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新鮮師

大學教育是讓學生有追求真理的自由

作者:陳瑀屏

這幾年,最常被問到的問題是:為什麼大學念物理、研究所讀經濟,最後在管理學院任教,做腦神經行銷學的研究?故事是這樣的…


高中課堂上,地科老師讓我們看美國太空總署成功發射火箭的影片,畫面上科學家們祈禱著、看著火箭升空、最後成功發射,所有人感動鼓掌擁抱的樣子,讓我好嚮往,想要參與並見證人類探索宇宙的過程,所以毫不猶豫的選擇物理系當第一志願。大學剛開學不久,系上舉辦家長座談會,當時系主任張慶瑞老師,在台上對著焦慮的家長說了一句話:「物理系的出路是很廣的!」那時候的我們還不知道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就像多數大學生一樣,修課、寫作業、參與系上活動,享受大學生活。


大二開始,物理系的必修課程變得很重,教室裡黑板上滿滿複雜的算式,像外星人的文字一樣,畫著力學的錐動擺、量子力學的位能井…只記得講台上老師們很興奮的告訴我們,整個世界都可以用這些算式來解釋,但是我平凡的腦袋實在是無法想像,在移動的火車上和在地面上看一樣的時鐘,到底有什麼不同?這跟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課本上的內容都忘記了,只記得老師的樣子:講到研究眼睛就會發光的陳俊瑋老師、有很多故事鼓勵學生的吳俊輝老師… 看著他們,我們也開始思考自己的未來。


於是,同學們漸漸分成兩群,一群對物理充滿天賦和熱忱的卷哥卷姊們,教大家寫作業、讓大家能夠應付考試,同時準備出國深造,追求尖端的物理研究;而我屬於另一群,在及格邊緣掙扎著,認真考慮是不是要老老實實的考個電機相關的研究所,去科技業找工作。課堂之外,我們跟著系學會舉辦的活動參觀了台積電,看著高科技的廠房、全自動的製造過程、像另一個世界的黃光室;也去天文台暑期實習,打開望遠鏡捕捉著從遙遠地方來的光子,拼湊成影像讓我們得以一窺宇宙的模樣。但是實驗室、廠房、天文台,這一切的一切離日常好遙遠,好像不是我期待的生活… 另一方面,我也參加了漁服社,到澎湖的離島和北海岸的迷你學校,認識那邊的孩子,看到了和從小在都市成長的我完全不同的生活,漸漸發現自己,想要做一些什麼,讓每一個小孩,都有更多的選擇機會。


於是我跟著同學去修系外選修,想知道這個世界到底是怎麼運作的、想知道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在大四的時候,我修了經濟學和統計學等經濟系的必修課,和在物理系上課霧裡看花的感覺完全不同,幽默風趣的朱敬一老師、充滿社會關懷的吳聰敏老師,每一堂課都讓我學到好多東西,覺得更了解這個世界一點。發現經濟學和物理學一樣,想要用算式解釋這個世界,但是物理學解釋的是物質世界,而經濟學解釋的是真實社會,這樣的方式讓我覺得好有趣,於是決定念經濟研究所,想要了解更多。

圖左:大學的畢業典禮由張慶瑞老師撥穗。
圖右:碩士班的畢業典禮在徐州路的社科院舉行。


大四下學期「個體經濟學」的期末考,是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天,那天考試結束後,黃貞穎老師問我,暑假要不要幫她做實驗?於是我開始跟著黃貞穎老師到臺大醫院做實驗,收集受試者在賽局決策中的腦部反應。在這之前,我幾乎沒有接觸過生物學、對大腦的功能一無所知,但是看著黃貞穎老師,怎麼思考問題、怎麼解決問題、怎麼說一個故事,讓我開始對學術研究產生興趣。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實驗結果不如預期,很沮喪、很挫折的時候,我問黃貞穎老師,為什麼這麼辛苦還是要做研究?她說:「因為想知道答案。」後來,在博士班就讀的過程中,我好幾次想要放棄,但是黃貞穎老師告訴我,在臺灣,拿到博士學位,才會有更多機會做我想做的事情。這兩句話支持著我跌跌撞撞的完成學位,慢慢的了解到研究過程中找到答案的快樂,也知道有這樣的學經歷可以讓我有更多的可能性。遇到黃貞穎老師、看著她的背影前進,是我生命中非常美好的祝福。


博士班畢業後,回到母校教書,回想自己的求學過程,印象最深刻的從來不是課本上的知識,而是老師的樣子,因此我最優先努力的是當個怎麼樣的大人,其次才是教學的內容。在美國求學讓我體悟到大學教育最重要的是「真理」和「自由」:學生可以自由自在的追求他們心中的真理,不是為了成績而學習,而能夠獨立思考、自主決定自己想要探索的知識,同時也能夠用科學的方法和精神,了解管理和行銷相關的知識。


透過提供大量的閱讀素材,讓學生自由選擇吸收和呈現的內容,在課堂上用鼓勵的方式傾聽他們的想法,過去幾年和學生的互動總是讓我充滿驚喜和不斷學習!學生們看世界的角度很不一樣、收集資訊的方式也和我們完全不同。在他們的報告中,讓我學會了動物森友會為什麼會那麼紅、也讓我看到他們對於平權、環保的觀念和反思(例如平權是否過了頭、企業漂綠的行為等)。有一年學生在期末課程回饋中寫到「老師溫柔、生動又熱情,是令人尊敬嚮往的學者樣子,講話眼睛都會發光」真的讓我得到滿滿的成就感。

希望能夠和同學分享如何用科學的角度了解管理,攝於臺大國商營。


每學期的最後一堂課,我都會告訴學生,我的課程提供終身保固,之後有任何問題,都歡迎來找我聊聊。很多學生畢業之後真的會回來找我聊天,告訴我產業的狀況(新創公司在做什麼)、公司的生活(員工福利或職場秘辛)、或是出國後的學習經驗(英國脫歐後的狀況和歐洲疫情後的蕭條),他們讓我看到更廣大的世界,也讓我可以和在學的學生分享他們未來可能遇到的事情。


我總是告訴學生,當年的系主任告訴我們「物理系的出路是很廣的」,我自己就從物理轉到經濟最後在管院,而我們有些同學在學校任教(還是在完全不同的學院)、有些同學當工程師、有些同學做財務相關的工作…其實不只是物理系,不管念什麼,未來都是自己可以決定的、有無限可能性的,多去嘗試、好好做選擇就可以了!

和畢業的學生聚餐。


在臺大前前後後已經待了十幾年,很開心可以遇見各式各樣優秀的人,每天都有不同的學習。從學生的角度看老師,和當時的老師成為同事,也從老師的角度看學生。想到多年前請教黃貞穎老師,我說不知道該怎麼感謝她,她說,以後好好照顧學生就好。我想,這個世界大概就是這樣傳承下去的吧。因為有一路上遇到的老師,才有現在的我,而我會努力的探索世界,並和學生分享我看到的一切!(本專題策畫/管理學院黃恆獎副院長&政治學系蘇彩足教授&生科系鄭貽生主任&臺灣文學所黃美娥教授&公衛學院郭柏秀副院長&法律學系楊岳平教授)

 

陳瑀屏小檔案
大學就讀臺大物理系,研究所從臺大經濟所畢業後,赴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攻讀商學博士,完成學位後回臺大任教,現任國企系助理教授。近年開授的課程有「腦神經行銷學」、「行銷研究」、「全球品牌管理」等,主要研究領域為腦神經行銷學、消費者決策和判斷、以及數據科學。近期研究方向為從生理和真實世界兩種不同角度,探索消費者行為,一方面透過神經科學的研究方式,了解消費者決策過程的腦部機制,另一方面和企業合作,進行實地實驗或收集消費數據,了解消費者在日常生活中的決策行為。研究主題包含消費者對品牌的感知、促銷活動的成效、疫情對消費行為的影響、以及在團隊互動中,人們的感知及影響合作成效的因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