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校友雙月刊第74期 2011-03

著名科學期刊”Cell”,最近(Vol. 144, p461)搭上2010奧斯卡獎熱潮。以《黑天鵝》為例,簡介鍾正明實驗室對羽毛的研究。基於幹細胞在羽毛毛囊內角度的高低,可造成不同對稱性的羽毛。這也是所謂「拓樸生物學」的範例。(本圖經Cell授權本刊使用)
-
校長開講 21世紀大學教育的新挑戰 李嗣涔 民國100年2月11日在紀念錢故校長思亮先生103歲誕辰學術演講會上,本校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黃俊傑院長發表專題演講,題目為《21世紀大學教育的新挑戰-兼論臺大精神與錢思亮先生》,本文係演講後本人以10分鐘所做的講評整理而得。
-
研究發展~再生醫學 以大自然為師 林秀美 所謂「再生醫學」就是利用健康細胞來修復、取代已受損或壞死的細胞或因疾病、外傷而受損的組織或器官。
-
研究發展~再生醫學 劉華昌教授與軟骨再生醫學團隊的研究 張至宏 膝關節軟骨的病變依程度不同可分為兩大類:半層缺損(partial thickness defect)及全層缺損(full thickness defect),其中半層缺損為關節面軟骨組織的局部受損或剝蝕,尚未到達下層的硬骨層;而全層缺損則為軟骨組織的受損或剝蝕已深入下層的硬骨層。
-
研究發展~再生醫學 兩相關節軟硬骨修復技術 江清泉 我是臨床骨科醫師,專長在膝關節領域,門診病人最多的是膝部關節受傷,而膝關節受傷最主要的部位除韌帶斷裂以外,就是軟骨損傷;對於後者,從文獻來看,對日常生活及運動功能造成的影響幾乎和退化性關節炎一樣嚴重。
-
研究發展~再生醫學 臺灣大學發育生物學與再生醫學研究中心的成立與展望 楊偉勛 本校發育生物學與再生醫學研究中心(Research Center for Developmental Biology and Regenerative Medicin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於去(2010)年7月掛牌成立,同年9月人事與經費底定,在秘書劉麗芳小姐到任後,中心展開各項活動,5個月內已舉辦7場演講(其中3位為國外學者)及2場研討會,欣欣向榮。
-
研究發展~再生醫學 從皮毛之道探究再生之道——鍾正明院士專訪 採訪/林秀美 兩代都是臺大人,父親鍾有成先生是臺北帝大醫學部第二屆畢業生(1941),母親李月雲女士於日本東京女子醫科大學學成後進入臺大,與鍾有成同在小兒科服務,也才有了鍾正明與哥哥鍾正芳;兩兄弟先後成為父親的學弟,鍾正芳1977年畢業,接著是鍾正明,再一年,鍾正明院士的牽手學妹 - 沈慰萍女士畢業。
-
吳誠文專欄 服務 吳誠文 「為人民服務」的口號標語充斥在中國各角落,但是在鄧小平改革開放政策之前,服務事實上是笑話,除了口號以外實在是沒有什麼談得上服務的東西。
-
吳東傑專欄 小米回家~開啟臺灣的自由種子運動 吳東傑 正當社會關注全球糧荒之際,臺灣是否也會陷入無米危機?
-
椰林風情 臺大古蹟~法學院故事一二 陳柔縉 快30年過去,猛然回頭,法學院竟如此陌生。
-
出版中心好書摘 養成好習慣:簡單行為原則的操作 張琦郁(臺大醫院臨床心理中心暨早期療育中心臨床心理師) 拗脾氣孩子的壞習慣,往往是在不知不覺中被我們養成的。
-
出版中心好書摘 多師合作開啟遲緩兒的潛力人生 謝正宜(臺大醫院復健部暨早期療育中心主治醫師) 早期療育,指整合多種專業服務來解決發展遲緩或發展障礙兒童(特別是0至6歲)的各種醫療、教育、家庭及社會相關問題,以支持並加強孩子的發展,一方面開發孩子的潛力,一方面減輕障礙程度及併發症,使孩子能和同齡孩童一樣過正常的生活。
-
校友情與事 電機系友以高科技照亮智利礦坑 尹智剛(臺大系統晶片中心) 2010年10月13日,在地底600公尺深處、暗無天日的洞穴中,33個人在這樣的環境裡已經待了69天,這些在智利北部聖艾斯特班(San Esteban)金銅礦場工作的礦工們,從8月5日礦坑坍方後,經過漫長的等待與煎熬,終於有機會「重見天日」。
-
特稿 請響應「百元美金,臺大躍進;三千細水,臺大長流」捐款母校 杜新茂 2009年臺大獲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增刊」評比為全球大學第95名,身為臺大人與有榮焉。
-
管理新知/資源配置管理 從諾貝爾經濟獎漫談資源配置管理研究(九)︰機制面之二 賴聰乾 賣方擁有一獨特商品,而市場上僅有一個買方有興趣購買該商品。
-
保健天地 漫談下背痛的原因和治療方法 胡名孝 臨床病例一:陳先生,28歲,大賣場送貨員,工作時在搬起重達30公斤的貨物時,突然引起劇烈的下背痛,右腳有抽痛的感覺,接下來一個星期只能臥床,無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