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前,去了一個星期的馬來西亞,以往每到星馬一帶,總不忘買幾個錫器──大馬特產回家做等路。這回一如往常,在馬來西亞最後的一個夜晚,抽空走進吉隆坡一家商場內的「皇家雪蘭莪(Royal Selangor全世界最大的錫器製造公司)錫器專賣店」,預定挑選幾個錫杯。其實從泰南迤邐至馬來半島,因為產錫的緣故,這類錫器廠不少,但這家的產品做工精細,設計出眾,最具知名度。這回在店中的遊目四顧,試圖在滿店精緻錫器的擺設中找到合宜的產品時,突然眼睛一亮發現店內竟然擺了一本書,雖有些突兀,但因印製精美,封面又非常的「傳統中國」,基於職業的本能和一定程度的好奇心,自然吸引我信手拿起這家店內唯一陳列的一本書──The Royal Selangor Story附標Born and Bred in Pewter Dust。這本書一經翻閱就令我著迷,原來這是一個源自中國的故事,這家被冠上「皇家」的錫器公司,我一直刻板的以為是馬來人的事業,未料卻是道道地地中國南方移民遠赴南洋歷經四代苦心經營打拚的故事。

本書的作者陳美宜(CHEN MEI YEE 的音譯,為方便閱讀,以下提到的人名皆直接音譯成中文,並非真實漢名)接受良好的西方教育,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修得新聞學碩士,是這家錫器公司創辦人楊坤的外曾孫女,曾任亞洲《華爾街日報》記者,十足的新聞專業人士,這個她自己家族的故事由她自己娓娓道來,顯得更真實動人,加上媒體人的洗練文筆,凡讀到這本書的人,無不想一口氣讀完。

故事始於19世紀末的1885年,本文作者的曾祖父楊坤在廣東汕頭,歷經三個年頭的錫匠學徒生涯後,以15歲之齡跟隨兩個哥哥,前往馬來亞闖天下。如果我們說是因為加州金礦的發現及西部鐵路的興建,讓華工前仆後繼的登陸舊金山灣區;那麼馬來半島的錫礦,也是以同樣的理由吸引了另一批的華人前進南洋。

楊坤落腳馬來亞後,初期以生產祭祀用錫器(如香爐)供應華人為主,他在吉隆坡打拚了幾年後,回中國原鄉討了老婆並接連生下炳彪、炳燊、炳開、炳祥四個兒子,雖然日子過得艱辛,楊坤仍然把四個兒子都送到教會學校接受教育;華人向來重視子弟教育,無論走到那兒,都全心栽培小孩,楊坤亦然。四兄弟起先都追隨著父親從事錫業,後來兄弟們一方面因理念不同時有嫌隙,一方面各有志向因而分家,爾後唯獨炳開這一房繼承父業並做出成績,其他兄弟雖陸續退出這一行(大哥炳彪在戰時被綁架殺害),但都能在其他行業獲致成就,例如老二炳燊熱愛繪畫,曾任雪蘭莪美術協會主席。老四炳祥是著名攝影家,馬來西亞國父東姑阿都拉曼到倫敦與英國進行獨立談判時,他是隨團官方攝影。

老三炳開在二戰後物資短缺的時期,利用供應駐馬英軍錫製酒杯、煙灰缸、香煙盒……等交換到的英國香煙拿到黑市套現,這些換得的資金奠定了戰後重新出發的契機。到1976年公司開始跨足海外,在香港開了第一家分店,往後二十年海外分店在歐美日等地陸續開張,進入九十年代更大規模併購幾家歐美著名的錫器、銀器大廠(例如有三百年歷史的英國老廠Englefields),而成為這項傳統產業的龍頭老大,根據作者在書中的說法,理由無他,還是不脫基本的商業認知:辦企業的精神與創新的本領。

其實在1999年以前公司的名稱只是「雪蘭莪錫器」,之所以能夠打上皇家兩個字,也有一個故事:有一次雪蘭莪州蘇丹訪問澳洲,在一處商場訪問,當地的員工聽到他是一位來自雪蘭莪州的蘇丹時,立刻稱讚起「雪蘭莪錫器」,而不是誇讚尊貴的蘇丹本人,因而讓蘇丹了解到「雪蘭莪錫器」這個品牌非但打響了該州的名號,也體認到這個品牌對該州的稅收、形象都有很大的貢獻,因此回國後就主動指定雪蘭莪錫器冠上「皇家」兩字。

從這本書我們看到了華人移民的血淚,也見識到一個身無分文的廣東客家移民家族,如何把這項再傳統不過的產業經營得有聲有色,甚至到21世紀時躍居世界第一。這本書的內容等於集社會史、文化史、區域產業史於一身,也是一本很好的報導文學,書內附了數百幀老照片,讓讀者在享受文字閱讀的喜悅外,還在視覺上經歷殖民風格與異國情調的體驗,同時也給大家多面向的啟發。個人閱讀後,承校友雙月刊的邀約,將這本私房書簡介如上,希望與更多的同好分享。

 

陳隆昊小檔案

陳隆昊,1975年人類學系畢業,1982年成立「唐山出版社」及「唐山書店」,專門出版與販售人文、社會學書籍,在巷弄裡的地下室屹立不搖二十多年。為因應大型書店及網路的衝擊,近年結合公館一帶的小書店、人文咖啡店與音樂場所,組成「溫羅汀行動聯盟」,進行異業結盟,以合作社式互助經營,並加強唐山網站及選書多元化,藉以提高獨立書店的競爭力。

 

圖説:

書名:The Royal Selangor Story

作者:Chen May Yee

出版:Archipelago Press, Kuala Lumpur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