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台大校園的醉月湖和實習農場旁的生態池時常可以見到一些生存於溼地環境的鳥類,其中以鷺鷥科的黃頭鷺、小白鷺、夜鷺,秧雞科的紅冠水雞,和翡翠科的翠鳥等幾種較為常見。有機會駐足池邊,偶爾可以見到俗稱「白翎鷥」的各種白色鷺鷥,緩緩地在農場旱地裡漫步覓食,或者在生態池畔對著游近水面的魚兒虎視眈眈,即使和人類的生活這麼接近,對於我們的活動仍然充滿戒心,不易親近。

黃頭鷺(原為大白鷺,改名黃頭鷺)

學名:Egr etta alba

英文名:Great Egret


小白鷺

學名:Egretta garzetta

英文名:Little Egret

「白翎鷥」三個字時常出現在台語歌謠或者俗語之中,很多人不知道「白翎鷥」其實為一群白色羽色的鷺鷥鳥的泛稱,例如小白鷺、黃頭鷺、中白鷺、大白鷺等。鷺鷥鳥主要活動於濱海至低海拔山區之田野、溪流、沼澤、草原及牧場等開闊環境,以昆蟲、爬蟲類、兩棲類、小型哺乳類及魚類等生物為食。其中小白鷺和黃頭鷺身長約60cm因體型相近最常被相互誤認,但如果仔細觀察可以發現牠們喙的形狀和腳的顏色是有差別的。至於另兩種常見的白色鷺鷥(大白鷺和中白鷺)在校園內甚少見到,就留給對野外賞鳥有興趣的朋友親自去發掘牠們的差異之處。

小白鷺嘴喙黑色而且修長,腳黑,趾黃,羽色全年皆白,繁殖期眼先(眼睛前方至嘴基一小塊無毛的區域)皮膚轉變成紅色或綠色,並於頭枕及背長出修長飾羽;黃頭鷺的喙黃色但形似匕首,腳與趾皆黑,冬季羽色全白,夏季羽色於頭、頸部位轉換成醒目的橙黃色,背部則長出長長的繁殖飾羽。在覓食行為上,小白鷺比黃頭鷺喜歡在較深積水的環境活動,喜食小魚、蝦,常常以單腳在水中宛如踱步般下上快速抖動,利用製造擾動趕出藏身的魚蝦再加以捕食。黃頭鷺另一個常被聽到的俗名為「牛背鷺」,以其常停憩於牛背上捕食蠅虻的習性而得名。當機械逐漸取代獸力成為農耕的動力之後,如今牠們也習慣跟隨於耕耘機或者收割機器之後,捕食因擾動而被驚起的昆蟲或生物。黃頭鷺起源非洲,最近一、兩百年來快速由舊大陸遷移擴張至新大陸及世界各地,牠們潔白輕柔的羽毛曾經是羽絨重要的來源,數量可觀加上懷璧其罪,而一度慘遭大量獵捕。

在南部的恆春地區每年秋天黃頭鷺的過境數量高達十萬隻甚至可能二十萬隻以上,但有關牠們在台灣地區的移棲研究卻付之闕如。每年秋天為了拍攝灰面鷲、赤腹鷹等遷徙鳥類的畫面,我亦追隨候鳥的腳步來到恆春,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在籠仔埔逐漸縮減的草海上,往往可以見到被天候阻擋的黃頭鷺暫時棲息在草地上,一旦更換棲息地點,上萬隻群飛蔽空的聲勢,景象既壯觀又駭人。一般認為牠們是台灣地區普遍的夏候鳥,但少數族群為留鳥,多於9月離台至南洋過冬,3月起陸續返回台灣繁殖。主要繁殖期為3~7月,每每和小白鷺、夜鷺一起營巢於防風林、竹林或相思林,形成所謂「鷺鷥林」景觀。黃頭鷺每窩蛋以4枚最為常見,3~4週後孵化,孵化後幼鳥約需1個半月至2個月方能離巢。多年前余如季先生曾因拍攝鷺鷥林的紀錄片「白鷺人家」,而獲得十大傑出青年獎。如今雖然時空轉變,片中所介紹「白鷺」的生活和生態,依然值得我們由知性和感性的角度去欣賞。


夜鷺

學名:Nycticorax nycticorax

英文名:Black-crowned Night Heron

校園內另一種常見但不是白色的鷺鷥被稱為夜鷺,夜鷺的台語俗稱為「暗公鳥」,全身長約58cm,眼睛紅色,足黃,嘴黑,背深藍色,翅膀灰白色,頭枕部長有白色修長飾羽。亞成鳥羽毛則為棕褐色帶有白色雜斑的保護色。夜鷺一般為普遍的留鳥,但少數個體也會遷徙,但狀況不清楚。夜鷺雖然白天也活動,但常於清晨和終昏天色昏暗情形下飛往水塘、溪流或魚塭捕魚,白天則多在樹林休息,故有「暗光鳥」的稱號。這種行為上的適應,是因為夜鷺的腳和嘴沒有其他白鷺鷥修長,行動也沒有其他白鷺鷥敏捷,為了避免競爭上的劣勢,進而演化出一雙又紅又大適合夜間行動的大眼,以避開其他鷺鳥的作息,為自己求得生存的機會。


紅冠水雞

學名:Gallinula chloropus

英文名:Moorhen

紅冠水雞為台灣溼地普遍的留鳥。全身長約33cm。嘴黃近基部紅色,紅色部位延伸至前額。身體大體呈黑色,體側各有一排白斑,腳大,呈黃色或黃綠色。分布平地至沿海地帶之水田、溝渠、魚塭、沼澤等濕地。紅冠水雞為母系社會常小群活動,同群體間個體會互相照應。游水或行走時常上下抖動尾部,遇驚擾時會貼近水面奔跑,做短距離飛行以逃離危險。繁殖季時常為爭奪配偶或地盤而久鬥不休。幼鳥及亞成鳥是親鳥的小幫手,偶爾會幫忙餵食年紀更小的幼鳥或剛出殼沒有捕食能力的雛鳥。


翠鳥

學名:Alcedo atthis

英文名:River Kingfisher

翠鳥,又稱「魚狗」,顧名思義捕魚牠相當在行,為普遍之留鳥。全身長約16cm。嘴粗長而尖,圓胖身形,短尾短腳,羽毛藍綠色而有光澤,眼先至耳羽橙紅色,腳及腹面橙色,非常鮮艷。雄鳥嘴全黑;雌鳥上嘴黑色,下嘴基部紅色,似擦口紅。翠鳥分布全島濱海至中海拔山區的溪流、池塘、魚塭、水庫等水域。覓食時常佇立於高處如枯枝或岩石上,注視游近水面魚族,伺機衝入水中捕食。也會空中定點鼓翼,再俯衝入水中捕食,是捕魚的高手。常以貼近水面快速直線飛行的方式移動,並發出「唧」鳴聲,不是有經驗的賞鳥人,循聲望去已不見其蹤影。繁殖期築巢洞於臨水且幾近垂直的土坡中,但隨著「水泥工法」廣泛地在台灣各種水岸施行,使得多數翠鳥不易覓得適合的環境,牠們進化得沒有環境改變的快,無法帶著電鑽在水泥壁上鑽孔,只好利用一些小洩水孔、涵管、縫隙等做為臨時養育兒女的家,生存艱難可想而知。

台灣隨著土地的開發利用,樹林和自然原野景觀慢慢消失,棲息空間被縮減使得各種鳥類的數量逐漸減少。加上河川、溼地等污染問題,危及牠們和我們生存的環境,如果我們能夠在欣賞牠們美麗的身影之餘,多關注牠們的處境和面臨的問題,其實也是重視我們自己的未來。

 

綠簑鷺

綠鷺

全身長約45cm。頭頂黑色,羽冠長,向後延伸。眼先黃色,顎線黑色。喉、胸、腹及背部灰色。翅鉛灰色,羽緣白色。喙、腳黃色。

棲息於低海拔之溪流、池塘,偶於海岸出現。

不普遍之留鳥或過境鳥。性羞怯,保護色強,不易見。通常單獨停棲於溪澗或湖邊之岩石、樹枝上,伺機捕食水中之魚類。

 

 

 

 

圖説:

圖1:台語的「白翎鷥」 泛稱小白鷺(左)、黃頭鷺、中白鷺、大白鷺(右)等鷺鷥鳥。

圖2:恆春的秋天,上萬隻黃頭鷺遨翔天際,景象極爲壯觀(上),黃昏餘暉相伴,高唱不如歸去(下)。

圖3:夜鷺即台語俗稱的「暗公鳥」(下),亞成鳥有保護色(上)。

圖4:紅冠水雞幼鳥優游水中。

圖5:翠鳥俗稱「魚狗」,圖為雌鳥,瞧牠一口利喙,抓魚的功夫可是一把罩。

圖6: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作爲戰勝的紅冠水雞趾高氣昂,右為戰敗者垂頭喪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