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第150期校友雙月刊

校長開講
《迎向臺大百年學術傳承講座П: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論文集》 校長序
作者:陳文章

2028年,臺灣大學即將迎來創校百年。對臺大、乃至對臺灣來說,是歷史性的一頁,具有多重意義。

研究發展
~社會福利比較研究> 臺灣、東亞與國際社會福利
作者:古允文

上課時,最常聽見老師們帶著憧憬與羨慕的語氣,述說著美國、英國…有哪些社會福利政策與制度,最後的結論常常是如果臺灣也有這些福利該有多好,貧瘠與荒蕪似是當時臺灣福利的狀況與基調。

研究發展
~社會福利比較研究> 比較「照顧的責任」──健康、長照與幼照
作者:葉明叡

衛生福利體系的比較研究有許多不同的路數,依著不同目的、不同政策主題、研究者的不同訓練背景,方法、範疇各異其趣。我自己的興趣是從健康體系開始的,更精確地說,是從臺灣的全民健康保險開始。

我們想要的未來
大學憑什麼享有學術自由
作者:吳誠文

「學生念博士班的動機如果與教授收博士生的動機有落差,有能力彌補落差的是教授而不是學生。」

張慶瑞專欄
存在與不存在,薛丁格的雄獅
作者:張慶瑞

薛丁格貓(Schrödinger's cat)是薛丁格於1935年提出的實驗,探索疊加概念和量子世界中的不確定性。在思想實驗裏,假想的貓和一種放射性物質裝在封閉盒子裡,放射物質有一定機率釋放出致命毒藥。在打開並盒子之前,根據量子原理,貓會處於生存與死亡的疊加態,也就是 both to be and not to be。

我的青春紀事
我的臺大歲月
作者:葉匡時

我是在民國63年考進臺大地質系,在大一的首次野外實習時,王超翔教授指著大屯山對我們說:「這座山在不久前,大約是一百萬年前,火山爆發而形成的。」

我的青春紀事
我在外文系求學的回憶
作者:陳俊啟

我是民國66年由政大西語系降轉進入臺大外文系二年級就讀,所以我的年紀比大部分同學稍長,沒有過杜鵑花城新鮮人的大一生涯

我的青春紀事
我看法律專業在大學校園所扮演的角色——曾宛如副校長專訪
作者:訪談/楊岳平(法律學系副教授) 紀錄/朱家伶(法律學研究所研究生)

「現在法學院的弄春池已經不比當年的弄春池了,以前弄春池雖然小,但卻是法學院的精神象徵。」

我的青春紀事
只是追尋外表與內在的相一致──我的青春紀事
作者:張素真

不像許多出身台北大安區的臺大菁英,自己的家庭經濟情況並不好,無力提供太多的社會文化資本,許多台北人的平常事務對我都是陌生的,像是另一個世界。我懵懵懂懂地進入一個不是很瞭解的系所──畜牧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