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醫學會」成立於190282日,《臺灣醫學會雜誌》創刊號第1卷第1號發刊於1902920日。「臺灣醫學會」成立大會時,會員245名,194311月舉行第38屆總會,是日治時期最後一次總會。戰後194611月召開第39屆總會,杜聰明理事長報告時說到,以前會員有1,300多人,2023年的紀錄是5,400人左右。所以「臺灣醫學會」及《臺灣醫學會雜誌》跨越兩個政權,跨越兩個世紀,會員人數也增加22倍。《臺灣學會會雜誌》於1996年加入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灣第一個加入SC1的醫學期刊,表示臺灣的醫學研究業績受到國際醫學界的肯定。

《臺灣醫事雜誌》1899225日創刊。(取自《臺灣醫學會風華雙甲子》增刊本)

 

《臺灣醫學會雜誌》1902年第1號封面。(取自《臺灣醫學會風華雙甲子》增刊本)

 

20245月,吳明賢理事長、陳晉興秘書長等理事們約筆者開會,表示醫學會計畫出一本《臺灣醫學會風華雙甲子》,算算時間,今年(2024)出刊學會雙甲子,時間稍晚一點,但筆者以為能出版比較重要。當年日治時期最後兩本第479/480號及第481號,是接收後,杜聰明理事長規劃出刊的,刊登時間是寫日治時期的1945328日及19454月,與真正出版時間有一年多的落差,所以今年出版《臺灣醫學會風華雙甲子》有例可循。不過五個月時間要出如此重要的一本書,真的很難。

幸好我自19998月退休後,2000年初應謝博生院長邀請至醫學院做醫學院歷史的研究;第一個計畫是與剛退休的臺大藥學系陳瓊雪教授合作做「戰後臺灣醫藥史」研究計畫。計畫進行到某一天,謝院長寫了一個便條,希望我也整理《臺灣醫學會雜誌》。在陳瓊雪陪同下,我第一次到臺大景福會館三樓「臺灣醫學會」辦公室,翻看了書櫃中的雜誌,眼界為之大開,於是我就跟這份雜誌結了緣。2004年,我向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申請一個三年計畫,交出去的計畫報告為「壹份珍貴的刊物──臺灣醫醫學會雜誌」,當時有註明尚未校正,不宜出版;此計畫協同主持人包括吳寬墩醫師、謝光煬醫師以及歷史系對臺灣史有興趣的年輕學者。前後兩個計畫做下來,《臺灣醫學會雜誌》成為我從教、研「近代歐洲經濟社會史」轉行研究「臺灣近代醫療公衛史」可挖掘資料的寶庫。我也很珍惜它,將日治時期缺號的部分,自日本印回來,補齊成完整的一套,並複製一套捐贈國立臺灣大學檔案館,永久保存。也參與百年《臺灣醫學會雜誌》的展覽、資料庫、光碟片等等,並引用雜誌中的資料寫書、編書、整理演講稿。甚至在兩個重要場合以「日治時期臺灣醫學學會雜誌」為題發表演講;一是以臺大歷史系退休教授身分,於200711月「臺灣醫學會」百屆總會發表特別演講,二是20185月以「臺灣醫學史學會」理事長身分,於日本鹿兒島召開的日本医史学總會發表演講,會後經日本医史学會理監事通過,「臺灣醫學史學會」與「日本医史学會」正式建立學術交流關係至今。

二戰後接收,杜聰明獲選為理事長,圖為當年開會實況。(取自《臺灣醫學會風華雙甲子》增刊本)

 

基於以前的基礎,才能及時完成本書的平裝本。然而時間實在太趕,2024117日出版的平裝本不盡理想;而本屆臺灣醫學會總會是本會與日本醫學會正式學術交流的開始,日本醫學會副會長高橋雅英教授(Prof. Masahide Takahashi)偕夫人來訪,並於119日發表重要的演講,這是本學會重要的一刻,應於《臺灣醫學會風華雙甲子》增加一章。在平裝本趕工時,苦無相片可用,事後醫學會的高麗華小姐想起多年前曾經整理過學會的舊照片,於是在幾位學會辦公室同仁努力以及會員們協助下,這本書配有數量可觀的相片。增修版共有六章,第一章〈日人領臺前臺灣的衛生及醫療面貌〉、第二章〈新領地到新天地〉,這兩章是歷史學家對主題背景的前述文字;第三章〈臺灣醫學會成立緣起與成立大會〉、第四章〈日治時期《臺灣醫學會雜誌》及臺灣醫學會〉,何以先寫《臺灣醫學會雜誌》後寫臺灣醫學會,這是為了敘述方便,因為第一屆總會紀事是刊登在《臺灣醫學會雜誌》第16號,亦即到190311月才有第一屆總會開會紀錄;第五章〈戰後臺灣醫學會與《臺灣醫學會雜誌》〉、第六章〈臺灣醫學會與日本醫學會正式學術交流〉,最後是〈結論〉。為節省篇幅,拿掉原平裝版之《臺灣醫學會雜誌》發行日期表(明治33年至昭和20年,1902-1945)及(民國35年至112年,1946-2024)兩表將呈現於本會官網上的《臺灣醫學會風華雙甲子》完整版。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圖書館,1971年臺灣醫學會會址。(取自《臺灣醫學會風華雙甲子》增刊本)

 

除了本書之外,筆者請兼任助理游惟喻先生校對我們2008年做的《時光隧道──臺灣醫學會百屆年會紀要》,之後請惟喻繼續做出《時光隧道──臺灣醫學會1-117屆總會紀要》及《時光隧道──臺灣醫學會地方醫學會、地方學術演講會及春季學術演講會紀要,1954-2024》兩本紀要將放在學會官網上。我們又更新了《臺灣醫學會大事紀》,也放在官網上。謝謝惟喻。

前後七個月的密集工作,特別是最後階段,醫學會的工作同仁被筆者逼得人仰馬翻,尤其是黃千瑜小姐居中連繫,有時半夜都在協助找檔案;徐惠敏小姐,後面幾個檔案都是她趕出來的。高麗華小姐、張惠美小姐從一大箱相片簿中找尋適合可用的相片並寫圖說,古麗梅小姐從學會庫存的精裝本中查證事件的時間,大家都有使命感地在努力協助本書完工。感謝臺大檔案館黃瑞萍小姐及臺大醫圖黃嫃嫆小姐及時協尋資料。本書多處待考,請不吝指正。

吳明賢理事長(右二)、陳晉興秘書長(右一)、李宜家副秘書長(左二)、邱翰模教授(左一),和高橋雅英教授與夫人於景福館一樓合影。(取自《臺灣醫學會風華雙甲子》增刊本)

 

感謝陳晉興秘書長及李宜家副秘書長,筆者遇到問題,隨時打電話給他們詢問意見,李宜家副秘書長協助做最後校稿工作。更感謝吳明賢理事長給我這機會,將臺灣醫學會的資料整理出來。我寫《永遠的陳拱北》、《兒科大師李慶雲》及一些論文、演講常常引用《臺灣醫學會雜誌》裏的資料,藉此機會謝謝《臺灣醫學會雜誌》。

同時感謝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黃宣範主任提供經費補助及吳寬墩醫師等過去的合作,以及前後的助理們。感謝劉俊人與陳慧玲兩位醫師同意他/她們的專文〈談台灣醫誌榮登SCI經過:訪洪祖培教授〉(《景福醫訊》,1997.08)被筆者大量摘錄。也感謝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杜聰明博士獎學基金會及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允許本書使用一些圖片。

感謝先生徐正光教授,不僅忍受筆者埋首趕工,沒多陪他,還幫忙校稿,銘記在心。

終於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謝謝在天上的謝博生院長,若不是您,筆者就沒有這麼有意義的義工可做,也不會有這麼愉快的退休生活。

最後感謝「沈氏藝術印刷股份有限公司」鄧慧潔協理、游璧如小姐及施盈妡小姐幾次到學會辦公室溝通書的排版事宜,辛苦了!(20241215日)

 


張秀蓉小檔案

臺大醫院院史顧問

前臺大歷史系教授兼系所主任

陳維昭前臺灣大學校長特別助理

前臺灣醫學史學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