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報告

編輯室報告

作者:

臺大人的特質有哪些?朱士維學務長說,這是學務處的任務,要讓每位學生在臺大能「好好生活,吃飯睡覺運動交友;感恩助人,學生互助回饋社會」,獲得感動一生的學習體驗。哇!怎麼做?請看朱學務長和三位副學務長為您開箱學務處。


朱學務長強調人格和價值觀的培養甚於學業成績,因為這關係到倫理──自身與他者的關係。黃宗慧教授和林明鏘教授分別從文學和法律研究動物倫理,黃教授以回應倫理來探索同伴動物成為親族的現象的可能變化;林教授鑽研動物法並致力於動保入憲。兩位老師從對生命的關懷到學術實踐的心路歷程讓人讀來十分溫馨,精采文章盡在本期動物倫理研究專題。


為迎接臺大創校百年,本刊特闢學術資產專題,回顧各科系發展史。本期由陳榮銳教授回顧植物系植物生理學研究。從臺北帝大植物學科講座到臺大初期由羅宗洛校長帶領多位中研院院士承繼,到80年代開枝散葉,以及特色展現。另,帝大地質科學生細野實回憶他跟隨早坂一郎教授學習的日常,師生共餐閒聊是他最愉快的記憶。回應了朱學務長所主張的,人格和價值觀的培養需要透過大量的真實人際互動。


臺大校史館入口有一座傅斯年校長塑像,卻不知由何人何時所作。校史館同仁爬梳多年,終於從校刊和會議記錄中撥雲見日,發現這是臺灣早期優秀的雕塑家陳夏雨先生的作品。傅校長3/26生日,校史館謹以此向傅校長致敬。


張慶瑞教授從量子物理躍入甲骨文,觸類旁通,對照人生道路上的困難在於總是只能二選一,但在量子世界卻可以同時多路徑發展,果真如此,生命不但不至於歧路亡羊,甚而可以有爆發性的指數成長。


只是,現實世界有很多人還在為了基本生存而掙扎著。吳誠文教授在加爾各答看見計程車司機的瞻前不顧後,呼應了印度種姓制度和階級分明,似乎只要每一個人各安其職,社會就不致有紛亂。而楊雅惠教授從所得分配數據來凸顯貧富差距拉大,以及政府如何投藥。


據衛福部統計,20多年來醫療糾紛案例有七成無過失,為減少訴訟勞民傷財,而有醫預法的立法,歷經20年才在2022年通過。新法如何創造三贏讓醫病共好?本期請黃鈺媖律師為我們解析。


ADHD,過動症是神經發展障礙,影響學習表現和人際關係。神經心理學和腦部研究的進步,能為ADHD提供更有效的治療策略。請讓商志雍醫師告訴我們如何面對家有過動兒。


臺大登山社成立60年,今年舉辦各種慶祝活動,六代大會師,熱鬧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