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青春紀事3

期許自己影響全亞洲

作者:蔡淯鈴

我是B87校友,在1998年,進入國立臺灣大學工商管理學系企業管理組就讀。

上大學之前的人生

我生於基隆,是基隆港碼頭工人的長女,下面有三個手足。從小爸媽忙於工作、顧家裡小店、拉拔子女長大,沒辦法看我的功課,我習慣為自己的功課負責。國中越區就讀,讀市區的明星國中:我看同學去哪裡補習、買什麼電腦,就回家跟爸媽要。那時我不懂這有多不容易,差不多到30歲以後,自己的人生歷練多了,才赫然明白,一個工人養一家六口,還要讓女兒可以補習、買電腦是要多麼地省吃儉用,在當中明白父母的愛。

高中來台北讀書,吊車尾進中山女高;起初,我並不快樂,有很多基隆小城跟台北大都會的文化背景震撼。但很幸運地,交到好同學、遇到好導師,她們拉著我度過了高中。在高三,我的成績變得很好,但不知道自己要念什麼科系;導師鼓勵我念哲學系,但我不太確定。有一天,有幾位臺大教授來學校做科系介紹。工管系的翁景民教授說;念管理能對社會做出很大的貢獻。一個經營得好的企業,能夠對員工及員工的家庭、供應商及供應商員工的家庭、客戶及客戶員工的家庭做出很大的貢獻。那天,我聽了翁老師的話,有種莫名的感動,就決定把工管系當作第一志願。這件事,決定了我18歲之後的人生;我一生感激,謝謝這幾位願意撥空到高中做科系介紹的大學老師。

臺大四年影響一輩子

在大一上,適逢新總圖書館啟用,我跟它一起度過晨昏四年。浩瀚殿堂,數不清的書,中文書、英文書,令人敬畏的參考資料區;舒適座位,以及地下一樓的24小時自習區。在臺大,我終於開始覺得,自己愛讀書並不是一個怪胎行為。我常在晚餐後,到圖書館讀到12點再回宿舍。在期中考期間,整個自習區滿滿都是人;那種有同伴的感覺很棒。其實,大學四年,我的成績只是中上,從沒拿過書卷獎;起初原文書讀起來有些吃力,後來才漸漸習慣。但這個環境,就是讓人很開心,有空間為了享受知識而讀書,不是為了分數而讀書。

在臺大,我交到了一些很好的朋友:有些從大學直到半生後的今天,有些畢業後就沒聯絡了、但卻留下深刻印象。他們開闊了我人生的視野,撐開了我生命的寬度。同學們的不可思議,讓我開始相信,看似不可能的事都是有可能的:只要,找到對的人來做。

在臺大遇到的老師們,都是學養豐富又認真。特別有三位老師的課堂話語,影響了我一輩子。

教行銷的翁景民老師說「要期許自己,將來一顰一笑影響全亞洲。」

教品質管理的郭瑞祥老師,學士念土木、博士念機械,任職工程師後念MBA,又回來臺大管院教書。他說,他開的課都是他自己讀一讀覺得很重要,就拿來教我們。他本身的學思歷程以及面對新知識的態度很震撼我。「原來,可以現學現賣,並且也得現學現賣啊!」這個榜樣,讓我後來做新的事沒有在怕,自己找資源,讀通、想通了就拿來用。後來在工作上,我一直從事大學時沒學過的領域;自己花錢找英語世界的資源,自修自用、現學現賣,從沒抱怨過公司資源太少。

教策略管理的朱文儀老師,開課沒多久,就跟我們講起了管理學史(好短的歷史,以及像鐘擺般的思潮擺盪)以及企業巫醫。她提到,數學跟哲學是上游學門,經濟學是中游學門,管理學只是下游的應用學門而已;做學問還是要往上走比較好,越往下游的知識越有其侷限性。我那時是大四,這些話把我這個以為管院很厲害的學生狠狠地打了幾巴掌,真是一大幻滅。因著這些話,我開始知道自己學的知識並不偉大,有其限制。要追尋真理跟本質,就得一直往上游走。

其實我已經不太記得課堂所學課程內容。但這些老師面對知識、學問、人生的態度,卻是深刻的榜樣,不但為我建立知識體系,也教導學新東西的方法。除了管院的課,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成績勉強及格的大一日文,以及內容豐富的西洋中古史。就是沒辦法學會日文的我,在此體會到人生的無能為力,再怎麼努力還是有學不會的東西,要放過自己。而西洋中古史建立了我對歐洲的認識基礎。

畢業後的職場發展

大學畢業時,心裡很慌;我投了上百封履歷到大公司沒找到工作。只有一個新創科技公司錄用我。但峰迴路轉,在就職三個多月之後,想離職的我被公司主管推薦,到華碩任職(那個我幾個月前投不進去的公司);人生很奇妙,路在意想不到。

2002年冬天,我加入了華碩電腦,前面四年在總部當產品經理,先後開發主機板、數位家庭產品;之後三年到歐洲業務部從事國際市場開發,先後負責瑞士、法國,當年讀的西洋中古史派上用場;之後三年到亞太區,做東南亞、日本、韓國的區域行銷經理。我非常幸運地,在年輕的時候,加入了一個快速成長中的臺灣公司,獲得好的歷練:承擔力、膽識、視野、執行力,都是在工作中鍛鍊的。先後在歐洲市場跟亞洲市場工作的跨文化經驗,塑造了我做為一個臺灣人的自我認同。在這個階段,我才體會翁老師當年說的「期許自己要影響全亞洲」的眼光高度。臺灣的各方面發展,的確是可以帶領亞洲許多國家,發展亞洲經驗的;臺大人應當要有這樣的抱負。在這當中,我親身經歷,有蓬勃的臺灣產業跟本土企業,就能給年輕人很好的成長發展機會。我身為受惠者,深盼也能為後來的一代開創更多機會。

之後,我到了竹科上市公司揚明光學任職,總經理是大十屆的臺大學長,很願意給年輕人舞台跟歷練;在那之後,我加入新創公司拓連科技,做物聯網應用,主管是臺大EMBA學姊,給予很多空間跟幫助。

經營社會企業,探索社會問題的解方

2016年,我跟臺大財金所校友李宛珊一起開始了「得人資源整合」這間社會企業。創業初衷,來自於身邊大學同學們成為人母之後的重回職場需求、工作家庭不易兼顧的掙扎。這讓我想起了曾在瑞士看到的彈性工作職場,想在臺灣推廣相關的概念。當時的我,渴望做有意義的事,對科技的不斷膨脹心存懷疑,就這樣踏入社會企業。

起初,我們以工作媒合個案來協助高資歷女性重回職場,倡議彈性工作概念,尤其是給白領的部分工時工作(part-time)。而後,我們在累積的服務個案中,看到社會的結構性困難,特別是單親父母、或是小孩有身心特殊需要的家庭,他們難以兼顧工作家庭,被迫退出職場。在那當中,包含數位臺大學長姊的親身痛苦經驗。這個發現,讓我們提出「友善職場」、「工作生活平衡」的倡議。若是職場環境友善,則可大幅減少職涯中斷情事;我們也發展女性重回職場的系列課程。

我們得到來自企業界、公部門、民間組織的許多協力跟幫助,當中有很大一部分來自臺大學長姊:我們過去不認識他們,而他們只單單因著認同理念,就盡力在自身位置及影響範圍支持我們。透過公私部門協力、企業與社企協力、學界與社企協力,我們在一線個案協助、社會倡議、議題研究上得以走深。在2020年,臺大社工系王麗容教授與我們小小社企合作,在無外部經費下自力進行「工作與家庭衝突、社會支持、身心福祉」研究;此研究獲得APEC健康女性健康經濟體研究獎第二名,為臺灣首次於此獎項獲獎。

我體會到,在科技與社會變遷下,工作與家庭整合如何與時俱進的議題,不只是臺灣的題目,也是亞洲的。臺灣社會探索出來的各種路徑,不僅對解決自己的難題有幫助,也能分享給鄰居。

透過社會企業這個形式,得人從第一線個案出發,站在公部門、企業、學界、民間團體間的空白地帶,對職家衝突的社會問題追根究柢,多方連結看問題,也藉由多元整合發展具體解決方案。這是新的嘗試,我們在探索中前進,持續累積。謝謝臺大帶給我的信念、勇氣、眼光、人脈網絡、資源,讓我們有能力為這塊土地付出。

我們這一代承接上一代的付出積累,享受今日的美好;我也盼望自己能為下一代有所貢獻支持。透過代代接力,我們的社會走向更好、更能夠永續發展的未來。

 

蔡淯鈴小檔案
得人資源整合有限公司創辦人。得人以「幫媽媽找工作」初衷出發,是臺灣第一個致力於「多元人才來源」、「多元價值媒合」和「彈性工作措施」的專業機構和社會企業。得人為企業及人才提供工作媒合、短期派遣、階段性經理人、人生管理、女性生涯發展及專案執行等服務項目和解決方案。得人榮獲2020台北市政府亮點企業友善職場貢獻獎,2019遠見雜誌社企之星潛力獎,2018年承辦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婦出江湖計畫。
在得人之前,她任職於科技業十多年:先後擔任拓連科技業務協理,揚明光學3D列印事業處處長,華碩電腦亞太區域行銷經理、西歐市場開展經理、主機板產品經理。她是臺大工商管理學系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