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校長開講
歡迎加入未來大學:110學年開學典禮致詞
作者:管中閔

首先,我謹代表學校和師長們,歡迎所有新鮮人加入臺大這個大家庭。

校長開講
臺灣大學創校93週年校慶致詞:創校百年˙永續發展˙未來大學
作者:管中閔

老校長們,白教授,蔡董事長,各位校友,各位老師、同學和同仁,以及各位貴賓,大家早安。我謹在此代表臺灣大學,歡迎大家蒞臨臺大 93 週年校慶的慶祝大會。

捐款芳名錄
臺大校友雙月刊捐款芳名錄
作者:

指定用途:臺大校友雙月刊 日  期:2021年

校務報報
臺灣大學重點科技研究學院的誕生
作者:闕志達

臺灣大學基於全國頂尖大學之社會責任、配合國家長期人才策略發展,依據創新條例於110學年度申請設立「重點科技研究學院」(下稱科技學院),業已於110年12月24日正式揭牌。

校務報報
培養跨領域人才 打破框架創出未來~臺大創新設計學院
作者:創新設計學院

臺大創新設計學院(簡稱D-School)致力於啟發社會朝著更美好的未來改變。D-School自2015年3月成立,推動創新與創造能力的教育,打造學習者中心的跨領域創新教研環境。2021年8月轉型為兼具教學與研究性質之功能性學院,以「創新、創業、創生」為發展主軸,作為臺大未來大學之創新教研實驗沙盒,創立「創新領域學士學位學程」連結各學院與單位研發創新課程與方案,快速因應世界變遷與趨勢,培養未來跨領域創新人才。

校長開講
110學年度畢業典禮致詞:堅強而滿足地走在人生大路上
作者:管中閔

在典禮現場與線上的畢業同學以及家長們,各位師長同仁們,歡迎大家參加 110 學年度的畢業典禮。

校長開講
2022開學典禮致詞:自主選擇˙認真實踐
作者:管中閔

過去兩年半,幾乎涵蓋了各位的高中時期,正是新冠病毒席捲全球的年代。

校務報報
莫忘初衷:臺大醫學教育的變與不變
作者:口述/倪衍玄 採訪整理/林秀美

臺大醫學院是臺灣最早的醫學校,成立至今已逾120年,歷史比母校還久。

校長開講
持續進步 開創未來──94週年校慶校長致詞
作者:管中閔

我謹在此歡迎大家蒞臨臺大 94週年校慶的慶祝大會。

校長開講
陳文章校長就職致詞:打造世界級學府 展現百年的榮耀
作者:陳文章

我很榮幸從管校長接下新任校長的職位,校長傳承就像接力賽一樣,每一棒都要很努力的跑,才能繼續維持領先地位,所以我要更加努力推動校務。

校長開講
邁向下個臺大百年榮耀
作者:陳文章

臺灣大學是一個有著光榮傳統與歷史使命的大學,從創校以來即以培育領袖人才,促進世界文明及貢獻國家社會為使命。隨著時代遞嬗,文明發展日新月異,當代社會出現了許多新挑戰,如少子化,數位化、智慧化、永續化和資源競爭等;面對這些新的變化,臺大不能僅止於與時俱進,更需要創新求變,持續引領前沿。

校長開講
揚帆待發、勇於追夢:111學年度畢業典禮致詞
作者:陳文章

今天是我就任校長後的第一次畢業典禮,有著特別不一樣的心情

校長開講
112學年度開學典禮致詞
作者:陳文章

首先代表學校誠摯歡迎新同學們加入臺大的大家庭,我相信大家都是抱著既興奮又期待的心情,準備迎接大學新鮮人的生活。

校長開講
《迎向臺大百年學術傳承講座П: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論文集》 校長序
作者:陳文章

2028年,臺灣大學即將迎來創校百年。對臺大、乃至對臺灣來說,是歷史性的一頁,具有多重意義。

校長開講
創校95周年校慶致詞:迎接臺大百歲
作者:陳文章

今天欣逢臺灣大學創校95周年校慶,我們以喜悅的心情迎接這個別具意義的日子。

校務報報
開箱學務處
作者:文/朱士維(學生事務長) 蔡沛學、謝煜偉、徐瑋勵(副學生事務長) 圖/學生事務處

學生事務處(簡稱學務處)在學校是一個很神奇的行政單位

研究發展
生物陶瓷材料的應用與挑戰
作者:段維新

人體是無機材料與有機材料的完美結合,人體中的陶瓷材料則是一種無機的非金屬材料,在人體內扮演承重(骨骼),支撐(骨骼),研磨(牙齒),絞碎(牙齒)等等的苦工。

研究發展
臺灣文學與文化~臺灣文學研究邊界的擴大
作者:黃美娥

「臺灣文學」是一門新興學科,1997年淡水工商管理學院(今「真理大學」)率先成立臺灣文學系,到了2000年成功大學設置碩士班,這是此一學科獲致進入教育體制化的開端。

研究發展
以呼吸體學應用於環境職業性疾病診斷
作者:楊孝友

發展呼吸體的研究,是為了解決環境職業病診斷困難的問題。

吳明賢專欄
清零或共存是防疫關鍵問題
作者:吳明賢

防疫視同作戰,就COVID-19防疫策略而言,有病毒清零,動態清零,重症清零及病毒共存等四種(如附圖)。

校慶特稿
一開始是最後一名沒關係,只要能後來居上就好了
作者:游直翰

管校長好、各位師長好、在座與在線上的畢業生同學與畢業生的家長們好! 首先,我要感謝管校長的邀請,讓我有這個機會站在這裡跟大家分享。

校園新鮮師
跨領域學習研究歷程
作者:黃筱鈞

轉眼在臺大任教已逾十年!我來自一個工程家庭,爸爸是開業電機技師,媽媽雖任職銀行界,當年工作內容是用IBM大電腦(個人電腦未普及年代!)寫COBOL語言開發系統。耳濡目染之下,我大學和碩士科系都是電子工程。

校園短波
◆臺大第十三任校長遴選結果 選出陳文章教授為校長當選人
作者:

臺灣大學第13任校長遴選委員會2022年10月7日對校務會議推薦校長候選人進行投票,選出現任工學院院長陳文章教授為校長當選人。

校務報報
臺大國際學院:整合跨域學術能量 培育國際移動力人才
作者:文・圖/國際學院

國際學院於 2021 年 8 月正式成立,創造國際化的教與學環境,吸引優秀人才來校就讀,擴展國際連結與深耕國際交流,是本校推展教育全球化的里程碑。

臺大學術資產
公共衛生學系> 體現公共衛生核心價值,建立當代公共衛生教育典範
作者:郭柏秀

1993年,臺大公衛系自臺大醫學院獨立出來,另設置公共衛生學院,成為全國第一個成立的公衛學院

研究發展
性別平等> 亞洲第一的虛與實:臺灣女性參政的成就與挫折
作者:黃長玲

當媒體熱衷討論臺灣的女力崛起時,蔡總統第二任的內閣女性比例再度創下新低,引發國內婦女團體以「史上最男內閣」 來稱呼當時的內閣。

研究發展
~生物資訊學>淺談生物資訊學在基因與健康數據上的研究與應用
作者:盧子彬

生醫研究,逐漸由假設驅動(hypothesis-driven)的實驗方法,走向了另外一條可能的路線──無假設研究(hypothesis-free)

研究發展
~生態保育>珊瑚骨骼細菌的研究
作者:楊姍樺

隨著珊瑚礁保育逐漸受到重視,珊瑚礁與珊瑚共生體的研究也變得熱門。「珊瑚共生體」指的是珊瑚與其所有共生的微生物,如共生藻、細菌、真菌、病毒等。

研究發展
~社會福利比較研究> 臺灣、東亞與國際社會福利
作者:古允文

上課時,最常聽見老師們帶著憧憬與羨慕的語氣,述說著美國、英國…有哪些社會福利政策與制度,最後的結論常常是如果臺灣也有這些福利該有多好,貧瘠與荒蕪似是當時臺灣福利的狀況與基調。

研究發展
~智慧機器人>走向未來的社交機器人:人機共生的新時代
作者:傅立成

儘管此種想像目前仍然是遙遠未來的願景,機器人成為人類社交空間中的自然存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在認知科學、社會科學、與資料科學等跨領域協作發展的推動下,社交機器人研究的快速進展正在幫助我們更接近此一現實。

研究發展
~動物倫理研究> 牠/們的故事:動物倫理研究的回望與想望
作者:文・圖/黃宗慧

真正轉向動物研究大約是2006年,那時動物研究還不像近年一般,因為後人類、新物質主義等論述的崛起而連帶受到注意。

吳明賢專欄
足夠好先生:走得快不如走得遠
作者:吳明賢

臺灣的教育常強調贏在起跑點,求快求速成,但是事實上有不少的成功人士並非如此。

研究發展
臺灣文學與文化~《後殖民與日治記憶:二十一世紀台灣小說》和我的研究歷程
作者:劉亮雅

本文介紹我的新書《後殖民與日治記憶:二十一世紀台灣小說》(2020)並簡述我的研究歷程。

研究發展
常見環境有害物質暴露對臺灣孩童健康的影響
作者:林靖愉

校園短波特稿
臺大檔案館新一頁
作者:張秀蓉

管理新知
匠人精神的極致演繹中:臺隆模式
作者:黃教漳

公司治理尚待加強、純粹分享小小經歷~

校園新鮮師
要(藥)學人生──我的藥理學習之旅
作者:魏子堂

由於我從小就對生物和化學非常感興趣,所以高中時選擇就讀三類組,藥學系也是我的第一志願。

研究發展
臺灣原住民音樂> 黑澤隆朝與我
作者:王櫻芬

1943年1月26日,由桝源次郎、黑澤隆朝、山形高靖三人組成的「臺灣民族音樂調查團」,帶著好幾大箱的錄音器材,從門司港搭船抵達基隆港,在臺灣總督府外事部的委託之下,展開為期三個月的臺灣民族音樂調查。

我們想要的未來
從鋤頭到舌尖的永續城市、健康社區與可食地景
作者:演講・圖/張聖琳 文字整理/邱宣維

2050年將有七成以上的人口生命經驗都在都市化用地,這說明從1950到2050年這一世紀間,我們離鄉村愈來愈遠,這是在人類發展史上從未發生過的事情。

臺大學術資產
公共衛生學系> 公共衛生昔與今──臺灣公共衛生學會與亞洲首立公共衛生師
作者:楊佳樺 林先和 陳保中

1971年衛生署成立,陳拱北教授於隔年創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系。陳教授洞察到大眾公共衛生意識抬頭,需成立公衛專業組織與平台提供公衛人分享最新研究,提升學術水平,並整合專業人力,促進國內外交流合作,同年(1972)11月19日成立「中華民國公共衛生學會」,

研究發展
性別平等> 同婚合法化與性別平等
作者:陳昭如

許多支持同性婚姻的人們信奉「等者等之」,認為同志與異性戀沒什麼不同,只限男女結婚的婚姻制度是歧視的差別待遇,允許同性伴侶結婚才是平等,同婚合法化更可以讓臺灣成為「亞洲第一」,展現臺灣性別平等的進步。

研究發展
~生物資訊學>生物資訊的研究與應用
作者:陳倩瑜

生物資訊研究方法涵蓋演算法、統計、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以及近日很熱門的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

研究發展
~生態保育>從都市白鼻心的生態到國際生態保育趨勢
作者:曾惠芸

遊蕩犬隻對野生動物的影響不僅僅發生在白鼻心,大家所熟知的石虎、穿山甲、山羌等,都受到遊蕩犬的威脅,甚至可能造成特地地點的族群區域性滅絕。

研究發展
~社會福利比較研究> 比較「照顧的責任」──健康、長照與幼照
作者:葉明叡

衛生福利體系的比較研究有許多不同的路數,依著不同目的、不同政策主題、研究者的不同訓練背景,方法、範疇各異其趣。我自己的興趣是從健康體系開始的,更精確地說,是從臺灣的全民健康保險開始。

研究發展
~智慧機器人> 智慧機器人在微創手術的應用
作者:李宇修

醫療器材製造商開發細長、具有更多自由度的器械供醫生搭配內視鏡使用,促成微創手術(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MIS)的發展。

研究發展
~動物倫理研究> 徐州路校犬來福的故事──我的動物法學習歷程
作者:文・圖/林明鏘

牠長得頭大耳四方,是一隻極為聰明又反應靈敏的米克斯狼犬,盡忠職守,被學生稱為「驃騎大將軍」。

我的青春紀事1
臺大醫學院七年生涯
作者:郭耿南

1959年,我獲保送進入臺大醫科就讀。當時臺灣只有臺大跟高醫有設立醫科,另外一個是軍方的國防醫學院。能夠進入臺大醫科就讀,內心自然覺得有一股驕傲感。

研究發展
臺灣文學與文化~結語之後,共同在場:柯慶明教授的文學教育
作者:楊富閔(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楊雅惠專欄
華爾街的悲喜巨浪
作者:楊雅惠

在華爾街,每天吐納巨額錢潮,扛載著滿山滿谷的財富夢想,也冷血吞噬著摔落谷底的失敗者。華爾街的波波資本巨浪,在此編寫不同的劇本,有人在浪頭上喜悅歡欣地捧著金銀財寶,更有不少人黯然神傷地消溺浪底。多少情仇巨浪,一波一波地劃過。

李弘祺專欄
我的新書《想像「聲辯才博」》自序
作者:李弘祺

這本書是我過去十多年間發表在《臺大校友雙月刊》的雜文。我原來希望把它定名為《杜鵑花城的教育》,但是仔細想想,畢竟我這些文章所反映的「教育」就好像我常常說的,實在是非常「個人」的,不應該把它們完全推給臺灣大學。所以最後只能用我個人的名義來出版。

臺大學術資產
生醫電資:跨域研究的突破創新,是改變世界的力量
作者:朱于君 林雪玉 林韻雯 林致廷

國立臺灣大學生醫電子與資訊學研究所(簡稱生醫電資所)於2006年8月1日正式成立,是電機資訊學院旗下第一個跨領域學術單位。

校園新鮮師
與志同道合的學生們一起完成有意義的事
作者:鍾嘉綾

我是B81的學生,1992年考進臺大植物病蟲害學系植物病理組,當時是個在填鴨式教育下成長、懵懂的高中生,只知自己蠻喜歡生物的。

研究發展
臺灣原住民音樂> 聲音學的民族誌研究:阿美族跑船歌
作者:施永德

聲音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扮演甚麼角色?我們如何透過聲音認識生態、歷史、和自身位置?這些問題都屬於聲音學的研究領域。當我們問「這是甚麼聲音?」或是「是誰的聲音?」時,其實我們是在問:「我們是誰?」

研究發展
永續城鄉~保存臺灣社會-生態的生產地景和海景
作者:文・圖/彭立沛

桌上那些看似簡單的食物選擇,其實都決定了農村的樣貌與未來。

研究發展
環境奈米科技> 從分子尺度到工程應用:以循環科技為例
作者:潘述元

我國並沒有與生俱來之先天優勢(例如豐富煤炭或礦石資源),各種能資源皆高度依賴進口,唯一能加以利用資源為農業相關之生物資源(包含農、林、漁及畜牧)。因此,面對各種綠色與環境生態之要求,如何能將既有之廢棄物再轉換,提取能資源;同時,強化各種生物資源之再利用(包含農業剩餘資源),應是邁向永續淨零轉型之重要技術路徑。

研究發展
神經退化性疾病> 巴金森氏症的挑戰
作者:林靜嫻

神經退化性疾病將是現階段與未來老年化社會最重要的課題之一。 巴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為最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之一,占60 歲以上人口1-2%,發生率隨年齡增加而遽增,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統計資料,2019年全球約有850餘萬人患有巴金森氏病,其盛行率為每1萬人中,約有10人罹患巴金森氏病。

特稿
校園民主與學術自由
作者:陳維昭

我可以說是在校園民主轉型很重要的階段,經由民主選舉產生的校長,那期間許多校園民主活動,我幾乎都躬逢其盛,因此今天主要從個人的經驗和大家分享"校園民主與學術自由"。

校園新鮮師
教室──衝突的所在
作者:葉明叡

我發現只要老師引導得夠好,光是靠師生之間,以及更重要的,同學們之間的討論激盪,這種教學模式就能夠使學生獲得最多的啟發。

我們想要的未來
大學憑什麼享有學術自由
作者:吳誠文

「學生念博士班的動機如果與教授收博士生的動機有落差,有能力彌補落差的是教授而不是學生。」

研究發展
~智慧機器人> 淺談機器人於復健與輔助領域的研究與應用
作者:張秉純

機器人的型態隨著應用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目前常見的類型主要為工業機械手臂與自主移動機器人,如掃地與送餐機器人。

臺大學術資產
~植物科學> 回顧植物系植物生理學研究
作者:文・圖/陳榮銳

時值臺大迎向創校百年,在此回顧臺大植物系植物生理組的典範與特色。

我的青春紀事2
以自由校風形塑國家的未來
作者:楊弘仁

我1986年師大附中畢業,應屆考上中山醫學院,重考上臺大醫學系。

校慶特稿
臺大人應有「改變宇宙、捨我其誰」之心志
作者:盧超群

恭喜母校生日興隆大家快樂!謝謝李嗣涔校長的邀請,使我深感榮幸能在此盛會中分享幾點淺見。

李弘祺專欄
漫談博士
作者:李弘祺

現代人聽到「博士」這兩個字,心中想到的大概就是doctor,或者甚至於是Ph.D., 是要在大學教書的敲門磚。這是近幾十年來高等教育的一個特色;大凡大學教授差不多都有博士的學位。但是「博士」這個名稱其實是發源於中國的戰國晚期。

李弘祺專欄
漫談博士
作者: 弘祺

現代人聽到「博士」這兩個字,心中想到的大概就是doctor,或者甚至於是Ph.D., 是要在大學教書的敲門磚。這是近幾十年來高等教育的一個特色;大凡大學教授差不多都有博士的學位。但是「博士」這個名稱其實是發源於中國的戰國晚期。

研究發展
亞洲民主研究> 社會分配不均與民主危機:亞洲國家的觀察與省思
作者:張佑宗

多年來我參與朱雲漢教授主持的「亞洲民主動態調查」(Asian Barometer Survey)計畫,自2001年開始至今已歷時21年,完成了五波(目前正進行第六波調查),亞洲 14 個國家的調查研究, 包括臺灣、香港、中國大陸、日本、南韓、蒙古、菲律賓、泰國、新加坡、印尼、 越南、馬來西亞、緬甸、柬埔寨,亦累積了豐富的調查資料,由東亞中心定期公開釋出,供全世界學者專家申請使用(http://www.asianbarometer.org/data/data-release)。

研究發展
穿梭於司法程序的心理學者
作者:趙儀珊

人們總說,司法的目的即追求真相。然而,真相要如何追求?

校園新鮮師
與世界一起成長的教學
作者:鄭芳婷

我那幾天常常過去,站在樹下,像是依著家人,想著十幾年前的我在此上課時的情景,那時沒有想過樹會離去,更沒有想過我將在這裡,成為站在講台上的人。

我的青春紀事
"如果"成就了我的人生
作者:口述/謝南強 採訪整理/林秀美

我的人生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So many ”if” in my life. 看似缺乏奮鬥目標,不盡符合社會的價值觀,卻也因此不設限,能把握機會,走出和當時代同儕不一樣的人生。

研究發展
永續城鄉~建築、綠化與綠能:近年研究議題與心得分享
作者:文・圖/邱啟新

當建築遇上環境、生態、自然的概念時,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綠建築標章、國際氣候協定的減碳標準,專家透過高科技、自然科學之模擬與實驗數據所苦口婆心建議的發展目標與技術準則,

我們想要的未來
永續金融與責任投資
作者:講者・圖/程淑芬 文字整理/葉乃爾

國泰金控,從八年前即引入並建立責任投資的機制,並積極參與國內外各項永續金融及永續產業的指標評定、國際組織、合作論壇,希望作為國內產業與金融業界在永續之路上的表率。

我們想要的未來
樂觀並積極地迎向「不可能的任務」──臺灣迎向淨零碳排與轉型的奮鬥之路
作者:講者・圖/周桂田 文字整理/葉乃爾

溫室氣體排放到2050年必須趨近於零,已是全球的共同目標;當全世界正積極地朝向淨零碳排、碳中和的方向邁進的同時,臺灣的步伐卻又是邁向何方?

典型在夙昔
追思戴東原院長
作者:侯勝茂

國立臺灣大學名譽教授戴東原醫師,於112年5月16日上午8時安詳地睡夢中仙逝,享壽84歲

校園新鮮師
我的教學日常
作者:張譯文

「你會怎麼教你的學生?」 這是2020年9月號《臺大校友雙月刊》裡,法律系楊岳平老師在「校園新鮮師」專欄其中的一個標題。這是他在美國哈佛大學攻讀博士的時候,曾經被問過的一個問題。

張慶瑞專欄
存在與不存在,薛丁格的雄獅
作者:張慶瑞

薛丁格貓(Schrödinger's cat)是薛丁格於1935年提出的實驗,探索疊加概念和量子世界中的不確定性。在思想實驗裏,假想的貓和一種放射性物質裝在封閉盒子裡,放射物質有一定機率釋放出致命毒藥。在打開並盒子之前,根據量子原理,貓會處於生存與死亡的疊加態,也就是 both to be and not to be。

研究發展
~智慧機器人> 具自主導航之智慧仿生機器狗設計與實現
作者:朱建樺(研究生)、郭育丞(博士後研究員)、郭重顯

「仿生技術」主要透過觀察生物之特徵(結構設計、運動姿態等),使機器人能夠展現類似於生物之特殊功能;而仿生機器狗即為其中具代表性且已商品化之研究主題,只是國內相關研究仍在起步中。

椰林風情
臺大校史館傅斯年塑像作者之謎解密──陳夏雨先生作品在臺大
作者:文・圖/吳鑫餘、楊易修(校史館營運組)

一踏入校史館,就能看到臺灣大學第四任校長傅斯年先生的塑像,塑像何時誕生以及作者資訊一直來都是個謎團…

我的青春紀事3
期許自己影響全亞洲
作者:蔡淯鈴

我是B87校友,在1998年,進入國立臺灣大學工商管理學系企業管理組就讀。

迎向臺大百年專題
傳承百年的臺大土壤調查學術脈絡
作者:許正一、陳尊賢

土壤做為地球上不可獲缺的重要自然資源,是生命的起源,農業的基石,更是生態系統中重要的一環。

花亦芬專欄
冬天的顏色──寫給父親的詩
作者:花亦芬

冬天,它自己會來。

花亦芬專欄
冬天的顏色──寫給父親的詩
作者:花亦芬

冬天,它自己會來。

研究發展
亞洲民主研究> 東南亞民主倒退原因評析
作者:黃凱苹

東南亞國家自二戰紛紛獨立建國以來,多數只維持短暫的民主體制即落入不同型態的威權統治,如個人獨裁的菲律賓馬可仕政權、軍事統治的印尼泰國與緬甸、威權政黨體制的馬來西亞與新加坡,以及共產政權的越南與寮國。

楊雅惠專欄
戰火下的音樂與文學奔流
作者:楊雅惠

人類歷史上的種種苦難與磨練,戰爭可列為罪魁禍首。

校園新鮮師
菜鳥教師的教/學日記──相信每個經歷都有意義
作者:李柏翰

自2020年進臺大教書迄今還算是個菜鳥,而我的學思背景其實跟臺大或公共衛生都不太有關,當初能到全球衛生學程(GHP)及健管所教書,簡直是一趟奇幻旅程的起點。

我的青春紀事
吾道不孤必有鄰──從楓城到東基
作者:陳玉祥

民國62年,我考上臺大醫學系。歷經聯考的洗禮,我就像脫了韁的野馬,興奮的踏入杜鵑花城,心裏想著終於可以好好玩一玩了。

臺大學術資產
面向 世界與地球的「外」文研究
作者:編寫/李紀舍

身為外文研究者,工作內容就是打破巴別塔中各自同語同調的迴響室效應(echo chamber effect),發揮小說家在故事裡描繪的「外異效應」──接收「外」語,向外開放;透過推敲外語,開放地感受與感知世界乃至地球。

迎向臺大百年專題
樹苗長成大樹之路
作者:文/高坂知武 翻譯/吳智琪

在我認知中的臺北帝大是60年前文政、理農兩學部制誕生下的迷你帝大。在這所迷你大學成長的途中直到它變身為國立臺灣大學,我在同一個校園前前後後共生活了50年,

迎向臺大百年專題
臺大上任當時的回憶
作者:文/加藤浩 翻譯/吳智琪

迎向臺大百年專題
臺大上任當時的回憶
作者:文/加藤浩 翻譯/吳智琪

搭乘從基隆出發前往台北的火車,窗外的風景果然與日本大不相同,不知為何我只覺得非常寂寞。或許是這樣的陰影所致,我擔心泰雅族人在台北徘徊走動,若不小心謹慎些,恐怕項上人頭不保。但是,當我抵達台北後發現,這裡是個漂亮的城市,多數為日本人且與日本當地的城市相差不遠,完全看不見長得像生番一般的人,隨即鬆了一口氣

張慶瑞專欄
量子金融科技已經來臨?
作者:張慶瑞

以往金融界利用算盤來處理數據,自1980年代超級電腦出現後,轉變成計量金融學,今天量子電腦的興起後,又出現了量子金融學。

校園新鮮師
大學教育是讓學生有追求真理的自由
作者:陳瑀屏

在美國求學讓我體悟到大學教育最重要的是「真理」和「自由」:學生可以自由自在的追求他們心中的真理,不是為了成績而學習,而能夠獨立思考、自主決定自己想要探索的知識,同時也能夠用科學的方法和精神,了解管理和行銷相關的知識。

我的青春紀事
我的臺大歲月
作者:葉匡時

我是在民國63年考進臺大地質系,在大一的首次野外實習時,王超翔教授指著大屯山對我們說:「這座山在不久前,大約是一百萬年前,火山爆發而形成的。」

臺大學術資產
~財務金融學系> 財務金融──立足臺灣、放眼世界、邁向卓越
作者:文/王衍智 蔡晴芝 圖/臺大財務金融學系與照片本人提供

臺灣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前身為1948年設立於臺灣大學法學院的商學系,在商學系先成立會計銀行組,爾後獨立為銀行組,於1985年升格為財務金融學系。

張慶瑞專欄
由歧路亡羊到量子指數搜尋
作者:文・圖/張慶瑞

「道」字中間在甲骨文時是人,後來演化成為首,或許表示必須要用頭腦思考才能在眾多岔路中找出正道。

我的青春紀事4
我的臺大晃蕩歲月 我的創業成長養分
作者:何佳霖

踏入商業領域對於高中以前的自己,是完全意料以外的選擇。

我的青春紀事4
我的臺大晃蕩歲月 我的創業成長養分
作者:何佳霖

踏入商業領域對於高中以前的自己,是完全意料以外的選擇。

臺大學術資產
魚類耳石研究> 耳石是魚類的時計器和環境紀錄器──兼記我的學思歷程
作者:曾萬年

魚類內耳有三對耳石(otolith, ear stone),是魚類的聽覺和運動平衡器官,也是魚類的時計器和環境紀錄器。

迎向臺大百年專題
張文亮專欄> 「青田六七」的屋主──臺灣拓殖荒地的功臣足立仁
作者:張文亮

足立仁(1897-1978)生於北海道的札幌,他的父親足立元太郎是札幌農校第二期的學生。初期札幌農校的畢業生大都是基督徒,他的父親學農藝。畢業後前往北海道墾荒,尤其是在寒帶泥炭土種植耐寒燕麥與牧草。以鼓勵自耕農前往,成為北海道廳的殖民事業。

迎向臺大百年專題
張文亮專欄> 「青田六七」的屋主──臺灣拓殖荒地的功臣足立仁
作者:張文亮

研究發展
亞洲民主研究> 亞洲民主化:中國威權體制的韌性以及治理模式的可能缺陷
作者:周嘉辰

為什麼有些威權體制遲遲沒有民主化?在經歷了將近半世紀的市場經濟發展之後,為什麼中國的威權體制似乎仍然相當鞏固?在許多社會科學研究裡,經濟成長與民主轉型經常高度相關,這是因為經濟成長可能帶來中產階級的興起。

李弘祺專欄
也是尋索歸隱的心世界
作者:李弘祺

我並不懂詩,更不會寫詩。基本上是一個重視理性遠遠勝過感性(子尹兄的自序說他這本書是「一份感性的呼喚」)的人。

校園新鮮師
疫情給我的教學挑戰和省思
作者:郭乃菱

我體認到這場已經超過兩年半的COVID-19疫情,對我們生活帶來的改變,尤其是對於職場老媽的工作帶來巨大的影響。

我的青春紀事
憶臺大時光
作者:薛亞聖

自臺大畢業四十多年,忽然接到公共衛生學院的一紙邀約,要我為《臺大校友雙月刊》寫一篇在臺大時的生活紀事與校友們分享,使我不預期的重溫了當年舊夢。

迎向臺大百年專題
從創校到接收
作者:文/大島康義 翻譯/吳智琪

昭和3(1928)年7月10日頒發命令,我被任命為臺北帝國大學助教,在山本亮教授的指導下工作。就任途中,先在東京的物理化學研究所學習分析微量元素,8月下旬前往臺灣。

職家沙龍
臺大人的故事> 丈夫、爸爸、專業經理人:一個男人追求工作家庭兼顧的故事
作者:口述・圖/Vincent 文/蔡淯鈴

資深校友Vincent年少有大志,聰明加上自律,建中、臺大、留美企管碩士,一流外商,人生勢如破竹,工作、婚姻一切照他在國中時立下的計畫前進。

職家沙龍
臺大人的故事> 擁有一輩子的親子關係,是我人生最大的財富
作者:口述・圖/Nimma 文/蔡淯鈴

今年五十出頭的Nimma(公衛系),在研究所期間,跟交往五年的學長結婚。婚後育有二子,皆已成人,在電腦資訊領域就職;一家四口唸同一所大學,都是校友。

心理學與我
社會情緒教育~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良方
作者:楊俐容

人類發展科技是為了創造更美好的生活、更幸福的人生,然而就在科技突飛猛進的20世紀下半葉,來自兒童青少年情緒行為問題、心理健康發展的種種研究調查數據,卻讓我們對上述前提心生懷疑。

校園新鮮師
外來種土博士的四十六自述
作者:安井伸介

回首過去,我深感我能有今日的成就,跟臺大與政治系提供給我的教育環境密不可分。

我的青春紀事
我在外文系求學的回憶
作者:陳俊啟

我是民國66年由政大西語系降轉進入臺大外文系二年級就讀,所以我的年紀比大部分同學稍長,沒有過杜鵑花城新鮮人的大一生涯

吳誠文專欄
運動文化的社會意義與經濟價值
作者:吳誠文

1971年8月29日巨人少棒隊在美國威廉波特世界少棒賽擊敗美北隊贏得冠軍,我們回國前於8月31日前往華盛頓特區參觀了白宮、國會大廈、林肯紀念堂、雙橡園等。我2019年再度拜訪華府,很溫暖地發現歷經48年風霜,國會大廈跟雙橡園猶如駐留在腦海裡的印象,歷久彌新。

吳誠文專欄
加爾各答計程車司機定律
作者:文・圖/吳誠文

加爾各答計程車司機定律:每一個司機都專心注意前方車輛就不會有車禍。

我的青春紀事5
第一品牌:我以臺大為榮
作者:黃教漳

大學是在日本上智大學就讀,為何選擇日本?那個年代出國留學,美國第一,日本第二。

我的青春紀事5
第一品牌:我以臺大為榮
作者:黃教漳

大學是在日本上智大學就讀,為何選擇日本?那個年代出國留學,美國第一,日本第二。

李弘祺專欄
傳統中國的叛亂思想
作者:李弘祺

從宋代以後,所謂的「農民起義」開始產生了所謂的意識形態。

校友情與事
記1/26國際小兒骨科大師──郭耿南教授回憶錄新書分享會
作者:林秀美

職家沙龍
職場與家庭的領導與管理
作者:廖苑如

我大學畢業之後,就馬上面臨長達三年的震撼教育。

花亦芬專欄
與胡乃元老師談古典音樂
作者:花亦芬

6 月9日,很興奮有美好的機緣可以與胡乃老師進行兩集錄音對談。

研究發展
智慧醫療全民共享首例:臺灣大學暨臺大醫院Taiwan CVAI團隊與健保影像資料庫合作經驗
作者:王宗道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最新統計顯示,2019全球近一千八百萬人死於心血管疾病(平均不到兩秒就有一人),占全球總死亡人數近三分之一,其中85%死於突發心肌梗塞或中風。

我的青春紀事
若能再填一次志願,臺大政治系仍是我無悔的選擇
作者:吳春福

我是吳春福,民國67年通過聯考,走入有第一學府之稱的國立臺灣大學。

李弘祺專欄
湯恩比的《歴史研究》與其當代意義
作者:文・圖/李弘祺

五十年前,如果有人提起湯恩比(Arnold J Toynbee,1889-1975)的名字,大家都會肅然起敬,希望從他哪裏聽到關於人類文明歷史發展的過程,垂聽這位世界上數一數二的智者的話語。

李弘祺專欄
韋伯和近代中國社會思想──政治與學術之間的一個例子
作者:李弘祺

如果學統的方向和政府的政策有衝突的時候,問題該如何解決?我是這樣想的:在歷史上,不止中國常常有政府透過科舉來影響知識(特別是經學)的事跡,在西方,教會影響教育的記載也歷歷在目。

校友情與事
畢業30週年音樂會:琴韻悠揚在楓城
作者:李勃興

我們這一班(醫學系1992年畢業)是個歡樂的班,也是重情誼的班。

楊雅惠專欄
通膨中的冷暖
作者:楊雅惠

由於物價膨脹常因通貨數量過多,以過多貨幣追逐有限物資而造成物價持續上漲,故一般常以通膨一詞稱之。

校園新鮮師
三人行必有我師
作者:王雅筠

看著台下學生侃侃而談時,突然發現當老師是一種「特權(privilege)」,一般人很少有機會可以讓幾十位安靜地聽你講話,因此我很珍惜這樣的機會

我的青春紀事
我看法律專業在大學校園所扮演的角色——曾宛如副校長專訪
作者:訪談/楊岳平(法律學系副教授) 紀錄/朱家伶(法律學研究所研究生)

「現在法學院的弄春池已經不比當年的弄春池了,以前弄春池雖然小,但卻是法學院的精神象徵。」

張慶瑞專欄
技術性失業,量子盧德份子的悲歌?
作者:張慶瑞

牛頓力學出現後約一百年,工業革命的機械力取代人力,動力工廠興起,傳統紡織工人被資本家用廉價的童工看管下的機器取代。

楊雅惠專欄
貧富差距探究
作者:文・圖/楊雅惠

貧富之水準,通常指兩種概念,一為財富,另一為所得,

花亦芬專欄
用藝術的語言說藝術的事:公視影集《斯卡羅》觀後筆記
作者:花亦芬

由陳耀昌教授的文學大作《傀儡花》改編而成的公視影集《斯卡羅》是今年暑假最受社會矚目的藝文盛事之一。第

出版中心好書介紹
《心之無對性》慧解孔、孟相關經典文本,層層轉進辨析
作者:

「心之無對性」的視角淵源於唐君毅,啟發於譚家哲,

出版中心好書介紹
《語言學》探索臺灣語言結構的規則性與特色,以及語言作為思想與文化載體的作用
作者:

語言學是一門不斷發展、創新與突破,又高度跨領域的知識體系。

迎向臺大百年專題
張文亮專欄> 臺灣畜牧最重要的改革家──山根甚信
作者:張文亮

山根甚信(1889-1972)生於日本的「鳥取」縣,他的父親是在地法庭的法官。鳥取位於日本的高山,農民可耕地面積很少,冬季很長,是「豪雪之區」。居民大都以山上種果樹與畜養乳牛,維持生計。

出版中心好書介紹
《勞動待遇與代價──從性別觀點分析台灣醫護工作》自序
作者:張晉芬

個人過去發表的著作大多屬於量化研究,其中有較高比例是處理性別議題或是分析性別差異與不平等,但始終缺乏對於女性勞動市場處境的整體反思與較完整的操作化。

迎向臺大百年專題
在臺大的回憶
作者:文/河田末吉 翻譯/吳智琪

昭和11(1936)年9月,我被任命為台北帝大的教授,任職於理農學部(理農學部於昭和18年4月拆分為理學部及農學部,我變成在理學部工作。)物理學講座教授,我與母親、姊姊與妻子於10月13日前往臺灣。

我的青春紀事
彩繪自己的人生──從外文系到心理諮商
作者:黃芯芯

當初聯考時選臺大外文系,是因為父親要求選校不選系:目標是臺大,念什麼系都沒關係。這樣的選擇,好像是許多人的選擇:我們的文化,重視的是地位、名聲,而不一定是興趣。

校友情與事
我的非典型從醫過程與斜槓:簡介成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
作者:文・圖/黃隆正

「當初為什麼想成為醫生呢?」 我想,行醫這條路我應該和大多數人不一樣;既是非典型,也比較迂迴。

花亦芬專欄
Vienna 1900系列(1): 不是「世紀末」,而是19世紀如何走向20世紀?
作者:花亦芬

為了讓這個世界帝國大夢的狂想聽起來像是真能帶來萬世福祉,一些刻意炒作起來的政治口號──如「世界政策」(Weltpolitik)與「世界霸權」(Weltherrschaft)──被喊得震天價響。

花亦芬專欄
Vienna 1900系列(2)> 皇后與詩人・Sisi與海涅
作者:文・圖/花亦芬

Sisi是奧匈帝國最後一任皇后,Sisi是她的名字「伊莉莎白」(Elisabeth)的簡稱,也是她的小名。她出身自南德慕尼黑(Munich),從小在父親自由奔放的教育方式下成長,喜歡海涅(Heinrich Heine, 1797-1856)的詩與騎馬。

李弘祺專欄
錢穆,素書,與終極的知識
作者:李弘祺

錢先生在外雙溪寓所的名字,就是現在還用的「素書樓」。鄧先生書中說不知道「素書」是什麽意思。我在寫書評的時候,就當面問錢先生這一個不大也不小的問題。

校園新鮮師
我的跨域探索之旅:與心理學、神經科學及計算科學的美好邂逅
作者:陳品豪

Dr. Chang所傳授給我的這種「做中學」的教學及研究理念,深深的影響我回到臺灣後在我實驗室CHEN Lab中所進行的研究教學模式。

我的青春紀事
只是追尋外表與內在的相一致──我的青春紀事
作者:張素真

不像許多出身台北大安區的臺大菁英,自己的家庭經濟情況並不好,無力提供太多的社會文化資本,許多台北人的平常事務對我都是陌生的,像是另一個世界。我懵懵懂懂地進入一個不是很瞭解的系所──畜牧系。

李弘祺專欄
洛克與中國II
作者:李弘祺

在這篇文章,我集中討論他的著作:《人類悟性論》(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

迎向臺大百年專題
愉快的臺大地質學教室日常
作者:文/細野實(昭和18年地質科) 譯/吳智琪

我是自理農學部分家、獨立為理學部後,地質學科的第一屆入學生。

出版中心好書介紹
《熟番與奸民》以平埔族岸裡社群為主要案例,探討清代臺灣的治理部署與抗爭政治
作者:

本書以平埔族岸裡社群作為主要案例,探討清代臺灣的治理部署與抗爭政治。

出版中心好書介紹
《熟番與奸民》以平埔族岸裡社群為主要案例,探討清代臺灣的治理部署與抗爭政治
作者:

本書以平埔族岸裡社群作為主要案例,探討清代臺灣的治理部署與抗爭政治。

保健天地
音樂與醫療
作者:江漢聲

人類很早就使用樂器,幾乎在考古的文化中都可以看到不同的樂器。古早的人類用樂器做什麼呢?

保健天地
Senhance高智感手術系統介紹
作者:張孟霖

以微創手術的觀點來看,傳統腹腔鏡手術仍為微創手術的大宗。 這樣的現象其背後原因不難理解,高額的手術費用、有次數限制的器械、與傳統腹腔鏡手術有差異或無法相容的手術器械及周邊配備,都是造成機器手臂手術數量無法顯著增長的原因。而這個局面在2016年被打破了。由Asensus Surgical, Inc公司所開發的新穎高智感手術系統──Senhance,試圖挑戰並改變此一現況。

保健天地
心導管介入治療的最新進展
作者:林重佑

心導管介入治療是指經皮穿過血管,將柔性導管引導至心臟以診斷或治療心臟疾病的過程。從1929年的Werner Forssmann開始執行第一例人體心導管迄今,心導管介入治療有著快速的進步。除了傳統的冠狀動脈心血管攝影引導,新科技如超音波、光學科技及電磁場合併X光的使用,帶來更有效且更安全的治療結果。

特稿
出版中心特稿>臺大出版中心參與 2022 年台北國際書展順利落幕,成功樹立優質學術出版形象
作者:

臺大出版中心自1996年創建迄今,秉持「出版帶動學術」的精神,匯集各領域學者優秀的研究成果,致力體現一流大學出版社(University Press)的學術核心價值。

李弘祺專欄
什麽是文藝復興?
作者:李弘祺

一般來說,文藝復興是指14世紀初到16世紀末的三百年間的文化發展史,但是它被認為是一個歷史階段卻是到了18世紀才開始。

我的青春紀事
回憶臺大心理系
作者:許乃文

我畢業於心理系,因當時SARS肆虐,所以畢業典禮被迫取消。畢業將近20年了,在新冠疫情進入尾聲的此時,竟有幸受校刊邀請來回顧臺大心理系的時光,跟著大學死黨們一起回想我們的成長點滴,讓我感受到雖然所有的故事都有結局,但每個結局又會在不經意的轉角,變成新的開始。

出版中心好書介紹
《遺傳流行病學原理》內容清楚流暢,是一本學習用的絕佳參考書
作者:

這是一本學習遺傳流行病學很好的教學與自學用書

法律與生活
美國野生動物保育機關與環評簡介
作者:李宛容

美國每一個州都有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絕大部分的城市開車一小時之內都到得了至少一個保護區。這些保護區除了提供野生動物庇護,也是一般民眾從事野生動物相關休閒娛樂的去處。

出版中心好書介紹
《轉化、交織與再創造》探討臺灣南島民族和外在社會互動之動態過程
作者:

花亦芬專欄
~Vienna 1900 (3)>維也納「工藝藝術學校」: 機器文明壓境下,尋找藝術人文的生路
作者:花亦芬

1899年,維也納「工藝藝術學校」("Kunstgewerbeschule”,現更名為「維也納應用藝術大學」”Universität für Angewandte Kunst Wien”)任命了一位積極投身前衛藝術運動的藝術家米爾巴赫(Felician Myrbach, 1853-1940)擔任校長,要為維也納打造邁向新世紀前衛藝術最重要的人才培育搖籃。

校園新鮮師
與生命同步成長的教學生涯
作者:黃奕珍

學生真切的生命領悟,也反向霑溉了我,所以,「教」與「學」其實是融為一體、密不可分的。

我的青春紀事
臺大大學生活──築夢的起點
作者:陳佑誠

農學院的農業化學系是所有怕見血的三類組考生最好的選擇之一,如果未來想走生技業,這還是首選。入學後的隔年,農化系就設定了化學高標。真是萬幸,因為我就是那個有史以來化學沒有過低標的學生。

管理新知
強制揭露政策之經濟影響
作者:張晏誠

股票上市公司的資訊揭露在資本市場效率性、穩定性及公平性中皆扮演重要的角色。

法律與生活
翻轉醫療爭議──從三輸到三贏的新契機 醫療事故預防及爭議處理法簡介
作者:文・圖/黃鈺媖

李弘祺專欄
狄更斯的中文及臺語聖誕頌歌
作者:李弘祺

如果由我來寫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的小說,那麼恐怕有一半臺大的校友可以寫得比我更好。

李弘祺專欄
狄更斯的中文及臺語聖誕頌歌
作者:李弘祺

故事的本事簡單說就是有一個非常吝嗇的財主,名叫司孤寂(Scrooge)醒悟聖誕節日意義的故事。

校園短波
◆未來大學「校友學習帳戶」啟動
作者:

出版中心好書介紹
《契約與歷史》透過研究清代臺灣墾荒制度,理解國家治理與地方社會的互動發展
作者:

《契約與歷史──清代臺灣的墾荒與民番地權》的主題是清代臺灣的墾荒與地權。

法律與生活
日常生活中的個人資料保護與利用之合法性界線
作者:白梅芳

著科技進步,個人資料(個資)更容易在未經本人同意的情況下透過網路快速流竄,凸顯個資保護的迫切性;另一方面,資料利用者往往可能觸法而不自知。

施景中專欄
始得西山宴遊記──記舊男七宿舍與蟾蜍山的生活
作者:施景中

我心中也有一小小祕境聖山,埋藏在心中30多年,美好的景象縈迴於心揮之不去。但最近想要再去尋訪,已了不可得,於是把它寫出來,當做人生的一個紀念。

校友情與事
一條看不見的線
作者:王意晴(柯設偕文化推廣執行長)

150年前,一條看不見的線牽引著加拿大傳教士馬偕帶著上帝的愛遠渡重洋來到美麗的福爾摩沙傳福音,1872年3月9日馬偕在北臺灣淡水上陸後,以淡水為宣教、醫療、教育基地,為臺灣奠立現代化的里程碑。

保健天地
缺血性中風機械取栓
作者:文・圖/廖漢文

當發生中風時會有什麼情況?按照一般藥物治療恢復良好只有20幾人,其他為輕微、嚴重殘障,甚至死亡,故一般常規藥物治療結果並不理想。

出版中心好書介紹
《動力學》透過電影題材融入專業工程技術知識,引導讀者成為動力學專家
作者:

校友會訊
1985級臺大校友相知相惜讀書會邀請陳文章校長於3/26分享
作者:

出版中心好書介紹
《神的隱匿與人的理性》博古通今,論證「上帝隱匿問題」,亦對神人關係作出深刻分析
作者:

如果上帝存在,為甚麼祂不顯現自身,向世人宣示自己的存在?抑或,根本就沒有上帝?

張慶瑞專欄
量子普羅米修斯或量子燧人氏?
作者:張慶瑞

二次量子科技主要在應用硬體上分三大面向:量子電腦、量子通信與量子感應器。

我的青春紀事
我在臺大的青春舞曲
作者:蔡佳宏

1989年我考上臺大植物系,第一次踏入校門旁一號館的階梯教室,心理及精神上的震懾是我進入臺大的第一印象。

我的青春紀事
我在臺大的青春舞曲
作者:蔡佳宏

1989年我考上臺大植物系,第一次踏入校門旁一號館的階梯教室,心理及精神上的震懾是我進入臺大的第一印象。

出版中心好書介紹
《強制移住》梳理高山原住民從「現地保留」到「下山種稻」的轉折過程
作者:

所謂移住,是改變居所、公平分配土地、中斷舊有勢力關係,而使其進入嶄新生活。

保健天地
如何面對家有過動兒
作者:文・圖/商志雍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ADHD)是一種兒童青少年常見的神經發展障礙症

我們想要的未來
深度再思臺灣未來 共造堅韌之島
作者:周桂田

全球鉅變的腳步正在加速前進,人類歷史的量變、質變交替更迭,即將衝撞進入再一個新的世代。此新世代將是1990年代以來,人類面臨全球氣候災難、貧富差距、工業化國家高齡化和不合時宜的褐色經濟(建立掠奪人和環境的剩餘價值的生產方式)等多重問題所造成的系統性風險,正在面對鉅變挑戰做出積極回應的關鍵世代。

校友會訊
◆校友總會3-4月《提升生活品質系列講座》
作者:

校友情與事
五十重聚募款,碩果纍纍
作者:翁定台

臺大杜鵑四連春,四載同窗至溫馨; 五十重聚期盼中,重聚募款碩果豐。

出版中心好書介紹
《學界藥品開發實用指南──SPARK方法論》開闢一條「扭轉學界思維、活用業界實務」的藥品研發之路
作者:臺大出版中心

Spark是全球最負盛名的學界生醫商業化計畫,SPARK計畫強調如何讓學研單位的發現與業界接軌,更鼓勵並有一連串的措施可以讓學研界的發現成為新創生技產業。

迎向臺大百年專題
從臺北帝大邁向國立臺灣大學
作者:文/野副鐵男 翻譯/吳智琪

因教授的獨斷獨行,我於6月2日啟程前往台北赴任。就這樣不知不覺在臺灣待了22年半。昭和13年(1938)真島教授來臺灣的時候,我聽聞當初加福教授與真島教授是這麼打算的,臺北帝大成立後先錄我用為副教授,等獲得學位後再升任教授。

保健天地
體顯性多囊性腎臟病
作者:文・圖/賴台軒

多囊性腎臟病(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又稱多囊腎、泡泡腎,顧名思義是指腎臟會出現很多囊泡(又稱水泡)的疾病。

校園短波特稿
出版中心國際書展報導>2023台北國際書展:臺大出版中心展現跨領域學術出版能量,勇奪金獎
作者:

2023年台北國際書展從1月31日至2月5日,在臺北世貿一館盛大舉行。臺大出版中心躬逢其盛,以「知識交會點」為主題獨立參展

編輯室報告
147期編輯室報告
作者:林秀美

在殖民地時期成立的第一所大學,經政權遞嬗,秉著學術自由,持續造就臺灣最優秀的人才,百年龍頭學府迄今屹立不搖。我們之所以驕傲,是因為臺大的師生校友各在其位,為國家社會的進步、為全人類福祉奉獻己力。在迎向百年的路上,陳文章校長提出「邁向下個臺大百年榮耀」,臺大要超越自己,成為真正引領世界的偉大學府。請看陳校長的分享,具體而微的校務發展策略。

校友會訊
迎接百年臺大校友總會世紀發展藍圖
作者:郭敏能

以「跑的速度」經營企業,是我30多年來的習慣,因為從事建築業,我要追得上社會脈動、時代趨勢

心理學與我
芯福里情緒教育課程的效果檢驗 ~兼談情緒教育課程到底是「雪中送炭」還是「錦上添花」?
作者:雷庚玲

本研究並沒有發現學童在運動勝任力、外型等自我知覺向度上呈現介入組與對照組的發展差異。這樣的發現,一方面顯示學童並非僅因參與了芯福里課程,就顯現月暈效果,覺得自己在各方面都有進步;另一方面也顯示了這套自我概念介入課程之效果的特定性。

我的青春紀事
臺大,求學之路上的啟蒙老師
作者:楊珞庭

剛進臺大的時候,其實找不到歸屬感,也不希望別人知道我讀臺大。

我的青春紀事
臺大,求學之路上的啟蒙老師
作者:楊珞庭

剛進臺大的時候,其實找不到歸屬感,也不希望別人知道我讀臺大。

迎向臺大百年專題
「迎向臺大百年學術傳承講座II:臺北帝大理農學部」活動會後報導
作者:文/林秀美 圖/彭玉婷

2023年臺大95周年校慶前後,校友雙月刊分別在10/27、11/3、11/10三個周五午後舉辦「迎向臺大百年學術傳承講座П:臺北帝大理農學部」活動。繼2020年文政學部主題之後,我們完成了第二本論文集。

出版中心好書介紹
《被遺忘的諾貝爾獎神經科學家──高基》以豐富文獻建構高基生平,呈現其人在科學領域的研究歷程
作者:

卡米洛.高基 (Camillo Golgi) 是活躍於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義大利科學家,他開發出一種細胞染色技術──黑反應,首次揭示了神經細胞的完整輪廓,

楊雅惠專欄
相隔七世紀
作者:楊雅惠

若干年後,數十年後,若干世紀後,人類歷史上將如何記載今天這一場新型冠狀肺炎Covid-19疫情?過往曾有若干疫情,尤其是14世紀襲捲歐洲的黑死病,相隔七世紀,年湮代遠,黑暗情境原只隔世遙想;

楊雅惠專欄
相隔七世紀
作者:楊雅惠

若干年後,數十年後,若干世紀後,人類歷史上將如何記載今天這一場新型冠狀肺炎Covid-19疫情?

保健天地
胃食道逆流
作者:陳美志

不論在西方國家或臺灣,胃食道逆流都是一個很常見的上腸胃道疾病,之前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臺灣的胃食道逆流盛行率可以達到25%。

保健天地
肝膽胰手術的傳統與創新
作者:楊博智

肝膽胰所在位置周圍佈滿重要的脈管和神經,一旦出現病變、腫瘤,常常侵犯到重要脈管,使得手術難度高,手術中容易遭遇大出血,術後常見併發症,甚至腫瘤無法切除。近年因醫學器械及影像學檢查的進步,在手術治療上有大幅進展,化不可能為可能。

法律與生活
法規遵循與洗錢防制意識在臺灣的前世今生
作者:羅少驊

美國2001年的愛國者法案,也正是911事件下的產物

楊雅惠專欄
世足風光國度的家園
作者:楊雅惠

吸住世人眼光的世足賽,得勝國度有新有舊,台前台後有喜有悲。2022年世界足球賽,從11月20日盛大開幕,32隊陸續抵達主辦國卡達,經過一番火拼,最後在冠亞軍賽決一雌雄後,風光閉幕。

保健天地
您應該知道的癌症篩檢:拯救生命的希望工程
作者:何憲欽 程劭儀

「癌症」長期高居國人十大死因首位,已是國人最具威脅、不容忽視的文明病。其實有許多種癌症是可以透過篩檢及早發現,有效降低死亡率。

李弘祺專欄
洛克與中國
作者:李弘祺

對於一般讀書人來說,洛克大概是以他的政治理論最為著名,簡單地說,他是所謂「自由主義」的鼻祖,對西歐及美國民主制度的發展有非常大的影響。

迎向臺大百年專題
台北時代
作者:文/大野一月 翻譯/吳智琪

校友情與事
2023年臺大傑出校友報導
作者:

校友情與事
臺大登山社60周年慶祝活動紀實
作者:文・圖/廖淑惠(68法律;山谷登山會秘書長)

臺大登山社成立於1963年,已走過一甲子歲月。

椰林風情
工學院的校園護樹故事
作者:陳文章

我認識臺大是從椰林大道和傅鐘開始,後來在臺大念書和教書的日子,進一步被楓香樹、苦楝樹、阿勃勒和流蘇等校園樹木所吸引,每天看到工學院大樓旁的楓香樹,它們牢牢的守護著工學院,帶給我堅實穩重的感覺,讓我愉快的展開一天的生活,也獲得面對繁雜行政事務及教學研究挑戰的能量。

椰林風情
工學院的校園護樹故事
作者:陳文章

我認識臺大是從椰林大道和傅鐘開始,後來在臺大念書和教書的日子,進一步被楓香樹、苦楝樹、阿勃勒和流蘇等校園樹木所吸引,每天看到工學院大樓旁的楓香樹,它們牢牢的守護著工學院,帶給我堅實穩重的感覺,讓我愉快的展開一天的生活,也獲得面對繁雜行政事務及教學研究挑戰的能量。

編輯室報告
編輯室報告
作者:林秀美

這是個疫情蔓延的年代。本校在5/21舉行今年度畢業典禮,線上與實體並行

編輯室報告
143期編輯室報告
作者:林秀美

9月,迎來大學新鮮人,也有校園新鮮師。校友雙月刊每年都有這麼一個同名專題。今年有6位老師分享他們的教與學

楊雅惠專欄
音樂經濟學
作者:楊雅惠

經濟學分析各種現象時,常使用供給與需求的觀念,用以說明某項產品或勞務在市場上達到均衡價格與數量的現象。

保健天地
讓時間停在最美的那一刻──談近年蔚為風潮的凍卵生殖科技
作者:凃怡安

近兩三年有越來越多藝人、網紅、YouTuber、民代等在媒體公開述說接受凍卵的經歷。同時全臺林立的生殖醫學中心、診所也結合不孕症專科醫師在網路媒體、報章雜誌大力倡導,女性在晚婚的潮流下,應該於三十幾歲時就考慮凍卵,以免錯過卵子的「最佳保鮮期」。

編輯室報告
148期編輯室報告
作者:林秀美

有別於過去3年限縮實體規模乃至完全線上方式,今年畢典恢復疫情前的舉辦方式。

出版中心好書介紹
《台流.華影》探討劇集中的性別展現,思考產製流通背後的地緣政治經濟變化
作者:

中國崛起後,以中國為中心的「華語市場」概念帶來「華流」;媒介平台化後,在國家品牌和多元文化主義下,「新台劇」成為台劇創造台流的新道路。

出版中心好書介紹
《尼科馬哥倫理學》與幸福觀對話,為社會傳統提供合理的哲學基礎
作者:

校友情與事
花緣 To say it with Roses
作者:文・圖/林彬

臺大園藝系造就筆者一條通往花花世界之路,也為玫瑰開拓出人居景觀的無限遠景。

保健天地
腸道菌相的奧秘
作者:張吉仰

當西元2000年人類基因定序解碼計畫完成時,全世界科學家以為從此將開啟基因科技的新時代,為疾病的診斷、治療與預防帶來革命性的躍升,然而接下來幾年間隨著各項基因學研究發現,單靠人體基因解碼仍遠遠不夠,疾病的本質遠比單一的基因變化複雜許多。

出版中心好書介紹
《西德尼.布瑞納──基因巨擘的科學人生》認識諾貝爾生醫先知與原汁原味的分子生物學
作者:

編輯室報告
146期編輯室報告
作者:林秀美

2023臺大迎來新校長,陳文章校長在交接典禮上期師生校友,齊心齊力,追求真理,培養人才,解決人類問題以及引領社會思潮,在臺大走向世界級學府的路上,展現這所臺灣第一學府的百年榮耀。

編輯室報告
9月號編輯室報告
作者:

楊雅惠專欄
從國考看臺大人公職傾向──考試院拜訪臺大有感
作者:楊雅惠

編輯室報告
編輯室報告
作者:

校友會訊
新北市臺大校友會第8屆第5次理監事聯席會議紀要
作者:文/呂村(法律系62;校友總會副秘書長) 圖/洪肇勳(森林系69年畢業,健瑞醫藥生技公司執行長)

9月26日(日)下午,新北市臺大校友會在臺大校友會館 4樓,舉行第8屆第5次理監事聯席會議,

保健天地
膝蓋疼痛保健運動
作者:陳譽仁

膝關節是身上最容易發生退化性變化的關節之一,除此之外,許多人都有膝蓋疼痛的經驗,前側膝蓋痛可以影響到超過4分之一人口,到底膝蓋痛的原因從哪裡來?以及如何預防發生和改善狀況,是值得討論的。

法律與生活
醫療廣告小心觸法!你應該要知道的醫療廣告規範
作者:翁乃方

什麼廣告屬於醫療廣告?刊播上存在哪些限制?誰可以刊播醫療廣告?

編輯室報告
祝台大生日快樂
作者:林秀美

不論重來一次仍鍾情當初或另擇所愛,對於能在臺大學習成長是每一個臺大人無悔的選擇。祝母校生日快樂!

保健天地
淋巴癌(Lymphoma)──即使癌細胞遍佈全身也有機會治癒
作者:姚明

編輯室報告
編輯室報告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