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要介紹於開闊地形如草坪、農場、花圃等環境活動的鳥種,這類物種通常較適應人為擾動,但又和人類的活動保持距離。當自然完整的生物棲地因開發和利用而被道路、建物、堤岸等硬體切割,造成原來生物棲息環境零碎又不連續,如果這些零散的綠地相隔甚遠,中間又無綠帶(綠園道等)或藍帶(河流)銜接,宛如大海中的孤島,進而使得一些需要連續且大面積棲地的物種因喪失適合生存空間、增加被捕食機率、面臨外來種競爭、棲地邊緣效應等不利因素而消失,取而代之的則為能夠在破碎環境中適應且討生活的物種。校園雖然是一個充滿建物和設施的環境,但是綠覆程度相當高,人的行為較為友善,因此成為許多生物的庇護所。不過即便如此,散布在都市中其他各處綠洲的小族群(關聯族群),如果彼此缺少基因交流的機會,對整體族群存續而言依舊不利。就賞鳥而言,走筆至此已過於文酸,各位讀者只要知曉每一種鳥類有牠慣常出沒的環境,這是環境因素以及與其他生物互動使然。當您逐漸熟悉身旁鳥種,慢慢地就能有所體會在特定環境下可能和哪些鳥種遭遇。

白鶺鴒 Motacilla alba

白鶺鴒全身長約19cm。臺灣有4種亞種記錄,以喉部斑塊之大小,背部色調灰、黑深淺及有無過眼線來區分。其中以本期附圖白面白鶺鴒為最常見的留鳥,其特徵為額、頰、腹部為白色,頭頂、背、肩羽及喉為黑色,尾甚長。 

白鶺鴒喜單獨或成對活動,出沒於耕地、河川、草生地等平坦開闊環境或水邊有豐富小蟲的場所。步行快速,喜邊走邊啄食地面或飛撲驚飛的小蟲。站立時會不停地上下擺動尾羽。飛行時成上下波浪起伏,且邊飛邊發出「唧、唧」或「唧唧唧」短促的鳴叫。

白鶺鴒在臺灣為普遍之冬候鳥及部分的留鳥,和候鳥黃鶺鴒分享秋冬曠野,此外在臺灣溪澗中還有另一種在臺大校園不易見到的留鳥灰鶺鴒。留鳥於4-6月繁殖,築巢於天然樹洞或是岩石隙縫中,人工環境則以橋樑下縫隙、駁坎排水孔、建物孔隙等直徑約10公分左右的孔洞中,每窩產3~4顆蛋,幼鳥晚熟出生無毛需親鳥孵雛,約兩週左右離巢。離巢後幼鳥初期留在巢位附近活動,有充分行動能力後隨親鳥四處覓食。候鳥於10月初前後抵臺度冬,翌年5月初離去。渡冬族群常見大群(上百隻)集結在都市特定行道樹上過夜的特殊現象。

白鶺鴒有兩個有趣的臺語俗稱,一個為「帶路鳥」,另一個稍微不雅稱為「牛糞鳥」(均為臺語發音)。第一個稱呼和其習性有關,由於白鶺鴒仗著身形靈巧,不畏危險和干擾。當沿著農路攝食小蟲,遇到人車靠近並不立刻飛離,僅僅且行且停,當人車靠近些牠才走快些,拉遠距離又慢下來,好似引領人到某處一般。第二個和過去的時空背景有關,在過去以獸力為主要耕種勞力的年代,鄉下路面上牛糞比比皆是,其中的寄生蟲大餐讓白鶺鴒不請自來。


紅尾伯勞 Lanius cristatus

紅尾伯勞全身長約18cm,為臺灣普遍的冬候鳥,於9月抵臺度冬,翌年5月離去,遷徙狀況視繁殖地緯度和氣候變化略有不同。臺灣有多種亞種記錄,體色花紋稍有不同,其特徵體背面大致為紅褐色,具黑色過眼線。

紅尾伯勞除遷徙外單獨活動,出現於非森林內部型態環境,大量過境期間幾乎在所有的灌叢、農耕、空曠野地均可發現。其習性凶悍,領域性強,喜停棲於曠野上單獨突出物的頂端或樹木下層挑空枝條,伺機獵捕四周地面的獵物。其紅褐色尾羽顏色醒目,停棲時尾部常繞圈擺動,用以警示周圍同類不要侵入。

紅尾伯勞肉食性,嘴喙銳利,腳爪如刃,能夠捕殺體型比牠們略小的鳥雀、兩棲類、爬蟲類、節肢生物等,吃不完的食物會插在領域周圍尖銳的樹枝、鐵絲或枝椏分岔處,以昭告勢力範圍。

據說過往秋冬之際,本物種於恆春的過境數量可達數十萬隻,遇濃霧天候撞死在核三廠和鵝鑾鼻燈塔建築主體下的屍體可以用麻布袋盛裝。其喜歡停棲在樹枝和竹竿頂端的習性被人們所利用,製作「鳥仔踏」加以捕捉,烘烤後出售食用,稱為「鳥仔巴」(臺語)。由於獵捕數量過高且影響臺灣的國際形象,曾為嚴重的保育問題,如今時過境遷,獵捕紅尾伯勞情形少之又少,但大量過境盛況亦不復當年。


藍磯鶇 Monticola solitarius

藍磯鶇全身長約21cm,為普遍之冬候鳥。臺灣有2種亞種記錄。其一特徵為雄鳥除腹部棗紅色外,全身為寶藍色布有鱗狀斑。雌鳥則背呈暗灰色,腹呈淡灰色布有鱗狀斑;另一種則是全身藍色的迷鳥「藍腹藍磯鶇」。

此種出沒於平地至中海拔空曠地帶。習性喜單獨活動,棲立於枯木、石塊、水泥堤岸、住屋的屋脊頂端,停棲時身體挺直,不時上下擺動尾羽,臺語俗稱「厝客」或「厝角鳥」。藍磯鶇平地族群多為冬候鳥,但在臺灣中高海拔地區陡峭岩壁環境,曾發現繁殖紀錄。

藍磯鶇雄鳥由於顏色鮮豔、外形討好且鳴聲細碎悅耳如銀鈴,因此頻遭捕捉販售,春秋季節各地販售野鳥店面時有所見。國內雖有野生動物保育法實施多年,但非所有野生物種均名列保育類名錄中,而難以收實質保護效力,儘管法令中有騷擾野生動物相關罰責,但似乎僅止於參考,令人無奈。


家八哥 Acridotheres tristis

家八哥全身長約25cm。頭、喉及上胸黑色。背、下胸及腹部褐色。飛羽黑褐色,基部白色,形成明顯白斑。尾羽褐色,末端白色,尾下覆羽白色。

本種為籠中逸出鳥。常於校園草坪、實驗農場的農田、墾地及販賣部的垃圾堆裡撿食垃圾、果實、昆蟲及小型動物屍體。穴棲性鳥種,繁殖期為3-7月,築巢於樹洞、建築物或橋樑上,每窩約產3~5顆蛋。繁殖季之外喜小群或成群活動,站立電線、樹梢鳴叫,有時也會模仿其他鳥種叫聲,智商高,同類間可以藉聲音簡單溝通,目前也躋身為臺大校園常見鳥類名單。

家八哥和其他的外來種如泰國八哥(Acridotheres grandis)、白尾八哥(Acridotheres javanicus)、林八哥(Acridotheres fuscus)、岸八哥等擅於學習人類說話與其他鳥類鳴唱,被競相輸入臺灣,少數逃到野外後適應臺灣氣候環境而大量繁衍,以致壓縮臺灣原生八哥的棲息空間,而使得臺灣原本遭受嚴重獵捕壓力的八哥在野外族群逐漸稀少。這個章節原本要介紹「八哥」,奈何原生八哥已不多見,故藉外來種的強勢以突顯臺灣原生物種所面臨的衝擊。

 

圖説:

圖1:白鶺鴒喜歡在耕地、河川、草生地等平坦開闊環境或水邊流連,也是校園常見的訪客。

圖2:白鶺鴒築巢於天然樹洞或是岩石隙縫中,人工環境則多在橋樑下縫隙。

圖3:紅尾伯勞因醒目的紅褐色尾羽而得名,平日單獨行動,遷徙時則群體過境臺灣,一度蔚為奇觀。

圖4:由於雄鳥羽色豔麗,藍磯鶇是被獵捕的對象。

圖5:藍磯鶇臺語俗稱「厝客」或「厝角鳥」。圖為雌鳥。

圖6:外來種輸入加上獵捕壓力,使得臺灣原生八哥四面楚歌。

圖7:外來種的家八哥適應力強,已嚴重威脅本地種八哥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