藝,同時也是期冀能推廣古典精緻美學,使音樂同好者得於豐富紛陳的樂器組合中,欣賞多樣活潑的精采演出,進而自在悠遊於樂器音響與樂曲旋律交織而成的音樂饗宴。

6)杏林絃樂團復團(1993-

1992暑假,杏林合唱團受邀參加在夏威夷舉辦之臺大醫學院校友年會,筆者亦以指導老師身分隨團前往,多位校友談及杏林絃樂團舊事。當時團員中有陳沛隆、張必正、楊濬光、連琬菁等有弦樂演奏素養,促成筆者重組杏林絃樂團之心意,返台後即開始招兵買馬,並於1992秋季醫學院音樂性社團聯合迎新會中演出。團員包括林佩瑜、趙鴻丞、林秉毅、連琬菁、楊濬光、潘汝弘、吳幸怡、張必正、陳沛隆、黃玉立、錢乃永等。1993年春天送舊音樂會再加入賴凌平、蔡建城及夏紹中等,陣容逐漸形成。1994秋正式登記為醫學院學生社團,由林秉毅出任團長。復團迄今,每年均有定期演出,曾三度赴美訪問演出,今年並赴澳洲墨爾本大學,進行交流演出。

回顧與前瞻

西方音樂傳入臺灣,主要與基督教長老教會有深遠的關係。不過最大的改變還是來自1985年,臺灣成為日本殖民地。日本在臺灣為培養「公學校」師資而設立了「教員講習所」,對日後西方音樂的推廣造成深遠的影響,其中,張福興(1888-1954)就是第一位接受公費資助於1908年赴日深造的音樂家。他學成後返臺執教,在培養人才、推廣音樂及編撰教材上功不可沒。之後,陸續有柯政和(1889-1975)、駱先春(1905-)、李金土(1900-1972)、江文也(1910-1983)、陳泗治(1911-1992)、張彩湘(1915-1991)及呂泉生(1916-)等人投入。(參見吳玲宜《臺灣前輩音樂家群相》)。

百年來,臺北帝大及臺灣大學對臺灣的音樂又有甚麼貢獻?帝大與臺大師生可說是臺灣的菁英,顯然是具有引領風騷的角色,而他們也確實做到了這點。而來自日本東北寒帶地區的高坂知武教授,竟然好像是為帝大及臺大管絃樂團而誕生的靈魂人物。從帝大管絃樂團到臺大管絃樂團,再到臺大交響樂團,他都是那麼悉心呵護。很幸運的,臺大交響樂團能踏入四十年以及可能更久遠的未來,算是可以告慰他在天之靈。

由於國人對於收集資料尚未建立習慣,百年來,臺大管絃音樂的資料只剩片段,有關日治時期的資料可參考林吉崇教授的《臺大醫學院百年院史》。林教授對臺灣醫學史的貢獻無人能出其右,謹在此向他表達最高的敬意。

經過數十年,臺大樂團的團友於今都成為社會的中堅份子,在學界的成就最為明顯,如獲中央研究院院士頭銜的有莊明哲(杏林)、賴明詔(杏林),擔任大學校長者有李明亮(杏林)、賴明詔(杏林),擔任政府首長的有衛生署長李明亮(杏林)、新聞局長蘇正平(臺大交響),而大學教授、名醫、銀行家、律師等更多,無法一一列舉。最特別的是,有不少團友改行轉入音樂界,於今蔚然有成者如:名指揮如徐頌仁、呂紹嘉及陳樹熙,名鋼琴家如蔡采秀,名小提琴家如江維中。呂紹嘉第一次指揮交響樂團即是在當時的劉紹棟老師支持下,指揮了臺大交響樂團。而蔡采秀第一場與樂團合作的鋼琴協奏曲就是與臺大交響樂團合作的。

臺大醫學院的二號館(大禮堂),在日治時代曾是全臺灣最好的音樂表演場所。1985年為了臺大醫院整建,大禮堂已夷為平地。完稿的今天正是這棟建築一百週年紀念,醫學院學生為此而舉辦了音樂會。

大約二十年前,在胡耀恆教授的推動下,臺大於校務會議中通過擬成立藝術學院,只是二十年了仍無下文。國際知名的大提琴家馬友友,1977年首度來臺並與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合作演出大提琴協奏曲,當時他是二十出頭的年輕音樂家,已被預知是明日之星。那時筆者正好在市交擔任大提琴兼任團員,有機會向他請教為何能做出這麼美好的音樂,他的答案是技巧得自茱麗葉音樂學院,而音樂則得自哈佛大學音樂系的薰陶。值此臺大交響樂團四十週年,個人再度呼籲並期盼臺大藝術學院(內含音樂系)能早日誕生。

參考文獻:

[1] 柯守魁:杏林絃樂團──昨日、今日與明日。青杏雜誌。

[2] 陳振陽:懷念楓城音樂會。景福醫訊,1987

[3] 陳振陽:回憶杏林音樂滄桑史。景福醫訊,1987

[4] 杏林絃樂團小史。青杏43期。

[5] 李煙景:杏林絃樂團、杏林四重奏、杏林合唱團。景福醫訊,1994

[6] 周欽城:杏林絃樂團、合唱團的開始──隨談1953-1958。景福醫訊,1994

[7] 陳振陽:二號館與楓城音樂會。景福醫訊,1994

[8] 高坂知武:回憶本校管絃樂團的開闢時期。臺大交響樂團團刊,1971

[9] 邱慶彰:臺大管絃樂團回憶。臺大交響樂團團刊,1971

 

圖説:

圖1:1963年杏林弦樂團與管樂團合組臺大管絃樂團,由醫學系柯守魁及郭耿南分別出任團長及副團長。高板知武教授(位於舞台上「韻律天成」布旗之後)是促成合併的要角。圖為公演後合影。(提供/蔡采秀)

圖2:1960年代中期,臺大管樂團參加全校運動會,擔任大會司樂。前排左1為朱嘉禎,右1為陳振陽。

圖3:1960年代中期,臺大交響樂團應邀至臺視[電視樂府]現場演出,指揮為朱嘉禎。

圖4:1968年畢業晚會。前排左起:王有章、陳振陽、邱文潛、魏至昌、指導教官、朱嘉禎(服役中)、鄭富雄;後排左起:鄧瑜、葉志剛、楊邁(?)(綽號高佬)、陳治平、劉思誠、(忘了大名)、張清溪(本校經濟系教授)。

圖5:1992年杏林合唱團應校友會之邀赴美演出,團員中楊濬光(後左2)、陳沛隆(後左5)、連琬菁(後左6)及張必正(後左10)等人都擁有弦樂演奏的素養,因而促成陳振陽教授重整弦樂團之決心。

圖6:1997412日,杏林弦樂團應邀參加臺大醫學院百週年紀念音樂會演出。由陳振陽教授指揮演出莫札特交響曲[林茲]

圖7:20041017日,臺大交響樂團創團期團員與江有龍老師歡迎第一任首席小提琴陳源金返臺(三十多年沒見面),左起:陳太太、吳淑如、陳必全、江有龍老師、陳振陽、陳源金、蔡清霖。

圖8:2005622日,陳振陽將高坂老師的大提琴、譜架及樂譜,捐贈給臺大校史館。左起:陳振陽、圖書館副館長林光美、圖書館館長項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