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期校友雙月刊

1937年臺北帝大化學科師生在二號館(物理館)門口留影,為慶祝150個新化合物的發現。前排坐者左起:中塚佑一教授(無機化學)、仁田教授(物理化學,阪大來訪學人)、松野吉松教授(理論化學)、野副鐵男教授(有機化學)。最後排左起:助手立入、研究生潘貫、學生劉盛烈、學生葉炳遠(臺大化學系教授退休)。(提供/劉盛烈)

 

 

目錄
校務報報
莫忘初衷:臺大醫學教育的變與不變
作者:口述/倪衍玄 採訪整理/林秀美

臺大醫學院是臺灣最早的醫學校,成立至今已逾120年,歷史比母校還久。

校園短波
◆臺大第十三任校長遴選結果 選出陳文章教授為校長當選人
作者:

臺灣大學第13任校長遴選委員會2022年10月7日對校務會議推薦校長候選人進行投票,選出現任工學院院長陳文章教授為校長當選人。

研究發展
臺灣原住民音樂> 黑澤隆朝與我
作者:王櫻芬

1943年1月26日,由桝源次郎、黑澤隆朝、山形高靖三人組成的「臺灣民族音樂調查團」,帶著好幾大箱的錄音器材,從門司港搭船抵達基隆港,在臺灣總督府外事部的委託之下,展開為期三個月的臺灣民族音樂調查。

研究發展
臺灣原住民音樂> 聲音學的民族誌研究:阿美族跑船歌
作者:施永德

聲音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扮演甚麼角色?我們如何透過聲音認識生態、歷史、和自身位置?這些問題都屬於聲音學的研究領域。當我們問「這是甚麼聲音?」或是「是誰的聲音?」時,其實我們是在問:「我們是誰?」

我的青春紀事
"如果"成就了我的人生
作者:口述/謝南強 採訪整理/林秀美

我的人生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So many ”if” in my life. 看似缺乏奮鬥目標,不盡符合社會的價值觀,卻也因此不設限,能把握機會,走出和當時代同儕不一樣的人生。

我的青春紀事
吾道不孤必有鄰──從楓城到東基
作者:陳玉祥

民國62年,我考上臺大醫學系。歷經聯考的洗禮,我就像脫了韁的野馬,興奮的踏入杜鵑花城,心裏想著終於可以好好玩一玩了。

我的青春紀事
憶臺大時光
作者:薛亞聖

自臺大畢業四十多年,忽然接到公共衛生學院的一紙邀約,要我為《臺大校友雙月刊》寫一篇在臺大時的生活紀事與校友們分享,使我不預期的重溫了當年舊夢。

我的青春紀事
若能再填一次志願,臺大政治系仍是我無悔的選擇
作者:吳春福

我是吳春福,民國67年通過聯考,走入有第一學府之稱的國立臺灣大學。

我的青春紀事
彩繪自己的人生──從外文系到心理諮商
作者:黃芯芯

當初聯考時選臺大外文系,是因為父親要求選校不選系:目標是臺大,念什麼系都沒關係。這樣的選擇,好像是許多人的選擇:我們的文化,重視的是地位、名聲,而不一定是興趣。

我的青春紀事
回憶臺大心理系
作者:許乃文

我畢業於心理系,因當時SARS肆虐,所以畢業典禮被迫取消。畢業將近20年了,在新冠疫情進入尾聲的此時,竟有幸受校刊邀請來回顧臺大心理系的時光,跟著大學死黨們一起回想我們的成長點滴,讓我感受到雖然所有的故事都有結局,但每個結局又會在不經意的轉角,變成新的開始。

校友情與事
一條看不見的線
作者:王意晴(柯設偕文化推廣執行長)

150年前,一條看不見的線牽引著加拿大傳教士馬偕帶著上帝的愛遠渡重洋來到美麗的福爾摩沙傳福音,1872年3月9日馬偕在北臺灣淡水上陸後,以淡水為宣教、醫療、教育基地,為臺灣奠立現代化的里程碑。

迎向臺大百年專題
從臺北帝大邁向國立臺灣大學
作者:文/野副鐵男 翻譯/吳智琪

因教授的獨斷獨行,我於6月2日啟程前往台北赴任。就這樣不知不覺在臺灣待了22年半。昭和13年(1938)真島教授來臺灣的時候,我聽聞當初加福教授與真島教授是這麼打算的,臺北帝大成立後先錄我用為副教授,等獲得學位後再升任教授。

法律與生活
法規遵循與洗錢防制意識在臺灣的前世今生
作者:羅少驊

美國2001年的愛國者法案,也正是911事件下的產物

楊雅惠專欄
音樂經濟學
作者:楊雅惠

經濟學分析各種現象時,常使用供給與需求的觀念,用以說明某項產品或勞務在市場上達到均衡價格與數量的現象。

出版中心好書介紹
《西德尼.布瑞納──基因巨擘的科學人生》認識諾貝爾生醫先知與原汁原味的分子生物學
作者:

保健天地
膝蓋疼痛保健運動
作者:陳譽仁

膝關節是身上最容易發生退化性變化的關節之一,除此之外,許多人都有膝蓋疼痛的經驗,前側膝蓋痛可以影響到超過4分之一人口,到底膝蓋痛的原因從哪裡來?以及如何預防發生和改善狀況,是值得討論的。

編輯室報告
祝台大生日快樂
作者:林秀美

不論重來一次仍鍾情當初或另擇所愛,對於能在臺大學習成長是每一個臺大人無悔的選擇。祝母校生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