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說起藥癮,是否也看見了「她們」?
提到「藥癮」,你會想到什麼?是社會邊緣人?是街頭毒品交易?還是新聞報導中的犯罪事件?但你是否曾想過,那些因藥物被定義的人,可能是你我的家人、親戚、朋友,甚至是一位母親。
在臺灣,藥物濫用的問題比我們想像中更普遍。根據2018年全國物質使用調查,12至64歲的民眾中,約有20萬人曾經藥物濫用。司法系統中,毒品犯罪常是導致女性入監的主要原因之一。截至114年2月,在監女性受刑人中,已有將近47%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而服刑,超過所有其他類型的刑事犯罪,也超過男性因藥物使用而入獄。2024年,法務部統計超過一半(51.33%)的女性藥癮者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而入獄。 2020年,美國國家藥物濫用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n Drug Abuse, NIDA)也發現女性對藥物渴望較強,較可能感染愛滋病,伴隨較高死亡率與影響月經週期。特別在懷孕期間,使用酒精與藥物對胎兒與母體健康造成不利影響。
需更令人關注的是,許多女性在出獄後不久又再度被捕,重返監獄。她們似乎很難真正「戒掉」,並未為出獄後無毒生活做充分準備,但這真的是因為她們不夠努力嗎?還是我們忽略了什麼更深層的原因?
創傷,是許多女性藥癮故事的開端
有些人可能會想:「用藥不是她們自己的選擇嗎?」但真相常常遠比表面複雜。對許多女性而言,用藥並不是放縱的選擇,而是對傷痛的求生回應。研究發現,女性藥癮者多來自弱勢背景,她們大多數在成長過程中曾經歷家庭或親密關係暴力、性侵害、失依、經濟剝奪或情感疏離等創傷經驗。筆者近期的報告發現,73.9%的藥物施用者曾經歷嚴重創傷,其中女性的比例與嚴重程度更高,並有高達85%的女性曾經歷流產或墮胎,造成更深的心理創傷。
這些創傷經驗可能導致他們無法正常面對生活的困境,需要藉由藥物達到短暫的麻痺、逃避現實,尤其是當創傷來自親密關係時,女性更容易在依附關係中持續施用藥物。藥物不僅是緩解壓力的手段,也象徵著他們對控制感的渴望,在過程中,有些女性從事性交易換取毒品,可能加深其創傷經歷與社會排除,形成惡性循環。在文化與道德框架中,使用藥物女性也更容易被貼上「壞女人」、「不負責任、不適任母親」等標籤,諸多的社會負面評價,進一步打擊其自尊、重返融入社會的動機。
女性成癮原因多來自創傷,因此也比較難戒除。(圖取自Freepik)
多重身份任務的掙扎與調適:藥癮者也是母親、女兒與照顧者
在大多數人的社會期待中,女性應該是家庭的守護者、孩子的照顧者,是溫柔又有責任感的角色。但對許多女性藥癮者來說,這些角色往往成為沉重的負擔。
有些人出監後最關心的不是自己未來怎麼樣,而是:「我的孩子還願意叫我媽媽嗎?」「家人還會願意接納我嗎?」「我還有機會重新開始嗎?」這些擔憂不只是情緒問題,常直接影響她們復原的動力與信心。
其實,只要社會願意給她們一點理解與機會,很多人是可以好好站起來的。像是一些曾參與親職支持團體的女性或復原增權團體,後來促進她們與孩子修復關係,自己也變得更穩定、更有自信、學會自我保護。有些非營利機構也會提供教養課程、法律協助、庇護住所等整合服務,幫助她們慢慢找回生活的主控權。
回歸社區,是一場新的挑戰
從監所出來,並不代表就此重獲自由。很多女性藥癮者剛回到社區,就像進入一個陌生又嚴苛的世界。她們常常沒有固定的住處、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也沒有足夠的心理支持。社會對她們仍有很多偏見,像是「有前科不能信」、「吸過毒就是壞人」等等,讓她們很難重新融入社會。
一個人是否能順利復歸,除了個人意願之外,也很仰賴她身邊的支持系統。像是家人是否願意給她機會、社區是否友善、政府資源是否可近,都會影響她們的未來走向。很可惜在現實中,很多女性一出監,連最基本的住處都沒有,更別說找到願意聘用她們的雇主了。有些縣市的服務資源較多,但也有些地方服務斷裂,讓人無所依靠。當環境讓一個人失去了希望,即使她曾經戒毒成功,也可能因壓力與孤立再次復發。
回應創傷,不能只靠「戒毒」兩個字
有些人會說:「她們就是要有決心啊!不要再用就好了!」但對真正經歷過創傷的人來說,這樣的話未免太過簡化。很多女性藥癮者,其實從來沒有被好好照顧過。她們需要的,不只是停止用藥,更是被看見、被理解。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實務團隊開始採用「創傷知情照顧」和「性別敏感處遇」的方式,也就是在幫助她們的過程中,了解她們過去經歷過什麼傷害、她們的情緒反應是如何形成的,再給予實際的幫助。例如,教她們怎麼覺察情緒、怎麼照顧自己、怎麼與人建立信任關係,這些都是重新生活的重要起點。
此外,實證研究也指出,如果社會支持系統的服務品質夠好、讓人有安全感,會大大提升她們的參與意願與滿意度。尤其是當她們本身資源有限時,這些支持就變得更加關鍵。同時,服務提供者的態度也很重要──如果第一線人員能真正相信她們是有能力改變的,整個服務歷程也會更有效。
結語:她們正在努力,社會也該努力
有人說,十個藥癮者裡面有九個會再犯。但我們想說的是:那一個真正想改變的人,值得我們去陪伴。我們看到很多女性努力地在治療、重建關係、學習新的技能,只希望自己能再次成為孩子眼中的母親、社會眼中的「正常人」。
她們的故事,反映的不只是個人的掙扎,也是一個生活在風險社會中怎麼面對創傷、性別與復原的考題。如果我們願意看見她們的努力,給她們一個重新來過的機會,也許我們就能一起打造一個更有同理心、更友善、更有韌性的社會。(本專題策畫/新聞所林照真教授)
參考文獻:
[1]吳慧菁、賴擁連、胡淳茹、李思賢(2018)。<工作認同、助人態度、與工作滿意度相關探討:毒品危害防制中心之個案管理師為例>。《藥物濫用防治》,3(3),1-31。https://doi.org/10.6645/JSAR.201809_3(3).1
[2]法務部(2025)。<監獄在監受刑人罪名>。性別統計專區。網址:https://www.rjsd.moj.gov.tw/RJSDWeb/common/WebList3_Report.aspx?menu=GEN_REDRESS&list_id=1877
[3]胡淳茹、吳慧菁、賴擁連、郭倩宜(2020)。<女性藥癮更生人社區復歸服務系統之現況分析>。《藥物濫用防治》,5(2),25-54。https://doi.org/10.6645/JSAR.202006_5(2).2
[4]衛生福利部(2020)。107年全國物質使用調查結果報告。衛生福利部。
[5]賴擁連、吳慧菁、蔡田木(2021)。<女性毒品收容人釋放後生活關注議題以及尋求協助需求之初探>。《藥物濫用防治》,6(2),37-60。https://doi.org/10.6645/JSAR.202106_6(2).3
[6]劉子瑄、楊士隆。(2016)。毒癮司法戒治效果之性別差異研究。藥物濫用防
治,1(1),1-26。https://doi.org/10.6645/JSAR.2016.1.1.1
[7]楊士隆、曾淑萍、林鴻智、許俊龍(2021)。毒品收容人其施用毒品行為之性別差異分析。《藥物濫用防治》,6(1),27-48。https://doi.org/10.6645/JSAR.202103_6(1).2
[8]Chiao-Yu Yang, Hui-Ching Wu*, Jyun-Hong Chen,Ming-Hong Hsieh, Yung-Lien, Lai. (2023). Predictors of Post-Release Drug Use Recovery among Previously Incarcerated Women: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Social Servic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and Addiction (IJMA). 10.1007/s11469-022-00902-1
吳慧菁小檔案
臺大社會工作學系教授,也是心理衛生專科社工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工作博士。長年投入精神健康、創傷復原、藥物濫用、司法社會工作與社區支持等領域,累積超過30年實務經驗與20年研究歷程。
主持了三十多項政府委託研究計畫,如科技部、衛福部、法務部等,發表過上百篇學術文章。她關注的議題從早期的精神疾患強制治療與社區復健、犯罪被害保護,到近年來特別聚焦在女性藥癮者的創傷經驗、家庭親職支持、創傷知情照顧和社區復歸等。
吳教授也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和美國的南加州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賓州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英國牛津大學、愛爾蘭都柏林大學的學者一同研究推動服務模式創新。她曾經引進並本土化德國SHIFT家庭訓練與美國TREP創傷復原模式,努力讓我們的社會更理解、更願意支持走在復原路上的女性藥癮者。包括她們出監後面對的創傷回憶、社會貼上的標籤、養育孩子的壓力,甚至是重新開始生活的挑戰。她相信,只有整合家庭、醫療、司法、社福等不同系統,促進資源間互相合作,才能真正打造對她們公平、有影響力的支持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