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明賢專欄

足夠好先生:走得快不如走得遠

作者:吳明賢

臺灣的教育常強調贏在起跑點,求快求速成,但是事實上有不少的成功人士並非如此。「十年磨一劍」大器晚成,直到五十歲以後才嶄露頭角的例子不少:如張忠謀56歲創立台積電,齊白石66歲才成為國畫大師。有太多故事告訴我們別在意他人走多快,反而要在意自己可以走多遠!眾所矚目的諾貝爾獎才方落幕,在諾貝爾歷史上年紀最大的得獎者是2019年的John Goodenough,那年他只有97歲,綜觀他的一生深具啟發性,值得與大家分享。

足夠好先生不太好的前半生

1922年07月25日出生的Goodenough(以下簡稱足夠好),從小有閱讀障礙,成長期間家庭並不和睦,自己努力考上耶魯大學古典文學系後,因閱讀障礙而轉數學系。在父母離異後,他仍半工半讀完成大學學業,卻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1943年被派到太平洋小島搜集氣象數據,終戰後想修習物理,但不少學校的教授認為物理學界有所謂的英雄出少年,愛因斯坦在足夠好先生同齡時已發明相對論,瞧不起這位半路出家的大齡青年。還好他碰到大名鼎鼎的二極管發明者Clarence Zener,終能到芝加哥大學跟隨Zener修習物理,做為導師的Zener告訴他:「人的一生只有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找到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是把它解決掉!」。在Zener的指導下,他終於在30歲得到芝加哥大學物理學博士,之後也扎扎實實地的做了20多年基礎研究。雖然沒有大紅大紫,但也略有小成,只是研究的題目和未來諾貝爾獎的方向沒什麼相關。原本以為一生就會平淡渡過,想不到54歲(1976)因研究項目的經費被砍,晴天霹靂般於熟齡失業!

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不向命運低頭的足夠好先生,勇敢跳出舒適圈,即使前路迢迢充滿艱辛,他還是遠渡重洋到英國牛津大學,成為新成立的無機化學研究室主任,做他以前從沒想過的鋰電池研究。想不到58歲發明鈷酸鋰電池而改進過去鋰電池不穩定容易爆炸的毛病。這個發現讓Sony獲利超過350億美元,但是他一毛錢也沒分到。他説「反正我做這個的時候,也不知道它會這麼值錢,我只知道這就是我應該去做的事」。因為牛津大學65歲必須退休的傳統,他64歲又轉回德克薩斯持續研究生涯,他說「我不想退休等死,我想努力奮鬥,我相信我們正在做的事情是非常重要的」。皇天不負苦心人,他於75歲發現磷酸鋰電池再度改變世界,這是現代攜動式電子裝置,如手機、平板及筆記型電腦的基礎。從此聲名大噪的他,一連續的獲獎,包括日本國際獎(2001),恩里科.費米獎(2009),美國國家科學獎章(2011)。

我只有90歲,有的是時間

在很多功成名就的人已經退休的年紀,晉升為「足夠好爺爺」的他並沒有停下腳步,90歲時決定研究全固態電池,立志要讓電動汽車超越目前的石油、柴油汽車,而真正一支獨秀!他的名言「我只有90歲,有的是時間」。2017年95歲,己獲獎無數的他被問沒有拿到諾貝爾獎會不會有遺憾,他淡淡地回「無所謂,我已經goodenough(足夠好)了」!2019 年终於在97歲高齡獲獎,但是獲獎後,他仍然每星期有五天在實驗室。老爺子目前還在,他終生學習的態度和追求,不僅拓展了自己生命的長度和深度,也告訴我們走得快不如走得遠!

生命的價值就在於選擇

我們生活中不時會遇到令人扼腕嘆息又無可奈何的遺憾,如年紀太大、時間太少、家人不支持,不少人因此放棄繼續成長的念頭。其實人生就是這樣,命運有時給你一個陡坡,殊不知翻過去就是山頂,就看你能不能堅持到最後!只要每天叫醒我們的是夢想而不是鬧鐘,只要我們不自我設限,人生還是充滿著無限可能,如果你不對生活失望,生活也不會讓你失望!有人說人生是一場馬拉松,前面落後還不算輸,剛開始跑人很多,到一半路程時,人愈來愈少,成功的路並不像想像那麼擁擠,甚至跑到後段,會希望有人陪你一起跑,我們能跑得更遠,僅僅是因為我們的目標設得較遠,當別人己停止放棄,我們還在跑,如此而已。足夠好先生54歲失業,97歲得諾貝爾獎,他永不放棄做好事,追求夢想的故事對那些生活有理想,成長有期望的人,應該有很大的激勵作用。

 

吳明賢小檔案
現職:
臺大醫院院長
臺大醫學院內科特聘教授
臺灣消化系醫學會理事長
臺灣內科醫學會秘書長
臺灣醫學會理事
《臺大校友雙月刊》總編輯
學歷:
臺灣大學醫學系醫學士(1982-1989)
臺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1995-1998) 
專長:一般內科學、腸胃學、分子生物學、醫學教育、流行病學
著作:學術論著400多篇,另有科普著作《胃何不輪轉-淺談功能性腸胃障礙》、《胃何不舒服-淡談胃癌》、《身體警訊與生活習慣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