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大學的新挑戰是什麼?李校長呼應黃俊傑教授所說,一是全球化導致亞洲文化主體性喪失,二是知識經濟加重了大學在產業創新的責任,故大學在教育功能上要放眼全球人才,在創業責任上則應加強關照社會福址。
吳誠文在<服務>一文,強調大學對產業創業的服務,真正的價值不在創造兆元產業、而在人道關懷,這是促進社會快樂與進步的重要因素,部分回應了李校長所言。
這也是何以臺大電機系校友陳文昌創立晶睿通訊,以及鍾正明院士投注畢生於發育生物學研究的動力。陳文昌以自有品牌網路攝影機照亮智利礦坑,因著這起人道救援揚名國際;鍾正明院士基於對生命的好奇,從鑽研鳥羽的皮毛之道到再生醫學,獲致極高學術聲望。他們所在意的,不是商業利益、不是個人成就,而他們所創造的服務是無價的。
鍾院士強調再生醫學要向大自然學習創造的奧妙。臺大的再生醫學研究在軟骨組織工程方面卓有成果,如同為臺大骨科的劉華昌教授及江清泉教授各自所領導的團隊,未來透過「發育生物學與再生醫學研究中心」,並在鍾正明院士供應不枯竭的燃料下,引導臺灣在這方面的蓬勃發展。
近年糧荒已引起若干國家暴動,看似物產豐饒、堪稱「流奶與蜜之地」的臺灣,要如何看待?吳東傑的<小米回家>一文,省思臺灣人為干擾種作的可能後果,人類只要做好管家職分,不應越殂代庖。期待原住民的小米種子回鄉,落地萌芽並茁壯成長。
有小孩的地方就有歡樂,小孩象徵著活力新生。要如何讓您的孩子健壯以迎接人生各種變化球?出版中心介紹給您一本好書《為孩子扎根‧給一雙翅膀:兒童健康發展與早期療育專書》,本期並精選兩篇文章:<養成好習慣>及<多師合作開啟遲緩兒的潛力人生>,讓您先睹為快。
臺大法學院建築創建於1920年代,為臺北高商校地,在二次戰後成為臺大校園的一部分,陳柔縉回溯這段歷史,告訴我們古蹟之所以為古蹟的價值在於這裡發生的故事,請看陳柔縉在本期「椰林風情」專欄文章。
臺大綜合教室即將功成身退,數十年如一日,來來去去多少學子,若您也是其中之一,請提筆寫下您在綜合教室的故事吧!別讓它隨著舊樓的拆除而逝去。來稿請寄校史館,E-mail:historygallery@ntu.edu.tw,傳真:(886)2-3366-3817,電話:(886)2-3366-3818。
現代人經常腰酸背痛,可別輕忽,尤其下背痛,如果持續一個月以上,那可是紅色警戒!胡名孝醫師指出,除了構造退化,感染、骨折、腫瘤及風濕性疾病都是可能肇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