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稱「阿鴻師」,他不是廚師而是神經外科醫師。由於父親陳金樹先生先後擔任澎湖、嘉義及臺南等多所省立醫院院長,自小在醫院長大的陳幸鴻「喜歡那一片白」,自然而然就以醫師為第一志願。
1969年考上臺大醫學系,在第七年Intern前,都以父親的專科即內科為職志,直到進入外科實習,這才改變心意。「實習時只要到開刀房刷手就感到很興奮,我想這就是興趣;而且看到外科病人開完刀幾天後就拆線、健康出院,很有成就感。」外科立竿見影的醫療效果,讓他決定轉攻外科。(編按:刷手為術前的手臂除菌動作。)
那個年代,「外、婦、內、小(兒)」四大科是所有醫學生想擠進的科部,他畢業成績排名40好幾,根本擠不進臺大外科。先到長庚醫院服務,第二年有機會回臺大,被「留級」也情願,他無奈地表示是戀母情結作祟。就這樣,在兩家醫院合計足足接受了6年的住院醫師和總醫師訓練(他任總醫師那年起臺大總醫師延長為2年!),因此他常自嘲為同年代訓練最「紮實」之外科住院醫師!
擔任總醫師第一年,臺大醫院引進第一部CT(Computed tomography,電腦斷層掃描),大幅提高顱內病變診斷的準確度,洞悉其未來發展性,他選擇了神經外科。當年臺大神經外科有洪慶章、高明見及林瑞明3巨頭。最年長的洪慶章教授,還是大學狀元,入學前被傅斯年校長召見,勸他改念物理拿諾貝爾獎;高明見教授以內視鏡治療手汗症聞名,亦熱衷於公共事務,現為考試委員;林瑞明教授則為腦神經外科手術第一把交椅,於臺大退休後,目前也在羅東博愛醫院擔任特聘教授,70歲仍執刀不輟;3位老師各有所長,教學更是不遺餘力,對陳幸鴻院長之專業養成影響甚鉅。
顱底外科:臺灣第一位
完成了兩年的總醫師訓練,他參加了「中沙醫療團」。「這是楊思標院長與政府的協議。」臺大總醫師支援沙烏地阿拉伯的醫院,服務滿兩年可升任主治醫師,100個職缺由教育部撥給。於今醫界中堅,包括前衛生署長侯勝茂、林芳郁,及現任臺大醫學院院長楊泮池等人,均曾經歷中沙醫療團的洗禮。
由於公共衛生落後及風土民情殊異,在沙國經常面對罕見病例的挑戰,如肺結核轉移至腦部的腦結核結節,這在臺灣早已絕跡,而先天性異常如水腦症及脊髓膨出症等也不少,此或與近親通婚有關。意外傷害方面以頭部外傷居多,「他們開車不限速,常常和駱駝相撞;或者小孩子多,父母無暇管教,玩鬧時學鳥飛,就從3、4樓跳下來…」。這兩年的「外放」,不只是文化震撼,也練就克服疑難雜症的能耐。
1986年回到臺大醫院神經外科任主治醫師,1988年赴紐約西奈山醫院進修,與Dr. Malis學習顱底外科手術。「顱底分布很多血管及神經,手術難度更高,在當時是新興的分支,現在已成為神經外科最重要的領域。」一年後學成,適逢新成立的成大醫學院向臺大尋求奧援,本著遊子回鄉的心情(因父親在臺南醫院退休),他去了成大。那是1990年,他從外科部楊友任主任(同學臺大婦產科楊友仕主任的兄長)手中接下神經外科主任聘書,與學弟邱仲慶(現任奇美醫院院長)合力為成大神經外科奠基,使之成為全國神經外科訓練醫院。「我開了近一千例各種腦神經系統腫瘤,包括很多顱底手術。不僅將成大的神經外科拉到與北部醫院同水平,個人的從醫生涯也獲得極大回饋。」
2007年暑假自成大退休,隨即接掌宜蘭羅東博愛醫院。臺大醫學系的大學長許文政董事長期望借重他在教學醫院的經驗及腦神經外科的專長,提升該院之醫療品質。「我與許董事長淵源甚早,早期本院與臺大有建教合作,每個科部都有臺大支援,我就是在民國76至78年間來這裡服務。本院許漢釧副院長也是從總醫師做起,認同這個地方就留下來了。」
臺灣梅約:羅東博愛標竿
「本地人口老化嚴重,臺灣65歲以上老年人已達到10%,我們這裡12.5%更高,難道要年輕人回來載他們去臺北看病?」許董事長心疼宜蘭人為看病舟車勞頓,希望發展外科等重大手術,尤其是腦外科。「這是他的抱負-打造博愛成為蘭陽地區的守護神,任何疑難雜症在地治療。我認為我在成大的階段性任務已完成,而這裡需要我,所以決定再續前緣。」
就職時他提出以梅約醫學中心(Mayo Clinic)為標竿,要讓羅東博愛成為「臺灣梅約」。梅約所在地-美國明尼蘇達州Rochester只有5萬人,經過100年的發展成為舉世聞名的醫療重鎮。羅東人口7萬人,與梅約相仿,而且二者發展足跡頗多類似之處,如均為兩兄弟共同創業(羅文堂和許文政兄弟)、都從30張病床出發。「一步一腳印,是不是50年後我們也能成為臺灣梅約?」他同時提出三大目標與同仁彼此惕勵:提升全人高品質醫療、促進醫學教育研究,以及研發跨領域健康產業。其中,提升醫療品質為首要推動重點。
他的醫療服務理念有三:一是重質不重量,「病例不求多,著重的是好好處理每一名病人」,且以急重症為主,小病交由基層診所醫治。目前該院依宜蘭民眾疾病型態及人口老化需求已設置多個特色中心,如腫瘤、心血管、神經醫學中心,另肝臟、胃腸的醫師陣容也極為堅強。二是標舉博愛醫院創院宗旨「視病猶親」,強調信任與愛。「好的醫病關係是病人要trust醫生,醫生則要推己及人,用心珍愛病人。」三為手術技巧之精進,他主張行醫除了要耐心於病史之探討及詳細的理學檢查基本功(即望、聞、問、切)外,當前醫學發展已打破內外科之藩籬,盼每位醫師都成為各種手術的「仙角」(experts)。
醫者之心:珍愛宜蘭人
他以廚藝打比方,「外科治療首重正當之適應性(indication)及手術之技巧,就像餐廳之口碑首重廚師之廚藝」一般。這位臺灣顱底外科的先行者,以身作則,展現一位良醫的行醫態度。腦神經外科手術開刀耗時,他最長紀錄是19小時,每次開完刀,身心俱疲,還要review手術錄影帶,因為他「將每一個個案都視為『藝術品』細心雕琢」。但最大的煎熬來自「心裡忐忑:病人會不會醒過來?」每當病人向他豎起大拇指時,所有疲累一掃而空。
要精進醫術,還有教學相長。該院已與耕莘護專三星分校簽約,讓醫護人員開課,並可以論文取得教職。次為獎勵臨床研究,鼓勵醫師從豐富的醫療素材當中自然衍生臨床研究,凡論文獲刊登者也都給予獎勵金。
「我們定位在宜蘭縣最好的醫院。」兩年前接受醫院評鑑時獲優等,陳院長認為這是好的開始,「希望2、3年內站穩蘭陽首醫,中程以成為東臺灣標竿的醫學中心為目標。」他之所以信心滿滿,主因為博愛的醫護人力已可自力更生。博愛醫院曾與臺大、榮總、長庚、陽明合作,仰賴大學醫學院或醫院支援人力多年,現則自行招募,人力無虞。他歸諸於「大環境改變了,一來是臺灣醫師供給達到臨界點,二來雪隧開通後交通便捷。宜蘭化身成了臺北後花園!」目前130多位主治醫師當中,臺大人占三分之一,次為陽明與北醫。員工有1,500多位,病床逾一千床、急性占753床,規模居宜蘭第一,營收也超越其他兩家區域醫院的總和;博愛醫院雖為區域級醫院,規模實已趨近醫學中心,距陳院長的中程目標並不遠。
在成大,他頻繁進出開刀房,他形容像在作畫,一幅幅作品完美誕生,成就感不言可喻;來到博愛,進開刀房的機率少了,行政事務多了,剛開始還有些失落,後來轉念:「如果能讓醫院制度更為健全、經營更有效率,為病人提供完善的醫療照顧,反而救的人更多」;這是他的使命。
陳幸鴻小檔案
學歷:國立臺灣大學醫學系畢業(1969-1976)
經歷:
長庚醫院外科部住院醫師(1978-1979)
臺大醫院外科部住院醫師(1979-1982)
臺大醫院外科部神經外科總醫師(1982-1984)
沙烏地阿拉伯吉達法德國王醫院(1984-1986)神經外科主治醫師(中沙醫療團)
臺大醫院外科部(神經外科)主治醫師(1986-1990)
紐約西奈山醫學中心研修(顱底外科)(1988-1989)
國立成大醫院外科部主治醫師(1990-2007)、神經外科主任
國立成大醫學院外科學科講師、副教授、教授(1990-2007)
國立成大醫學院急診學科主任(2000-2004)
宜蘭縣羅東博愛醫院院長(2007-迄今)
專長:神經外科、顱底外科、腦神經腫瘤學
學會社團服務經歷:
(1)神經外科醫學會理事
(2)顱底外科醫學會理事、常務理事
(3)神經腫瘤醫學會理事
(4)菊輝科技文教基金會董事
(5)臺灣疼痛醫學會理事
圖說:
圖1:從成大醫學院到羅東博愛醫院,陳幸鴻院長一本醫者仁心,要為宜蘭人打造全人醫療環境。(攝影/彭玉婷)
圖2:1976年自臺大醫學系畢業,與父母攝於校門。
圖3:1984-86年間於沙烏地阿拉伯吉達法德國王醫院服務,從吉達開車,橫越阿拉伯半島1,800公里,探訪當時在霍埠醫院服務的臺大同仁,包括楊泮池醫師(現任臺大醫學院院長)。
圖4:在阿拉伯為腦結核結節施行手術,為臺灣少見病例。
圖5:在成大醫院與病人的兩代緣:為先天腦血管畸型的嬰兒開刀,小貝比當時出生未滿1個月,10年後,為其母親進行腦膿瘍清除手術。
圖6:2000年臺大神經外科主任林瑞明教授(前排右1)南下成大客座講學與成大的臺大校友(前排右2王乃三醫學院院長、後排右2陳幸鴻教授)合影。
圖7:與羅許基金會許文政董事長(2009年榮任總統府資政)於2007年聖誕夜聚餐時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