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臺大獲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增刊」評比為全球大學第95名,身為臺大人與有榮焉。
3年前回母校演講,從校門進入椰林大道,映入眼簾的是雄偉的新建圖書館、適於人行的步道、富有詩意的道路,優雅的校園景觀足堪媲美美國長春藤名校。
在創校80年校慶大會上,李嗣涔校長一一頒授榮譽博士、傑出校友獎,設獎之用心、頒獎之慎重,顯示母校對社會、學界有特殊貢獻的傑出人士與校友的敬重,而這也是美國長春藤名校最重視的活動之一。
美國長春藤名校之所以能名列前茅,其共同的特點不外是入學競爭率、高名望師資、學術研究成果與校友的捐款。其豐沛的「錢財資源」從哪裡來?很值得臺灣的大學探討。哈佛大學擁有300多億美元基金,即是仰賴校友們不斷的捐款以及產業界捐贈累積的,有此龐大基金的支持,才能站穩世界頂尖名校之林。
臺大為國立大學,係由政府編列教育經費支持。60年代,筆者讀書時,每學期學費只有400多元,以當時匯率一美元兌40美元臺幣計算,4年學雜費合計不到100美元,現在看來真是不可思議。但話說回來,這100美元的背後是人民納稅的錢,才讓我們能有今日富裕又有尊嚴的美好生活,所以臺大人勿忘回饋臺灣人民與母校臺大。
數年前,前校長陳維昭教授來紐約拜訪校友時,提起臺灣因國立大學數目遽增,政府補助的經費被稀釋化,導致母校的基礎建設、師資的延攬等屢屢受限。當時筆者建言仿效美國常春藤大學設置榮譽博士學位,授予對社會有彪炳貢獻的政商學界傑出人士,期藉此鼓勵其捐款臺大,造就人才,同時發起校友捐款運動,回饋母校。
大學生涯可說是人生的黃金時代,也是重要的轉捩點。臺大是一個開放、自由的學術與人品陶冶的校園。以筆者個人的經驗,終生難忘在母校4年的磨練,令我深具自信、奮發的精神。胡適之先生兩次在母校演講,分享美國社會開放、自由、民主的理念;旁聽徐道鄰教授的語意學、殷海光教授的邏輯學、楊樹人教授的國際金融與財政學、蘇在山教授的現代管理學與朱國璋教授的高等會計等,迄今仍令人印象深刻。這些珍貴的智識、學問,在我的生涯中助我發揮了連自己都預料不到的潛力。
大學畢業後,恩師蘇在山教授要筆者回母校擔任助教,惟不久即被成功大學借調到該校新成立的商學院協助劉鼎新院長,第三年替代因病入院的副教授講授成本會計。講課2小時完全不看教科書,滔滔不絕,讓學生驚訝不已,故戲稱:「這位年輕的老師腦袋裡裝有三把刷子,真不可小覷」。後來開授「工商管理」採“實例法(case method)”也獲學生青睞,院長還因此應學生請求將2小時的課延長為4小時,但加班不加薪。
1964年膺獲國家長期科學發展委員會公派赴美進修時,晚上在NYU修課,白天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擔任企劃顧問(planning consultant),成功的用先進的數理程式解析,為該所解決管理體系多年來的窒難,洗刷其「無能的證券交易所」的惡評,個人因此榮獲「華爾街的英雄」的頭銜。
1975年,大同公司林挺生董事長來紐約尋找高科技技術,筆者與之餐敘後召集數名財經、科技精英,承李國鼎財政部長推薦,由辜振甫先生經臺灣水泥公司資助創立了「臺灣經濟研究所」,即今之「臺灣經濟研究院」,現已擁有3、400名研究員。該所為政商學界提供不少先進、創新研發情資,對臺灣經濟的繁榮挹注了相當可觀的動力。
九一一事件把紐約最耀眼的世貿兩棟大樓炸燬,美國政府痛覺國內安全防衛系統之脆弱,筆者當時建議使用英國劍橋大學道格曼教授(Prof. John Daugman)所研發的電腦程式「眼球虹彩識別技術(Iris Identification Device)」於邊境防衛,受到白宮的重視,而獲布希總統嘉勉。
上述回憶,只是強調當筆者遇到各種難題挑戰時,在母校臺大所接受的教育於冥冥之中賦予思考能力;這些想像力與創意發生,都是在臺大的優質教育環境中學習與潛移默化得來的,令筆者對母校的培育之恩感念終生。
母校臺大已晉身世界百大行列,令人振奮,但為維持此一榮耀,甚至進一步邁向「亞洲頂尖、世界一流」,還需要每位校友支持,請響應校友會所發動的「百元美金,臺大躍進;三千細水,臺大長流」的捐款活動,為母校留住優秀的教授,積極延攬世界級名師如諾貝爾獎得主來臺大授課,啟發學生創新研究,大幅提升母校在世界的學術地位。這些工程都需人力、物力的整合,哈佛大學2009年的捐贈基金就高達369億美元,臺大肯定也需要龐大基金,在此呼籲校友們同心合意支持臺大,回饋母校,一年只要100美元,齊力將臺大推向「世界頂尖大學」。
圖說:
圖1:鳥瞰臺大,仰望天下,臺大於2009年進入全球百大。(攝影/張柏仲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