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日清甲午戰爭後,簽定《馬關條約》,日本強烈要求除澎湖外,臺灣必須納入版圖。當此之際,清廷全權代表李鴻章舉出臺灣「氣候風土之不健康、住民染上鴉片惡習而難除,匪亂不易根絕,及剽悍難治的原住民」為由,藉以削弱日本要求臺灣的氣勢。然形勢比人強,臺灣最終還是成為日本治理的一部分!
日軍於基隆登陸後,李鴻章所提四點的後三項卻沒造或多大困擾,倒是霍亂、瘧疾、赤痢、傷寒、腦炎、腳氣等因環境衛生差的風土病,成為心腹大患,以致病死人數遠遠高於戰死人數。於是日本很快在大稻埕千秋街(今貴德街)成立大日本臺灣病院(是今日臺大醫院第一個前身),並且開始進行公共衛生及熱帶醫學的研究與調查。除了教會醫院外,當時臺灣並未有多少西醫,於是引進更多的軍醫,並且於1897年在山口秀高倡議下,成立「土人醫師養成所」(臺大醫學院前身),培養本地醫師。1898年更在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建議下,開始培養公醫,以取代西方殖民國家傳教士的角色。隨著公立醫院及公醫的設立與配置增加,臺灣的醫療及環境衛生均有大幅改善。1899年創刊《臺灣醫事雜誌》,讓臺灣醫事衛生的實況有一個發表園地。1902年進一步由臺灣醫學校校長高木友枝及其醫學校的實習醫院「台北醫院」的教師們領導成立「臺灣醫學會」,這是由醫師與藥師們為了推動醫學研究與聯繫,所組織的民間學術團體,並於同年發行《臺灣醫學會雜誌〉(前《臺灣醫事雜誌》已於1901年停刊)。
藉由學會的成立,除了每月一次固定的學術研討會,每年也舉行總會。於是學術研究突飛猛進,不僅有臺灣特有的風土病報導,甚至有世界一流的成果出版發表於《臺灣醫學會雜誌》。學會充分發揮聯結(connect)研究人員,成為學習(learn)教育平台,且成果足以讓醫師全心投入(engage)並推廣至民眾,造福患者,大大提升醫療及衛生水準。戰後(1945年)臺灣醫學會由杜聰明任理事長領軍,雖然少了日本研究人員,由臺灣人主導的學會持續精進,且加緊國際化腳步,全英文的《臺灣醫學會雜誌》於1996年列入SCI,是臺灣最早進入SC1的醫學雜誌。為鼓勵優秀人才從事學術研究,學會也頒發「杜聰明博士紀念演講獎」、「故高天成教授紀念演講獎」、「臺灣醫學會學術演講獎」。杜聰明基金會也於總會頒贈獎學金予各醫學院畢業學業成績最優秀獎。而為了進一步向下紮根,自2000年舉辦以高中生為主的生物科技研習營,成為有志從事生醫研究的年青人的年度盛事。
自1902年創會及發刊以來,臺灣醫學會及雜誌已跨越兩個世紀,超過雙甲子,這段歷程充分顯示其對社會和國家的積極貢獻,確實提升醫療及公共衛生水準,從落後邁向進步國家。歷史像一面鏡子,它照亮現實,也照亮未來,猶如一本深刻的教科書。歷史也是一份無比珍貴的遺產,它激起我們的熱情,教導我們智慧和價值的相對性。讀史可明智,感謝張秀蓉教授、學會陳晉興秘書長、李宜家副秘書長及團隊所有人員的努力,於今年(2024)年會前,將日治時代創會到現在的完整史料整理,出版《臺灣醫學會風華雙甲子》。丹麥哲學家齊克果說:「生命只能從回顧中領悟,但必須在前瞻中展開。」讀這本《臺灣醫學會風華雙甲子》,不僅「往古者所以知今也」,也具有「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之功,爰以為序!(2024年12月15日)
《臺灣醫學會風華雙甲子》增刊本
主編:吳明賢
副主編:張秀蓉
出版日期:2025年3月二版
ISBN:978-986-439-003-8
定價:700元
出版發行:社團法人臺灣醫學會
吳明賢小檔案
現職:
臺大醫院院長
臺大醫學院內科特聘教授
臺灣消化系醫學會名譽理事長
臺灣內科醫學會理事長
臺灣醫學會理事長
《臺大校友雙月刊》總編輯
學歷:
臺灣大學醫學系醫學士(1982-1989)
臺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1995-1998)
專長:一般內科學、腸胃學、分子生物學、醫學教育、流行病學
著作:學術論著400多篇,另有科普著作《胃何不輪轉-淺談功能性腸胃障礙》、《胃何不舒服-淡談胃癌》、《身體警訊與生活習慣病》、《行俠仗醫,以醫弘道:吳明賢的與善同行之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