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他成長的祖母因大腸癌過世,讓小小的心靈產生憧憬,「將來如有能力要做助人的事」。而真正讓他決定行醫的是大他兩歲的兄長,「跟著考上高醫的大哥到高醫圖書館念書,看到白衣服很帥,覺得還蠻喜歡這環境」,那年高三,從甲組轉丙組,順利考上高醫,惟在不願加重父母經濟負擔,和進入top學校的自我要求下,第二年重考上臺大。其實,「成績好代表執著、追求完美,這非常需要,也因此才能有很多優秀人才投入醫界。」
震憾教育:臺大婦產科
選擇婦產科也是經過深思熟慮,「我以第7名畢業,成績還不錯。在實習時我發現自己蠻喜歡操作的,所以想選一個既可以念書又可以動手的科,而婦產科兩者兼具。」當然還有師長的影響,如李鎡堯教授學問淵博又風度翩翩,在他申請住院醫師時,李教授擔任婦產部主任,正值生殖醫學萌芽;謝長堯教授的婦癌手術、謝豐舟教授和柯滄銘教授的產前超音波及羊水穿刺術,在當時已屬國内第一,其後更博得國際聲望;這些老師的成就讓他對婦產科懷抱遠大的夢想。
婦產科有婦科與產科之分,第一年在產科受訓,接受余宗光教授指導,「他是臺大醫院接生最多的醫師,敢帶著第一年住院醫師開刀的也只有他,我們這個世代幾乎都是他帶出來的。」而且不論深夜或清晨,走出產房,他總會邀這一群年輕醫師們喝咖啡去,就在舊院5C,師生培養出極親密的情感。
第二年到婦科訓練,指導的李鎡堯教授對手術要求極為嚴格,「上刀前要先去見習別人怎麼跟他上刀,雖然做了很多準備,我第一次上刀還是被他請下來。通常要到R3才有資格,前兩年只有緊張的份;不過這是必須的。有句老生常談說『助手是開刀者的開路先鋒』,因為助手要知道開刀者下一個動作,預做準備,也就表示必須對手術的每個步驟很瞭解。」至於最困擾臺灣婦女、也是最困難的婦癌手術-子宮頸癌,則在李卓然教授領導下,與追隨其後的謝長堯教授、黃思誠教授3人形成婦癌手術鐵三角。
1988年,他擔任總醫師第四年,因著臺大與羅東博愛醫院的建教合作來到宜蘭,從此長住。
全才挑戰:羅東博愛婦產科
他說,當時衛生署將宜蘭縣劃為榮總責任區,臺大醫院也意識到不能只固守臺北,臺大訓練出來的醫師應該有地方發揮所學,而有了與羅東博愛醫院的建教合作。而這裡也的確可以讓他立即發揮所學,「在臺大,年輕主治醫師要熬個5到10年才有病人,但在博愛立刻就有病人群」。更重要的是,還有母校大師來加持,讓他在臨床上很快培養出信心。
「誰敢讓只開過三、四刀的醫師來地方醫院開刀?我很感激老師們的提攜。」李卓然教授和李鎡堯教授長期來院指導,直到今天仍有臺大的實習醫師來協助、給予教學相長的動力。為精進醫術,他於1991年赴日本東京國立癌中心進修一年,1994年起於博愛醫院建立腹腔鏡手術及婦癌手術。2004年進一步成立人工生殖醫學中心,從2005年迄今已育成105個試管嬰兒,成功率介於30-40%。博愛醫院在婦癌及不孕症兩個分支已臻於一定水準,未來將全力發展另一分支-婦女尿失禁的治療,他力邀年輕的臺大人加入陣容,期待有朝一日,達成許文政董事長之醫學中心水準的理想。
由於臨床上的需求,造就他幾乎全才,不論是產科或婦科,他皆專擅。但醫療就是有風險,有一回手術後,病人腸子出現破洞,需加裝人工肛門,「當時病人已經非常沮喪,卻還反過來安慰我不要苦著一張臉。我重新檢討,原來是夾子不理想,夾痕導致腸破洞。」他舉這個例子來強調來自病人的信任,可以督促醫生自我檢討、有所成長,也激勵他們更盡力服務病人;這就是醫病彼此反饋的過程。
雙線思考:新人與大師
憑藉宜蘭鄉親的信心託付和許文政董事長的誠摯相待,他從1988年進入博愛服務迄今已逾20載,而於6年前接任醫療副院長。羅東博愛醫院設有行政中心,執行長為許董之公子許子文先生,負責所有行政管理事務,此舉讓醫療團隊可全心專注於醫療品質之提升。院長有3位副院長輔佐,分別掌管內科、外科及其他科系。許漢釧副院長主管其他科系,包括:婦產科、小兒科、核子醫學科、病理科、放射腫瘤科、放射診斷科、皮膚科、精神科、復健醫學科、復健技術科等10科。
他歸納副院長的職責有二:醫療品質的監督與協助專科的發展,前者為督導各科醫療品質指標的建立與執行,例如門診看診準時率、會診的時效性、X-光報告與病理科報告的時效性與準確性、感染率、抗生素的使用率、剖腹產率…,後者為推動科系內的跨專業團隊(Trans-disciplinary team work)服務,在病人一進入醫院即以其主治醫師為照護管理者,召集相關科別與醫事人員組成照護團隊,提供以病人為中心的整合性照護。因博愛醫院非醫學中心,而是以臨床服務為主、以社區為重的區域性醫院,所以專科的發展還包括新進醫師的培育與技術的傳承。
「人才是東部發展的關鍵、也是瓶頸。年輕人嚮往都會,這是天性,要留住人才必須讓他們有機會繼續學習。」除與醫學中心建教合作外,近年他們已有另一個思考方向。「如陳幸鴻院長,在顱底外科領域非常top,他願意來貢獻,就像當年李卓然教授來帶領年輕人一樣。而且,延攬大師可立即解決急重症處理能力與醫療品質的問題。」如現在服務於肝膽科的王朝欣醫師,專長肝臟超音波、酒精注射,從臺北仁愛醫院被延攬到院兩年,立刻提升該院在這方面的醫療水準。所以,延攬臨床有成的資深醫師加入帶領行列,是突破人才瓶頸的另一出路。
東部醫療:建構醫療網
至於外界對東部醫療資源不足的印象,許副院長指出問題絕對不在病床數,而是如何整合並建構完善分級的醫療體系,包括分級轉診系統與照護體系,尤其宜蘭已邁入老齡化社會,亟待建立全人健康照護模式。「以婦產科為例,抹片檢查不來做的都是老人家,不得不來時都已是晚期。」目前羅東已建置多個社區醫療群,以博愛醫院為例,經由共同照護門診,開放社區醫療群醫師為特約醫師,可以將需要檢查、檢驗的病患轉至該院親自看診;而透過博愛所建構資訊平台,可即時轉診掛號預約、自行搜尋病人於博愛醫院的病歷資料,並擷取所需。此外,社區醫療網也可推動社區公衛群,以家戶健康管理,有效執行醫療保健與防疫工作。
「政府要改善東部醫療品質,不是一直蓋醫院,倒不如思考如何依人口特質(如老齡化)將給付合理化,讓縣內醫院有足夠資源發展符合地區需求的醫療服務。何況宜蘭有3家大型區域教學醫院夠了。現在的總額給付固定,一旦區域內病床增加,其他醫院經營壓力就更大,如要提高利用率,是不是讓輕病住院?新醫院要成長,舊醫院的給付就得降低?很多併發症就出來了...」。言談及此,他語重心長。
因為有老師的提攜、許董事長的尊重、病人的信任,讓他放棄基礎研究、不在乎薪酬多寡,20年來默默耕耘地方,為羅東博愛醫院婦產科的婦癌及不孕症治療樹立一定口碑。自稱是異類,才沒來由地在這裡待上20年,「我來自高雄,我喜歡這裡的夏天,但很討厭冬天,以前一年下200多天的雨,近幾年少了些。這裡的空氣不錯,我們與病人關係沒那麼緊張,走在路上,常遇到熟稔的病人招呼...」。其實是在這裡,他迎接了1萬5千個新生命,也為無數婦女撫平病痛;醫病的互信、濃厚的人情,恁他不愛宜蘭也難,因著愛,驅動他樂於貢獻己力,也獲得更多回饋。
許漢釧小檔案
高雄人,1982年臺大醫學系畢業,1988年在臺大醫院完成婦產科住院醫師訓練後,進入羅東博愛醫院婦產科即擔任主任,同時兼任臺大婦產部主治醫師,1991年赴日本東京國立癌中心學習婦癌的手術治療。1992年學成回國,於孫逸仙癌症醫院(現為和信癌症醫院)短期服務後,同年回鍋羅東博愛醫院婦產科主任,1999年起任醫療副院長。
臨床專長為(產科)接生、羊膜穿刺術、精密超音波檢查及高危險妊娠照顧;婦科手術有腹腔鏡手術,卵巢瘤摘除及卵巢癌去積,子宮內膜異位、子宮肌瘤摘除、子宮切除、子宮頸癌根除、子宮體癌切除,淋巴結摘除,婦癌,子宮鏡檢查與手術,尿失禁等。
特點為專注、執著與尊重生命;最大的嗜好是工作、讀書與旅遊,近幾年更發現「近庖廚」的樂趣,發覺自己是微波食譜的高手。
圖說:
圖1:本著一貫的執著,許漢釧醫師在蘭陽地區服務超過20年,讓羅東博愛醫院婦產科在婦癌手術及生殖醫學俱樹立口碑。(攝影/彭玉婷)
圖2:1976年大二時與三兩好友遊中橫。
圖3:與同班好友吳子丑攝於椰林大道前振興草坪。
圖4:1988年帶著一家大小到羅東博愛醫院服務,結了不解緣。女兒現在臺大耳鼻喉科任住院醫師。
圖5:在臺大婦產科接受住院醫師訓練時與謝長堯教授合影。
圖6:用一雙手,20年的光陰迎接1萬5千個新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