拗脾氣孩子的壞習慣,往往是在不知不覺中被我們養成的。
孩子的「拗」讓您受不了嗎?
有時候孩子就像小惡魔,為了要得到他想要的東西真是無所不用其極,例如:到便利商店買東西,孩子可以在玩具區逛好久,要離開的時候,硬要您買個小車車給他,如果不買,就開始上演一齣連續劇,從賴著不走到哭鬧,再到躺在地上打滾。如果這個時候為了快速化解這場僵持不下的糾紛,您屈服了,順了他的意,無形中,孩子的壞習慣就被建立起來了。他開始學到「只要我哭鬧到讓大人受不了,我就可以……」。因此,我們發現往往阿公阿嬤帶的孩子脾氣都比較拗、比較任性霸道,就是因為阿公阿嬤比較不會跟孫子計較,容易寵他們、順著他們而造成的。
如何建立孩子的好習慣呢?其實很簡單,就是在同一件事情發生時,盡量堅持相同的原則,不能有例外。以前述的狀況為例,您可以這樣做:
◆ 引導正確的表達
盡量在第一次發生這種情況的時候,妥善處理,例如要求孩子改變態度:「你要做什麼好好說,不可以用哭的。」引導孩子使用正確的方式表達後,再買給他。
◆ 轉移注意力
試著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或情緒,例如:「你看我們買了什麼?」「我們待會兒要去公園玩耶!」避免因為孩子鬧脾氣就立刻順著他。
◆ 事前約定
如果孩子拗脾氣的壞習慣已經養成,很難在一時之間改變,就需要更多的技巧來處理,例如,事前和他約定:「今天去商店只能買一樣東西!」並且說到做到、徹底執行,如此孩子才會把您說的話當真。
不過,對於一些特殊孩童(如自閉兒),我們所要使用的策略也會不同,而原則是共通的,只是需要更多變通的技巧,必要時可以查詢相關的書籍或請教臨床心理師。
日常生活習慣培養
幫助孩子於日常生活中培養好習慣的共通原則如下:
◆ 原則一致
孩子們是聰明的,他們會很容易發現大人原則裡的漏洞,例如,在家吃飯都很乖,但到阿公阿嬤家吃飯時,就很頑皮,坐沒坐相,還邊吃邊看電視,甚至飯沒吃完就離開位子等。因為孩子知道有阿公阿嬤當靠山,不會被處罰,所以在家的那一套就不管用。確實,偶爾讓孩子頑皮一下無妨,如果希望孩子在阿公阿嬤家也可以乖乖地,那麼就要把這個漏洞給補起來,讓大人有一樣的原則,那麼,不管孩子在什麼樣的環境下,只要是吃飯,都可以養成專心吃飯、吃完飯才下餐桌的好習慣了。
◆ 持續與堅持
如果大人沒有一致的原則,有時這樣,有時那樣,就不容易幫助孩子養成習慣;相反地,如果每次原則都一樣就容易協助孩子養成習慣,例如:「每次」坐到餐椅上才可以吃飯,離開餐椅就不給,久而久之,在餐椅上吃飯的好習慣就自然養成了。
心理學家柯永河曾說過:「習慣就是刺激與反應間穩定的連結。」在此,餐椅就是刺激,吃飯就是一種動作反應,當建立起穩定的連結關係後習慣便養成。每天、每次都這樣的時候,習慣自然就會養成,每天都這麼做,「每次」開口說話的時候就有糖或餅乾吃,那麼,自然而然開口說話的次數就會增加,「每次」拿玩具打人的時候就要暫停(time out)去罰站,那麼自然而然拿玩具打人的情況就會慢慢減少。
利用這個簡單的原則來培養孩子們的好習慣,想想我們自己有很多習慣也是從小養成的,我們也應該為孩子們奠定良好的基礎、幫他建立好習慣。
語言訓練
孩童的語言發展有其先後順序,他們會先以非語言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需求。一開始,他可能會看看您、看看他要的東西,或是拉著您到他要的東西那裡,又或者指著他要的東西,之後他可能會開始用點頭、搖頭或搖手的方式來表達要或不要,接著才開始慢慢發展出有意義的詞彙,像是「ㄋㄟㄋㄟ」、抱抱等疊字形態的媽媽語,慢慢地用兩個字以上的短句表達自己,例如「我要」,漸漸地句子越來越長,一直到可以用完整的句子描述一件事情的來龍去脈。
◆ 穩固現階段的語言發展
在訓練孩子說話前,我們必須先瞭解孩子目前語言發展所屬的階段,在不超過他能力太多的狀況下訓練。通常是先穩固孩子目前會的,增加出現的頻率和穩定性,再提升到下一個階段。
◆ 非語言表達方式的訓練
對於還不會說話的孩子,我們可以試著先訓練他用非語言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如:點頭表示要,搖頭表示不要;點頭表示謝謝,揮手表示再見等。訓練的方式:拿著小朋友想要吃的東西,問他要不要吃,同時示範「點頭」,若孩子有模仿您動作的狀況出現時,就「馬上」給他吃。一開始的時候孩子或許沒有辦法做得很好,這時只要孩子表現出努力嘗試、有動作出現,就要立即給予酬賞。
◆ 適度鼓勵與立即獎賞
訓練孩子說話的時候也是一樣,不能太嚴格,當孩子還沒有辦法把話說得很清楚時,我們只要覺得他在嘗試說、努力做,而且也有發出聲音,即使說得不好、不清楚,還是要馬上給予酬賞,否則小朋友可能會覺得他們努力無效而使得行為的訓練失效。
如果孩子對您手上的東西沒有興趣時,訓練的效果就會打折扣,因此可以挑選孩子喜歡的東西,或是在孩子肚子餓的時候訓練,並且一段時間只訓練一個習慣,如:一整個月只訓練點頭。訓練的要點就是,只要孩子一出現目標行為,就「馬上」給獎賞,「每次」行為出現時都給獎賞,盡量不要騙小孩,「一出現就馬上給」是最容易讓孩子學會的訓練方法。
注意力訓練
孩子3至4歲尚未上幼稚園前,活蹦亂跳、動個不停、靜不下來是很正常的,但隨著孩子的生理越來越成熟,心智的成熟度也應隨著增長,而注意力的持續度和耐性是代表心智成熟的一個要項。孩子漸漸長大應該慢慢地能持續一段時間專心地從事靜態活動,如果孩子專注從事一項活動的持續時間很短時,我們也可以使用培養好習慣的原則來訓練孩子的持續度。
◆ 說到做到的獎賞原則
孩子逐漸長大,獎賞物也會從食物轉換到玩具或其他事物上,如:看電視半小時、打電動半小時,或是集滿10點可換一個海綿寶寶公仔等。獎賞的方式從立即性的變成可以延宕的。請家長必須遵守「一致」、「說到做到」的原則,答應要給孩子的獎賞一定要信守承諾,否則下次很難再使用相同的方法協助孩子建立好習慣。
◆ 循序漸進的訓練目標
在訓練注意力持續度之前,同樣需要先評估孩子目前可以持續時間的基準點,假若孩子目前可以持續 15 分鐘的專注,下一個目標就朝 18 分鐘、20 分鐘努力,依此類推,訓練的方式可以利用一些靜態的活動,例如,以下棋和閱讀來訓練孩子,如果今天可以持續 18 分鐘坐在椅子上看完 10 頁的故事書,就可以獲得一點,集滿10點可以換湯瑪士小火車等。
依照以上的策略,具體實行,相信您會從實際的經驗中獲得更多,大家都可以是「好習慣的訓練大師」!當然,獎賞也不一定是「實質」物品,可以是一個擁抱,也可以是為孩子朗讀一本他喜愛的故事書……,可隨狀況與孩子商量後做不同的創意調整。(取材自《為孩子扎根‧給一雙翅膀》)
圖説:
圖1:斑馬過馬路,明暗黑白配。繪圖/冠頡(5歲)的機器斑馬。
圖2:看醫生。繪圖/述遠(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