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務處一直穩健又低調地扮演著臺大追求卓越的堅實後盾;小從環境清潔、資源回收,大至校舍興建、基礎建設,都是總務處的日常。我們也很榮幸能和校內外專家合作,包括校園規劃小組,齊心全力活化臺大校園這矗天的老幹、讓新枝也生意盎然。
2028年,臺灣大學即將百歲。對於一所大學而言,百歲不是終點,而是一種奇妙的重生儀式,校園也有新的語彙,迎接下一個世紀的光。過去五年及未來五年,這十年,在昨日與明天、建築與草木、記憶與期盼之間,臺大試圖完成一場低調安靜的優雅轉身,我們希望讓校友們回到臺大校園,有熟悉,有新鮮,卻不覺得突兀陌生。
工學院綜合新館(機械館/宗倬章館)
新生,是校園上的詩句
工學院綜合新館(機械館/宗倬章館),一棟不只為了教學、也為了夢想而設計的建築。這是一棟對世界說話的樓。它的樓地板面積超過兩萬平方公尺,七層樓的高度與地下一層的深度,容納著實驗、設計、製造、討論與衝突的各種可能。在這裡,你會看到機械系學生用切割出一塊未來的元件,也會聽見教授在實驗室裡重複測試新的機器或演算法。這不只給工學院更大的腹地空間,更是臺大對跨域科技的回應!
相較工綜新館的理性,人文大樓則像一本剛翻開的詩集,在校門口、農業陳列館及校史館三棟文資建物間,含蓄地吟詠;獨攬了臺灣建築獎、優良混凝土工程及金質首獎,反倒讓清雅的她,不落俗恰到好處地妝點了腮紅。建築不高,外觀也沒有科技建築的鋒利感,但每扇窗上的UHPC遮陽版、二種不同清水混凝土的紋理,都有著細緻和巧思。人文大樓從構思到出生,有難以計數的折衝:校門口天際線、與歷史建物對話、使用空間最大化、校內校外在學畢業的不同期許,讓我們慶幸的是,這十八年的等待是值得的,人文大樓不是妥協出的建物,而是精準回應各方期待的完美交集。
臺大人文大樓
竹間聯合建築事務所為這座建築設計了可以呼吸的空間,大面積的自然採光,53公尺超大跨度鋼構桁架與混凝土的柔和對比,讓這座館就像是躺在樹蔭下的筆記本,等待著思想落字其上。這棟人文大樓一開始由校友施崇棠捐資建設,後續校方克服了資金短缺、營建物價暴漲、疫情缺工缺料的挑戰,不負使命完成這份眾多校友送給下一代的禮物。未來這裡不只是教室與辦公室,也將是展演、論壇、共學與創作的空間。這是一棟不會吵鬧的新建築,但它會低聲地唱歌。您只要坐在樓梯口,或者推開二樓的門,讓風與語言自然相遇。
在臺大百歲的時光長河中,有一座建築,悄悄醞釀著從回憶走向未來的轉身,這是「百歲紀念館」,一座不只是建築的建築,一個屬於校園、屬於時代、也屬於每一位臺大人的新地標。百歲紀念館將座落在公館停車場,接綴著遊心劇場及雅頌坊,將成為臺大藝文美術的樞紐。由日本建築師平田晃久與臺灣建築師黃翔龍共同操刀,百歲紀念館是一場跨越語言與文化的對話,是設計語彙與自然語言的共鳴。
臺大百歲紀念館模擬圖(平田晃久提供)
這座建築,將是臺大首座全鋼構設計的博物館級建築。它選用與校園環境呼應的自然素材,讓現代與歷史在結構中對話,讓鋼骨與風、光、樹、鳥共舞。而它不只為人設計,也為生態而生:玻璃面積大幅減少,降低鳥類「窗殺」;照明設計以暖色與節能為主,減少夜間干擾。這些細節,是一所大學對生命的體貼與尊重。百歲紀念館的另一面,是一座記憶與榮耀的殿堂。自2024年起,臺大將遴選出一百項在學術、產業、社會領域有深遠影響的成就,未來將配合百歲校慶在館中展示。這是對百年來每一位師生努力的致敬,也是對未來學子勇敢逐夢的召喚。
平田晃久以 AI整理創造與臺大最相關的六個fragments,並融合於百歲紀念館中。
平田晃久更用AI從臺大超過50萬筆語彙中提煉靈感,透過層級聚類,轉化成象徵臺大的建築意象。這不是冷冰冰的科技運算,而是人文與智慧的融合,是建築本身化為一種會說故事的語言,訴說著臺大的精神。這裡,沒有浮華的喧囂,卻有著百年來思想與行動的低語,凝結成一座座 Fragment,猶如記憶的碎片,在空間中閃爍發光。每一個Fragment,都是一段故事:從「礎石」到「育成」、從「世界」到「狂狷」,它們不只是展品的載具,更是情感與價值的容器,收藏著臺大對世界的影響、對知識的追尋、對社會的承諾。而在這座館的心臟位置,設有「百歲推手」捐贈紀念牆。它不只是名字的陳列,更是一種價值的映照。那些願意為臺大的未來貢獻心力的人,他們的名字將與建築共存,與風同行,成為百年後仍被記得的溫柔力量。當我們走進這棟建築,不只是進入一個空間,而是踏入一段段與臺大共鳴的故事。在鋼構交織的結構中,聆聽知識的低語;在AI生成的形體裡,看見人文的柔光;在Fragments的縫隙中,嗅見百歲臺大的承先啟後。
農場教研實習大樓(境向建築師事務所提供)
在臺大校園的東南角,農業試驗場綠意盎然的田野間,一座嶄新的建築正悄然崛起。這座「教研實習大樓」於2024年11月29日舉行動土典禮,標誌著臺大在農場實習、教學與研究上的嶄新篇章。這棟地上八層、地下一層,總樓地板面積近1800坪的建築,位於基隆路四段與156巷交叉口附近,將成為臺大生農學院的重要基地。未來這棟大樓中,有現代化的製冰廠、農場展售中心、烘培工廠、食農教育場域、以及共享食堂,現在已經很搶手的臺大鮮奶,也將吸引更多校友到此一遊!
學生宿舍也悄悄在校園東南隅長出來了。辛亥路及基隆路交叉路口,新宿舍群不再是千篇一律的「水泥盒子」。林洲民及薛昭信建築師試圖保留更多植栽、創造公共空間、讓學生在不同科系、不同文化中生活交織,我們希望宿舍生活會是學生在臺大的美好記憶。有人把這裡稱作臺大共居新空間,3000個住宿學生可以在樓下的共用廚房碰見土木系與外文系的深夜拉麵,也可以在中庭的投影牆看到電影與期末動畫展交錯播放;宿舍,變成了一種生活的策展。
不只這些新建築,還有醉月湖旁的明志學術大樓、管理學院三號館及進修推廣學院新大樓,臺大百歲校園正在等待故事來開啟下一個篇章。就像臺大這所學校,總是給予空間,也等待著學生把夢想安放進來。
靜好如昔,歷史建物的重生
時間從不留情地經過,但它對某些建物,特別溫柔。
陳文章校長除了致力募款、籌措經費,為校務永續發展興建新建物外,更責成總務處要整修校園老舊建物讓他們機能再生,青春常駐。臺大有超過70棟建物被指定為文化資產;傅園,這個你我熟悉的名字,早已和傅鐘一樣成為臺大的精神象徵。傅園以「斯年堂」為中心,並搭配了方尖碑、噴水池及環狀步道等造景設施,恰恰反映傅校長和臺大中西融合的文化意識!臺大2022年主動提報傅園為文資建物,並獲得文資委員全票通過,後續更斥資進行整修工程,我們以最敬重的姿態,保留傅園的歷史紋理,沒有大刀闊斧的重建,而是如園丁般細緻的呵護。從石磚鋪面到花木植栽,從照明設計到無障礙空間,都是溫柔的心意,每年傅校長逝世那天,管中閔校長也會和同仁們,單膝跪地獻花,一齊在傅園向這位永遠的臺大校長致意。
臺大傅園
經過傅園,一進臺大校門右手邊的一號館(現為植微系、戲劇系館),這座有臺大最傳統的13溝面米黃磚外牆與羅馬拱柱的老建築,承載著臺大草創時期的風華與堅毅。我們以相同的面磚重新修復外牆與防水,它不是讓一號館變得煥然一新,而是讓歲月的痕跡被溫柔地保存下來。每一片磚牆的清洗、每一處裂縫的修補,都是與時間的對話。這不只是建築修復,更是一場關於記憶的挽留。我們盼望校友回來時,能在熟悉的輪廓中,看見一號館因歲月而更顯沉穩的美。
完成外牆修復的一號館
工綜新館旁,有一棟曾經低調、甚至被戲稱為「舊機鬼屋」的建築:機械舊館。這座建於1943年的建築,是臺北帝國大學時期興建的最後一棟建物,見證了臺灣工業教育的起步與發展。如今,經過細心修復與轉型,它已蛻變為「臺大工學博物館」,成為連結過去與未來、技術與人文的橋樑。機械舊館的建築風格樸實無華,外觀呈現灰色調,設計上強調功能性,反映了戰時資源匱乏的背景。其厚實的牆壁和簡潔的線條,透露出當時對於實用與耐久的重視。這座建築曾是機械系的教學與研究重地,承載著無數師生的努力與夢想。在工綜新館的興建過程中,特別保留了舊館的東側三分之一建築體與西側立面外牆,營造出新舊交融的獨特風貌。
臺大工學博物館
除了校園內的文資建物,校外的日式宿舍也是臺大珍貴資產。臺靜農教授故居的書齋:龍坡丈室,藏在溫州街25號的一隅,像個靜靜等待被翻閱的書名。這間日式木屋,曾是臺大文學院最詩意的一角。風從格子窗鑽進來,吹過老師的香煙與茶杯,如今吹起的是修復團隊的捲尺與圖紙。透過陳怡蓁校友號召與企業捐贈,臺靜農故居以最有效率地方式,修舊如舊,花費3500萬元,讓這棟房子得以重獲新生。修復不只是填補老化的結構,而是一次與時間的深層對話。一片小舞壁、一根床之間床柱,甚至一處陰影的方向,都被小心翼翼保留下來。而今,龍坡丈室不再只是故居,它將成為「臺靜農人文會館」,舉辦文學展覽、篆刻書法與哲學對話,不只為了追憶臺靜農老師,而是邀請現在的人走進去,與那段歷史再次對話。那裡將不再寂寞,而是充滿思想的呼吸聲。
臺靜農教授故居
在整個校園裡,還有其他的文資修復工程,如臺大校園裡年紀最大的磯永吉小屋,修復工程也將在今年夏天啟動:校史館(圖書館)、二號館、農業陳列館等,也將在經費到位後陸續整修。這些地方,就像校園裡的微光,在記憶最深的角落閃爍。這些看似老舊的校舍,未來可能會成為展覽空間、市民共學教室、甚至是一場場跨領域對話的發生地。文化資產不再只是封存與保護,它開始「重新活著」。文資建物,一直是臺大最甜蜜的負擔,它們有我們共同的記憶,但動輒一坪修復經費近50萬的所費不貲,也實質排擠到一般的修繕預算,上述這些文資的再生,很多都靠校友們的涓滴之愛,這些匯集的愛,也讓重獲新生的文資建物不再是歷史的證明,更是未來的可能!
記憶的校園,我們的臺大
臺大正在轉身。不是大刀闊斧地推倒重建,而是低聲地、謹慎地、像翻一本舊書那樣,一頁一頁把記憶擦亮。對回來的您來說,這些改變也許沒有那麼熟悉,但您會發現,這些新的舊的沒有改變那個您曾深愛的臺大,只是讓它,更像它自己。歡迎學長學姐下次回來,不妨再多停留一下。在一號館牆邊站久一點;走進磯小屋,讀幾行磯永吉教授手寫的筆記;在人文大樓的石椅上聽完二十一下鐘聲;然後在百歲紀念館中想像著下一個世紀臺大的模樣,而覺得讀過臺大,很值得。
廖文正小檔案
經歷:
國立臺灣大學總務長(2023/01 ~ )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教授(2021/8~)
國家實驗研究院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員(2022/04 ~)
國家實驗研究院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建物組召集人(2022/03 ~)
國立臺灣大學副總務長(2019/05 ~ 2023/01)
國立臺灣大學東南亞教育中心副主任(2018/08 ~ 2019/04)
國家實驗研究院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兼任副研究員(2017/04 ~ 2022/03)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副教授(2016/08 ~ 2021/07)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助理教授(2010/08 ~ 2016/07)
學歷:
美國密西根大學土木環境工程 博士,2010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 碩士,2004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 學士,2000
研究領域:高性能混凝土、鋼纖維混凝土、混凝土收縮潛變行為及預測模型、混凝土耐久性、鋼筋混凝土結構耐震設計
學術榮譽:
中國工程師學會詹天佑論文獎,2022
國立臺灣大學工學院學術勵進獎,2022
國立臺灣大學績優教師,2019~2024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傑出教師,2018、2024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優良教師,2013~2017、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