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新鮮師

三人行必有我師

作者:王雅筠

當老師或研究人員,並不是我從小的志願,相反地,我一直覺得自己不適合當老師,因為沒有耐性。直到念完博士,我才真正開始思考與面對:我好像要當老師了,一切從零開始學習。


高中三年苦讀,終於考上全臺第一學府,雖然科系不是當時填的第一志願,但還是我喜歡的生物相關科系。相較於北一女與建中有同班同學在同一科系,松山高中只有我一人考上植物系,所以要開始認識新同學、體驗新的上課方式(同學不一定在同一班上課,教室也不固定、要在10分鐘內從拉出腳踏車,從一號館趕到思亮館等等),一切都很新鮮。當時的老師有兩件事情讓我印象深刻:(1)看似不用思考,就可以在黑板上振筆疾書地詳細寫下今天要上課的內容,而且可以連續講兩節課不用休息。(2)上課時,男老師穿西裝,女老師穿套裝,十分正式,讓當時的我眼睛為之一亮。之後我自己上課,雖然沒有套裝,但也會穿得稍微正式一點,以示尊重。也許這個想法有點老舊,不過,在某種程度上(尤其一般大眾的觀感),「人要衣裝」是一點都沒錯。因此,我也會提醒學生,不同場合需要搭配適合的穿著,第一印象很重要。


除了「真正的老師」之外,同學也是我的老師。大家都來自不同的學校與背景,每個人都有擅長的面向,有的生化很好、有的微積分超強、有的很會點植物解剖圖、有的很會認植物與背植物學名等等,大家彼此學習/cover,一起努力讓必修課過關。而我都不擅長,但也還可以應付,唯一擅長的應該只有打籃球了。很幸運地,遇到喜歡打球的同學、學長姊、學妹,組成了一隊超強的植物系女籃,拿過校內外比賽的冠亞軍;大家一起在球場上奔跑、流汗、曬黑,真的是一段很快樂與充實的日子。參加球隊可能讓念書的時間減少,但球隊團隊生活以及重複練習動作與戰術,所需的妥協、耐心、毅力與朝同一目標前進的訓練,對於之後面對生活上的問題和身體健康,都有幫助。因此,我也不時地叮嚀學生,要離開實驗室去運動、流汗,才能應付長期的研究生活,對於畢業之後的生活也有幫助。工作不應是生活的全部,好好分配,才能走得長遠且健康。


剛回母校服務時忙著建立實驗室、備課,仔細地閱讀原文課本裡的字字句句,整理好豐富的投影片,想一股腦地將這些有趣的知識都給學生,也期待他們會覺得有趣。但,實際上課狀況與考試結果,跟我的預期差很大(上課沒有反應,但也沒有打瞌睡,上課反覆強調的內容,考試還是寫不出來…)。於是我開始思考,要怎麼教學生才能吸收?學生到底要甚麼?回想起自己在大學的時候,老師怎麼樣上課會讓我最有印象。答案是:當老師講述或分享課程以外的事情時,我最有印象。也差不多同一時期,我去聽教發中心舉辦的數位教學分享,得到幾個重點:(1)學生的注意力大約只有15分鐘。所以課間要安排其他活動,喚回學生的注意力;(2)面對3C世代的學生,看螢幕比看「真人」有反應。所以數位化學習是一定要加入教學的。因此,我開始在課堂上說一些個人生活的趣事、或進行一些想法的交流,並加入影片、線上互動遊戲/小測驗,作為喚醒學生注意力的方式。並且,持續丟問題給他們,還不厭其煩地鼓勵他們說出自己的想法。這樣教學的改變,學生在期中與期末的教學意見調查,也給了我很正面的回饋與建議,讓我對於這樣的調整,更有信心。所以學生也是我的老師,從他們身上讓我學到如何當一位「好老師」,不是以我自己為主,而是把學生納入整個教學環節。

圖左:綜合401未來教室上課實景
圖右:綜合401未來教室上課實景-小組討論。


這邊也特別感謝學校設立了「未來教室」,以及「數位學習中心」,給予老師強力支援。我一直認為,可以用更有效率的方式傳授像「植物生理學」這樣的硬知識,因此從110學年開始在未來教室上課,教室的硬體非常適合小組討論。學生反應非常良好。大家可能就會問:這樣課本的內容教得完嗎?當然教不完,但,需要教完嗎?最重要的學習是要自主的,如果學生有興趣,他們可以從其他來源找到或是學習到的資料,遠比從我們老師身上來得多。因此,我上課就把重點說明,有一部分原本的上課內容改為討論的題目,讓學生從討論中學習到知識。這樣,他們有動腦、可以與同儕討論,學習效果更好,讓「植物生理學」不再那麼艱難與遙不可及。
真的是在開始當老師之後,才發現原來自己挺喜歡當老師的!站在講台上,,也希望藉由這樣的緣分,與年輕人分享自己的經驗,使他們在臺大這段時期,獲得足以面對之後日子的能量、能力與自信。我自己也從學生身上學到接納與包容不同的想法、從不同角度看事情,讓我的視野與生活更豐富。(本專題策畫/生命科學系鄭貽生主任&理學院葉素玲副院長&臺灣文學所黃美娥教授&公衛學院郭柏秀副院長&法律學系楊岳平教授&管理學院黃恆獎副院長&政治學系蘇彩足教授)

圖左:實驗室聚餐。右1為作者。

圖右:研究生與大學導生一起聚餐。前排右2為作者。​

 

王雅筠小檔案
經過臺大植物系/植物所六年的洗禮後,在陽明大學(今交通陽明大學)完成博士學位。2013年加入臺大生科系/植科所。並於108學年以及111學年獲得專任教師教學優良獎,以及111學年傑出導師獎。期許自己「問心無愧」, 期許學生「對自己負責、做到自己想要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