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埃及至今,人類染髮至少有3千年的歷史。早期自然是以植物染料及重金屬為主,如將鉛、銅溶於醋。19世紀中期人類開始製造有機化合物,於1863年發現對苯二胺氧化時會形成黑色化合物,奠定了染髮劑的基礎。1883年Monnet則將此技術申請專利。最早進入商業銷售市場的染髮劑,是1907年L’Oreal推出的商品“L’Aureal”。早期的染髮劑都是供專業人員使用,必須至美容院才能染髮,直到1950年以後出現家用型染劑,才大幅帶動了染髮劑的使用,現在染髮已極為普遍,不只成年男女,連青少年也流行。
染髮劑的種類
染髮劑依其效果及成分,可分為6大類。所謂效果主要是指其持久性而言,除與染髮劑化學成分有關外,也與染髮劑中的溶劑、酸鹼度、濃度、界面活性劑有關,同時也與染髮溫度、時間、是否密封、頭髮本身的多孔性(受損程度)有關。目前我國衛生署將染髮產品分為髮表染色劑和染髮劑二種,前者屬暫時性染髮劑,為一般化妝品,免申請備查;後者包括半永久性染髮劑、永久性染髮劑和漸進式染髮劑等3類,屬含藥化妝品,需辦理查驗登記,始得輸入或製造。以下分別介紹各種染髮劑:
(1)永久型染髮劑
永久型染髮劑一般需經雙氧水氧化,故又稱為「氧化染髮」,為目前市售品主流。其效果雖可維持數月,但會與新生未染頭髮產生明顯對比,所以一般每6周染髮一次。此型染髮劑分為二劑,第一劑含氧化染料(colorant,見註1)及偶合劑(coupler, color modifier,見註2),第二劑含氧化劑,又稱顯影劑(developer),主要為過氧化氫。其染髮機轉為:第一劑的氧化染料本身自行氧化成染料前驅體,再與偶合劑及第二劑過氧化氫作用,聚合形成較大的染色分子。
此類產品都是兩劑分離包裝,第一劑呈鹼性,一般採用氨水,所以有臭味,但也可以改用aminomethylpropanol、sodium carbonate等鹼化物,第二劑則為酸性,pH質介於3.0~3.5之間。兩劑混合後pH質約9.0~10。第一劑中只有氧化染料會與氧化劑作用,偶合劑則與前述化學反應產生的中間體作用,修飾顏色。多數染劑中的偶合劑至少有3種,可以組合成豐富的色彩選擇。鹼劑則可使頭髮結構變得鬆散,有助於大染色分子進入毛皮質深層(但無法自由進出毛髮),頭髮即可呈現各種色調並維持3~4個月,直到新髮長出。
永久型染髮劑模擬天然毛髮,依照深淺分為10~12級,不僅可將原髮色氧化變淡,也可將髮色染深,甚至可將白髮染黑。而所謂的脫色染,有時是先以potassium & ammonium persulfate及雙氧水破壞髮色,再進行染髮,此種方式雖然可將頭髮隨心所欲染成任何顏色,但對髮質破壞最大。若只是單純將髮色染深,減少氧化破壞,就是所謂的準永久染(demipermanent),又稱為長效半永久染(long lasting semipermanent, tone-on-tone color),自1980年後逐漸普遍,可耐約24次的清洗。
(2)半永久型
半永久型染髮劑為非氧化型小分子染料,又稱直接染料,染劑本身就有顏色,含合成焦油染料或植物性染料。這類染料易穿透毛髮外層至毛小皮(cuticle)及部分毛皮質(cortex),一般而言,經過5~10次洗髮後,色澤就會逐漸褪去,大約可維持數週。其成分有30餘種,可粗分為5類,如小分子的nitrophenylenediamines、nitroaniline、nitroaminophenols、anthraquinones等含氮的有機水性染料(又稱為HC dye),及分子大小不等的鹼性染料(basic dye)。這些鹼性染料的水溶性較低,因此呈懸浮性,紡織業稱之為dispersed dye,在染布時是以加熱的方式讓染料進入布料中。
半永久型染劑因為需要滲入毛皮質,所以配方必須為鹼性(pH值9~10),一般添加氨水、alkali hydorxide或alkanolamine,如aminomethylproanol(AMP)。而且髮質由髮根到髮尾有所不同,所以半永久染劑常混合分子大小不同的染料,以求染色均勻。染髮時間約20~40分,使用時若加熱或以浴帽覆蓋可加強染髮效果。但為求不傷髮質,建議染髮後使用護髮乳,讓毛鱗片閉合。
最早出現的半永久型染劑,是1950年代歐洲的Harmony and Focus。1960年美國Clairol公司上市的產品Loving Care,主要訴求為可快速遮蔽灰髮,也讓半永久染劑從此成了灰髮染色的代名詞。半永久型染劑一般做成洗髮精,也有做成乳液或泡沫慕斯劑型者,對髮質傷害小,但傳統染劑無法染淡,而且為促進染劑溶解,業者也可能添加極性染料,如ethoxydiglycol、ethanol、isopropyl alcohol、benzyl alcohol,或添加懸浮劑如lignin sulphonate,仍可能引起過敏。目前由於色料改善與染料的覆蓋性增強,已逐漸成為年輕人染髮的選擇。
(3)暫時型
暫時型染劑以三苯環以上的高分子色素染料類為主,僅能固定於毛鱗片最外層(epicuticle)。其染色效果不持久,不傷髮質,無法染淡,可以洗髮精輕易洗去,但若髮質已受損,則可耐多次清洗。其成分包含染料偶氮染料(azo dye)、鹼性染料(basic dye)及azine、thiazine的衍生物。此類染劑多做成液態,但也有人做成慕斯、髮膠或噴霧劑,有多種色彩,適用於灰髮染黑、改善髮色焦黃,或作為五彩之髮飾。此類產品的pH值一般為5~7,為增加染料對頭髮的吸附性,常使用陽離子界面活性劑或高分子聚合物。理論上此類產品不會引發過敏,無需於使用前測試,也不傷髮質,但由於可能含高量界面活性劑,所以仍可能有些刺激性,另外染料也可能黏附在頭皮上。
(4)漸進型
前述染料染色迅速且效果明顯,但部分消費者(特別是男性)希望產生漸進式的改變,即經多次染髮才使染料固定在頭髮上,因此出現了漸進型染料。其中一種是金屬染料,主要成分為醋酸或檸檬酸鉛,也偶有用銀、鉍來塗睫毛、眉毛者,作用原理是與毛鱗片作用產生金屬硫化物。一般經2~3週可逐漸染黑,但髮質容易變得粗硬,無法染淡、無法洗去,也無法與其他染料或燙髮並存。另一種漸進型染料,則是採用trihydorxybenzene、dihydroxybenzene及aminophenol等成分,利用空氣中的氧緩慢地導致氧化呈色。但此類產品可供選擇的顏色少,且呈乾黃,此外由於氧化持續進行,因此髮色可能會持續改變。
(5)植物染料
包括黑娜(Henna)、洋甘菊(chamomile)、indigo、fustic、logwood、巴西木、catechu wood、橡樹皮(nutgall)、胡桃葉等。目前以Henna最常見,提煉自一種稱為Lawsonia alba的植物,其成分為lawsone,含0.5~1%的2-hdroxy-1,4-napthoquinone及5~10%的gallic acid,也被作為防曬油。傳統的黑娜呈紅棕色,會使頭髮變硬。目前市面上所稱的黑娜,部分是合成製品,且有些產品會加入金屬染料或其他焦油染料,使色彩選擇具多樣性。就染料特性而言,黑娜算是一種半永久性染料,製劑的酸鹼度在弱酸性到中性之間。植物性染劑在亞洲特別受歡迎,但因色系少、不自然,所以市場占有率不高。
(6)黑色素
在學理上,天然黑色素應是最佳的染髮材料,然而除了價格因素外,黑色素是高分子,不易溶解,自然也無法進入毛髮深層。因此,目前研發中的產品主要是以黑色素的前趨物――如5,6-dihydoxyindole(DHI)、tyrosine、DOPA或構造相近的dopamine、epinephrine及5,6-dihydroxyindole-2-carboxylic acid――為染料,再加入氧化物。另外也有人嘗試以liposome包裹黑色素,希望將黑色素直接送入毛根。此類產品在技術上還有待突破,目前主要添加於眉毛膏及防曬劑中。
染髮劑會致癌嗎?
化妝品的傷害可分成急性及慢性兩大類。所謂急性反應,是指頭皮產生刺激感、藥疹、過敏。其發生率據廠商自行統計,1975~1976年291萬銷售單位中,共有1,507人產生急性反應;而據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統計,則是每一品牌為每萬人使用,有15.2人產生不良反應(這種反應並不包括髮質傷害)。若以單一成分而言,在北美接觸性皮膚炎小組的報告中,溼疹病人因對苯二胺(PPD)而引發過敏的機率高達8%。但若是非選擇性的溼疹患者,比例則低了許多(文獻中陽性率為0.12~0.62%),相信無溼疹體質者應會更低。但對苯二胺是市面上最常見的染髮劑成分,所以發生率雖不到1%,以全世界廣大的使用人口來看,還是相當可觀。所幸此類反應只是一時性的,只要日後避免使用,並不會有明顯的後遺症。除了PPD外,其他染料也有可能引發過敏,就算是標榜純天然的威娜也不例外。
不過真正引起群眾關切的是長期染髮的潛在傷害,是染髮成分的致癌性。染髮劑致癌的話題因70年代的癌症恐慌潮被炒熱,但事實上,有關這方面的顧忌由來已久。早在1790年,英國的Pott就發現掃煙囪的工人容易罹患陰囊炎,其禍首已證實為煙灰中之焦油成分;現今染髮劑的主要成分雖是由石油提煉,但與前述成分十分相似。1978年,美國藥物食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考量使用的安全性,首先對兩種染髮劑之成分――4-methoxy-m-phenylenediamine(4MMD)及其硫酸鹽――提出加註致癌警語之要求。爾後,染髮產品製造業者便停用上述成分,而代以其他化學結構類似的成分。
人體因染髮劑致癌的研究,最早可溯及1963年,Wynder發現300個膀胱癌的男性病人中有4個美髮師。其後學者如Dunhan、Anthony、Horre等,也有類似的報告。除了膀胱癌之外,1977年Garfinkel、Menck分別撰文,指出美髮師或理髮師罹患肺癌的機率較高,而1971年英國的Registran General則提出婦女乳癌的機會也會提高。1976年Shafer發現87%的乳癌患者使用染髮劑,1979年Shore、1980年Nasca等人也有類似的報告,而1979年Hennekens則提出子宮頸癌、陰道癌及外陰癌均有升高之傾向。
在實驗室的試驗中,細菌試驗方面主要是採用1975年美國加州大學Bruce Ames所提出的方法。Ames調查169種市售染髮劑,發現89%有導致細菌基因突變的能力。動物實驗方面,早在1969年Ito便以2,4-TDA餵食大老鼠而導致肝癌的報告轟動一時。1979年,Ammenheuser以4-NOPD及2-NPPD二種成分塗抹大老鼠後,收集其尿液,發現其尿液會導致細菌基因突變,但以人的尿液測試則無此現象。染髮劑業者受到上述研究的影響頗大,因此在1976~1980年間很少推出新產品。不過業者對實驗方式頗不以為然,因為在動物的餵食實驗中,使用劑量相當於女性一生每天食用25瓶染髮劑。
直到1980年Alderson提出為期15年的前瞻性追蹤報告,發現使用染髮劑者罹患癌症的機會並未較高,染髮劑的安全性才稍獲平反。世界衛生組織轄下機構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評估78份流行病學研究後,於1993年提出結論,亦認為無足夠證據支持使用染髮劑和癌症發生率之間的關連性。1994年FDA和美國癌症學會發表調查57萬名婦女的研究結果,顯示使用永久性染髮劑並不會增加致癌之風險,但若長期使用(>20年)黑色染髮劑,則會略為增加非霍奇氏淋巴瘤和多發性骨髓瘤的發生率。2004年美國和加拿大的流行病學研究則認為,永久性染髮劑之使用和血液腫瘤的發生風險有關,而長期使用(>15年)的關連性較強;同年另一研究則認為,1980年以前即使用染髮劑者,發生非霍奇氏淋巴瘤的風險增加,但在1980年以後才使用者無此現象。
以現今的染髮劑而言,在臨床作用上尚無法證實其具有致癌性。據廠商推算,每100萬個使用染髮劑者中,僅不到一人會因此致癌。這個數字的可靠性雖仍存疑,但染髮劑致癌的機率很低倒是可信。至於那一類染髮劑最安全呢?雖然目前的話題針對焦油染料,但漸進型染料的主要成分「鉛」,在老鼠實驗中也有導致腎臟癌的報告,以致目前醋酸鉛含量限定在0.6%。甚至以一般認為最安全的黑娜而言,其主成分Lawsone也曾被報告會使實驗細菌突變。
如何選用染髮劑?
現今選用染髮劑主要還是基於時尚及遮掩白髮的需求。雖然本文詳細介紹不同的染髮劑,但相信很少讀者會依照化學成分挑選染髮劑。一般而言,初期少量的白髮,可以暫時性或半永久染劑遮掩;但當白髮變多時,往往就需要以永久性染髮改變髮色。以色系而言,一般建議染髮比自己原本的髮色稍淡較自然。至於染髮的致癌性,1994年初美國國家癌症學會雜誌發表2篇長期追蹤60萬名30歲以上使用染髮劑婦女的結果證實:整體而言,使用染髮劑並不會增加罹癌的機率。雖然如此,對於染髮,筆者仍然有以下的建議事項:
●遵照使用說明,勿讓染髮劑在頭上停留太久。
●染髮後要充分以清水沖洗。
●染髮時要戴手套。
●不要混合使用不同產品。
●避免接觸眼睛,不要染睫毛及眉毛。
●為防染髮劑過敏,在使用新染髮劑前,先將少量染髮劑塗於耳後或手臂內側,觀察2天,確認是否出現任何不適。
●頭皮受損或因使用染髮劑而產生刺激感時應停用。
●將染髮劑放在小孩拿不到的地方。
●市售標榜不含PPD或純植物配方的染髮劑,仍有不少標示不實的情形,選用信譽良好的品牌才有保障。(本專欄策畫/臺大醫院骨科部江清泉主任)
註:
[1] 氧化染料本身為氨基芳香族結構(amino aromatic),其成分目前有3大類,如對苯二胺類的o-phenylenediamine、p-phenylenediamine(PPD)、p-toluenediamine及酚類的aminophenol,其中以PPD為永久型染劑中最常見的成分。
[2] 如m-phenylenediamine、aminophenol、1-naphol、resorcinol、2,4-diaminophenoxyethanol、p-amino-ortho-cresol。
蔡呈芳小檔案
臺北醫學院醫學系畢業,美國Jefferson大學皮膚病理研究(Dr. Bernard Ackerman),曾赴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進修皮膚老化及皮膚保養。現任臺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臺大醫院皮膚部兼任助理教授、臺灣皮膚科學會理事、臺灣皮膚科學會雜誌主編、臺灣皮膚科學會專科醫師考試委員等職。專長於皮膚美容、皮膚老化、乾癬,2001年開始在臺大醫院開設乾癬、除皺、止汗及色素移植特別門診。相關著作豐富,包括《從生活中照顧皮膚》、《乾癬患者手冊》、《皮膚科學專有名詞辭典》(召集人)、《白癜風與黃褐斑》(合著)、《養髮、護髮、生髮》、《認識乾癬與乾癬性關節炎》等。並有個人網站從事民眾衛教,網址為:http://www.DrSkin.com.tw。
圖說:
圖1:追求時尚之餘,更要選擇有品牌的染髮劑才有保障。(提供/鐘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