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甫接任社會科學院院長的趙永茂教授,台大政治研究所博士畢業,畢生鑽研台灣地方派系、黑道政治與基層民主政治社會的建構,從下文您可以看到一個狂狷少年的成長,他對歷史及教育的獨到見解,且看他要如何將社會科學院推向頂尖。
誓言終結孔子的少年
出生在雲林縣土庫鎮,一個物質貧困的小鎮,或許是深刻經驗了下層社會生活的艱辛,早熟的他不時思索著如何改善現狀,叛逆的性格從中學時代就表露無遺,曾經拒絕聯考,後來還是校長一句「只有台大的教授才能指導你」改變了他的想法。由於偏愛歷史,最後他還是完成他以第一志願考上台大歷史系就讀的夢想。
他認為歷史可以觀察、思考人際、社會乃至政治的問題,從而尋求解決之道。台大多元的課程讓求知若渴的他如獲甘霖,「我修的課蠻廣泛,除了本科外,從人類學、哲學、法律、經濟學、心理學到社會學都有,奠定了我的學識基礎。大三我就完成第一本著作《吾國之道》。」當他初中二年級一個狂狷少年的年紀,他便有一個「要終結孔子時代」的狂想。「我出生於1950年,那年剛好是孔子誕生後的2501年,我覺得他稱霸2500年夠久了。」當然他不可能取代孔子,而是自期能夠成就一些志業。
大三時就開始設想該唸哪個研究所,「本來想唸經濟學,但我發現我的計量不行,如果執意唸,將來也不可能成為傑出學者,所以改報考政治所」。沒有明師指點,趙永茂為自己開創學術之路,他結合了歷史學與政治學,成為研究台灣地方派系及政治黑道的第一人,對他而言,「走入政治,才能對那個時代進行深刻批判,從而更深層的刻記當代及歷史」。
學術巨人是國家財富
三十多年來全心投入台灣政治社會史研究,1978年同時出版《台灣地方政治與地方建設的展望》及《台灣地方派系與地方建設之關係》兩本書,年輕時他對自己有個期許:「500年後回顧台灣地方政治,就得看我的書」。他不是自豪,而是強調堅持,「前院長薩孟武教授對中國政治社會史研究之深入與執著,就讓我深受感動」。
早年中國學界大師傅斯年、殷海光、沈剛伯及方東美等諸位先生,在光復後來到台大任教,掀起了學生對文史哲的熱情。「他們的課吸引很多同學來聽,擠爆了教室,沒位子就坐在窗台邊……。他們在歷史、哲學知識的縱深,無人能及,而傅斯年校長雖已過世,但他對學術自由的堅持,充滿人文關懷的胸襟,仍然深深地影響著我們」。
而博士後赴美國柏克萊大學、哈佛大學及英國劍橋大學研究訪問,親炙多位中國研究的學術巨人,更讓他深受震撼。「我很幸運,我去哈佛和劍橋大學時,費正清、李約瑟都還健在,李約瑟以撰寫《中國科技史》享譽國際,在世時劍橋大學就以他為名成立學院,這是極為崇高的榮譽。我在劍橋時(1989-1991),他已經近90歲,有一次我看見他來聽演講,選了個角落的位子,坐定後就拿出紙筆。這麼一個學術巨人,還在做筆記,讓我相當震撼,也讓我體會到什麼叫做『江海不擇細流』」。
研究地方派系與黑道政治第一人
之所以選擇地方政治派系,乃至黑道如此敏感的對象做研究,他承認若非有人脈關係,根本不可能切入。「雲彰地方派系多,而虎尾中學校友會創辦人林頂立先生就是派系出身,聯合報、國泰產物都是他創辦的,他當過省議會議員。後來我接任校友會會長,進而與他熟識,引起我對地方政治的興趣」,加上同學有人來自台中沙鹿、雲林麥寮,他遂以這三鄉鎮構成三大派系類型,作為碩士論文的基調。「這是機緣,但也經過努力爬梳。那時資源少,社會又封閉,我一度想放棄,靠著一股傻勁才堅持下來,結果證明只要肯付出,都會有成果,就像鑄劍一樣,要不斷淬煉;只要對理想執著與投入,很少有敬業而不成功的人」。
累積了三十多年研究的成果,趙永茂讓這個冷門領域逐漸受到重視。2003年9月至北大客座,進而與北大合作成立團隊。他說台灣固然有政治迷思,但社會基層充滿生命力,所以內湖、阿里山、東勢和豐濱才能打敗北京、上海等大都市,成為世界第91-95個安全社區。「台灣地方社會爭取世界認證,將台灣地方自治成就推向國際,也能對華人地區政治社會的反省帶來新視野。台灣雖非中國文化核心,但南島台灣對中國乃至未來的大華人社會仍具啟發性,我們要善用這個基礎,拉高我們的影響力。我在北大客座期滿時,學生依依不捨地說『你們要留下我們孤單地對抗中國共產黨嗎?』可見很多大陸年輕人對台灣仍然抱有很大的期待。我不是認同某一政黨,我一向認為政黨並不能代表人民,從歷史來看,所有政黨都是過客。中國浪潮勢不可擋,我們不需要排斥,台灣應迎向新華人世代及全球化,更應聆聽及回應人民的熱望,持續開創並自我提升」。
與郭雨新結為忘年交
堅持讓他成為台灣地方政治研究的第一把交椅,迄今他發表的期刊、論文已超過84篇,專書8本,研究計畫20冊,鑽研地方政治超過30年;不過讓他最感安慰的倒不是論文數量的多寡,而是結交了眾多好友。「全台319鄉鎮,我走過73個,認識很多地方人士。」而因緣際會認識郭雨新先生,進而成為忘年之交,則是他此生最珍惜的前輩摯情。當年他曾力勸郭雨新放棄選舉,走入歷史,栽培後進,而將其30年來奉獻變革的人生作成口述歷史,留給後代。「可惜,郭雨新前輩似乎並未這麼做」。
看似功敗垂成,實則精神不死,他說歷史要烙印的就是這類似的執著、累積和感動。「玉山最高,但只有一座,其他山脈也許不夠高,但也是創造,也有隆起;我認為該被感刻的不是掌握財富、知識、權力,或在某個領域出名的人物,而是在社會默默付出,尚未成功乃至從未成功的人,他們無私奉獻的胸懷,正是人類社會不死精神的泉源。這是我研究地方政治多年,從這些前輩身上所得到的體會;我要寫的也就是這些人的故事」。
歷史教育乃最終之路
他認為歷史教育是最後一條路。「孔子周遊列國後回到魯國,受到無比尊崇,終而成為至聖先師,還好其他國家沒用他,否則他也可能只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所以他勸郭雨新寫史,不在求名,而是闡述個人治國理念,發揮更深遠的影響力。
不同於一般人走上街頭,他以文字鼓吹改革。大學時在同班同學王健壯(現任中時總編輯)和金惟純(現任商業週刊社長)的「逼迫」下,振筆疾書批判社會現狀,犀利而有條理的筆鋒令人驚豔,早期政論期刊如《大學雜誌》、《台灣政論》、《仙人掌》等著名雜誌均曾連載他的論述。
兩千多年來,孔子對政治思想和哲學的影響已然形成一種知識,而為中外學者所戮力鑽研,「他創造了他的時代;反觀當代,我能創造什麼?」由於百思不得其解,他封筆多年,所幸後來博士後到英美進修,讓他有新的理解與檢證,「一是孔子的經典就像牛反芻一樣,永遠反芻不完,但我可以給予當代若干價值與制度體系重新詮釋;二是我體認到我只是在歷史長廊裡,繼續燃燒那些火炬的一個小人物而已。漢武帝下令宮刑司馬遷,這對知識份子是何等的屈辱!可是他仍堅持理念,以六年時間完成《史記》,為他奠定中國第一史官的地位。」這是何等悲壯的堅持。他強調成功不必在我,重要的是人生要聚焦、要堅持,要有人文關懷,狂妄又不失思考力、批判力,才能有所為。他認為司馬遷不只是在撰刻歷史,他的一生也是一種教育。
培育領導人才是責任
1998至2001年間出任本校總務長,任內他進行若干工作,如舟山路收回、與國防部交換水源校區、雲林及竹北校區定案、實驗林2,600公頃土地回歸談判、電資學院博理館、尊賢館、公衛學院、化學系大樓以及天文物理館等初步興建規劃事宜等,都對台大腹地的拓展與相關系院的建設具有關鍵性意義。「台大要提高競爭力,須放大格局,建立制度,尤其特別要加強效率的提升及資源整合。校方已踏出第一步,延攬企業人士參與校務基金管理,未來如何讓高等教育獲得社會大眾的關注,是我們仍需用心著墨之處。中台禪寺能籌募40多億元完成興建,我們應該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甫接任社會科學院院長,立即面臨追求頂尖大學的挑戰。「我的責任是如何秉承既有基礎,發揚光大。」對此,他已有腹案:第一、獎勵有系統的知識創新。「SSCI是國際化量表,但人文科學還有其他量表,所以TSSCI(台灣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專書著作都是本院積極推展的重點」。第二、整合各系所與跨院研究群成立三個研究中心,提升學術研究生產力與政策影響力;獎勵碩、博士生發表期刊論文。第三、增聘教學與研究助理,協助老師發展課程,提升教學與研究品質。趙院長強調,過去法學院出產國家領導人最多,對國家影響力最大,凸顯大學教學的重要性。「但研究型大學往往側重研究而忽略大學部教育,增設研究所,卻未增加教師員額,以致很多新領域專家付之闕如,我們也會採取彈性的作法,延攬校外傑出的學者與專家,充實各系所研究中心兼任師資陣容與合作研究人力」。
遷院為當前院務重點
他說「頂尖不只有SCI/SSCI,校友對國家的貢獻度與影響力也是評量指標之一,這關係著學校聲望與另一種發展。台大人文與社科領域之所以在《泰晤士報》排名47到70之間,就是一般學術評價與師生素質、影響力頗高。追求頂尖,不只研究要卓越,還要培育更多優秀的領導人才,而且這也是台大對國家社會的責任。」在國際化方面,尊重各系發展領域之不同,鼓勵他們各自設定標竿大學之系所。「沒有實力的院系,不可能有強勢的學校,即使簽訂了200多個交流合約,缺乏實質合作也是枉然,所以我鼓勵各系所主動尋求國際學術交流合作,提升國際研究與教學合作基礎,希望有助於提高本院在國際間的研究生產力與知名度」。
如前所述,學術研究、人才培育及政策建言是他推動院務三大方向,而當前亟待解決的則是空間不足的問題。「新大樓預計明年5月動土,希望儘早完成社科院遷院工程。空間問題獲解決,才能進一步發展整合型研究中心,期望在某些研究領域能發展出華人與亞洲地區最領先的研究群與研究成果,建立卓越的研究資料庫,並建立相關學術討論平台,向政府、業界和校友爭取更多經費以支持本院的教學及研究發展。」他期許社科院未來幾年能勇於變革,積極提升學術成就,成為台灣政經社會改革與反省的良心,及促進國家社會創新的動力。(本欄策畫/政治系陳世民助理教授)
趙永茂小檔案
⬛ 學歷:
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1982-1987)
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1974-1977)
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學士(1970-1974)
⬛ 現任:
本校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系教授
本校社會科學院教師評估委員會召集人
本校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主任
台灣民主季刊、行政暨政策學報編輯委員
⬛ 主要經歷:
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兼總務長(1998-2001)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系教授兼總務長(1995-1998)
北京大學政治發展與政府管理研究所客座教授(2003.9-2003.10)
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亞洲研究中心訪問教授(2003.4-2003.10)
英國劍橋大學政治社會系博士後研究(1989.12-1991.2)
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後研究(1989.11)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東亞研究所博士後研究(1989.8-1989.10)
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1991-迄今)
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1987-1991)
⬛ 校園與社會服務活動:
政治科學論叢主編(1998-2000)、編輯委員(2002-2004)
中國政治學會秘書長(1995-1996)
中國政治學會理事(1991-1992)
傑出人才基金會執行長(兼任)(1995.3-1995.6)
國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兼任)(1993.6-1995.2)
台大學術發展基金會執行秘書(兼任)(1991.8-1993.7)
台灣大學研究生協會主席(1975.8-1976.7)
⬛ 學術會員:
中國政治學會會員
科際整合學會會員
美國政治學會會員
英國歷史學會會員
⬛ 學術榮譽:
獲1989-1990傅爾布萊特博士後研究獎學金(Fulbright-Hays Post-Doctorate Research Fellowship Grant),於1989年7月至10月赴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及哈佛大學,以訪問學人作為期四個月的訪問研究。
1991年教育博士後公費留學獎助金赴英國劍橋大學,以訪問學人作為期一年三個月的研究訪問。
1987年至2004年十六年期間,獲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十三次甲種獎(含新計算方式)。
獲2002-2003傅爾布萊特資深學人研究獎助金(Fulbright-Hays Research Fellowship Grant),前往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亞洲中心訪問研究。
⬛ 主要研究教學領域:
台灣地方政治發展、比較各國地方政府與政治、英國政治社會、府際關係、地方治理
圖說:
圖1:趙永茂院長是台灣研究地方派系與地方黑道政治第一人。攝於嘉裕關(2002.7.13)。
圖2:與政治系同學於木柵郊遊時合照(2004.11.21)。
圖3:於政治系政府與公共事務碩士專班,與畢業生立法委員陳景峻先生(指導學生)合影於畢業典禮上(2005.7.9)。
圖4:趙永茂院長認為大學發展應該教學、研究及社會責任並重。攝於倫敦Trafaga Square(1994.3.6)。
圖5:法學院校區是孕育台灣國家領導人的搖籃。(編輯部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