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我從臺大退休,走在椰林大道上,看到椰樹還是那麼漂亮,回想半世紀前,考進臺大醫預科,在校本部念了兩年書,感覺非常甜蜜。」
專攻心臟病:臺灣小兒心臟科之父
1950年還沒有聯考,呂鴻基分別考上臺師大數學系和臺大醫預科,他選擇了後者,部分理由緣於長輩期待。醫預科的課程為理學院開授,上的是國、英、理、化等基礎課程,但和中學有很大不同,如國文念《孟子》原典、拉丁文要修兩年。英文則按成績編班,他被編在第三班,老師Sister Maria,「身著修女服,人很親切,感覺很特別,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天主教。她問我要不要認識天主教?我就說好呀!」經由方豪神父的引導,第二年受洗;臺大,不只培養他成為一名醫生,更裝備他成為上帝的僕人。
第三年起在醫學系本科訓練4年。接受臺灣第一位醫學博士杜聰明、臺灣病理學之父葉曙、臨床蔡錫琴等濟濟名師的薰陶,而以當時臺大醫學院魏火曜院長和小兒科陳炯霖主任對他影響最大,魏院長有「臺灣小兒科教父」之稱,陳教授則是他的啟蒙老師。畢業後在臺大實習並留任主治醫師,一年後獲得NIH(美國國家衛生院)國際博士後獎學金,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Babies Hospital鑽研小兒心臟專科,而於1967年學成歸國。
兒童心臟病是他的專攻。他解釋,心臟病分先天性與後天性兩種,先天性占1%,東西方發生率差不多,但型態有異,西方人的主動脈狹窄及縮窄較常見,東方人的第一型心臟中隔缺損比較多;後天性則鏈球菌感染引起風濕熱導致風濕性心臟病最多。隨著公衛進步,臺灣的風濕性心臟病發生率現在已降低很多;不論先天或後天,目前治癒率皆已達90%。在臺灣,他首創以氣球導管治療先天性心臟病,1994年為出生才兩天的巴掌仙子施行肺動脈瓣擴張術,深受國際矚目,而對占開刀比重達三分之一以上的風濕性心臟病,亦著力甚深;因在理論與臨床俱有卓越成果,曾獲聘世衛顧問,巡迴各國講座。2008年,蒙92歲高齡恩師陳炯霖教授推薦並獲得首屆「臺灣醫療典範獎」,可見師長對他的努力抱以高度肯定。
守護主人翁:成立臺灣心臟病兒童基金會
1970年代,開心手術費用動輒4、5萬元,眼見許多貧困病童因此被放棄治療,於心不忍,他透過報刊籲社會人士伸援,果真引起共鳴,「新聞刊出後沒幾天,有位病人的母親帶著1萬元來門診,表示要支持我成立基金會」。由於響應者眾,讓他再忙也無從推託,遂於1971年發起成立心臟病兒童基金會,邀請當時臺大醫院邱仕榮院長擔任勸募基金委員會主任委員,臺大醫學院魏火曜院長擔任基金會董事長,而他則擔任執行長迄今,為基金會奔走募款不遺餘力。
本是有心無意,最終竟柳成蔭。這是國內第一個醫療基金會,從創會之初每月救一個人的目標開始,30多年來已拯救了5千多個小生命。近年因社會保險趨於健全,基金會已減少手術補助,改以贊助相關學術研究、進行兒童預防篩檢及提供病童獎學金等方向轉型。
這位「臺灣小兒心臟科之父」,不僅在臨床醫療與教學研究上卓有成就,對所有與兒童健康相關議題投入更多,如鼓吹制訂兒童福利法,力倡設立國家兒童醫院,臺大兒童醫療大樓即在他的籌幄下誕生。有鑑於當時我國兒童死亡率占總死亡率近10%,與先進國家相較更高出2、3倍之多,當時任臺大醫院小兒科主任的他認為有必要設立國家級兒童醫院,專責重症病童轉診、研究與我國兒童有關疾病、訓練與兒童相關科別醫事人員等工作,1984年向臺大提交建議書,經多年折衝,終獲政府支持,而於1991年籌組委員會,由魏火曜教授擔任召集人,他自是執行長的不二人選。2008年臺大兒童醫療大樓正式啟用,為國家級兒童醫院的理想跨出一大步。
跟隨主腳蹤:推動社區醫療
1986年,在臺大小兒科主任任滿後,他銜命出掌臺北醫院,透過與臺大建教合作,為臺北縣民打造一所夠格的區域醫院,落實國家醫療網計畫。2000年從臺大退休,旋即為學生楊敏盛聘請出任桃園敏盛醫院醫療副總裁,並成為首任經國總院院長。臺北醫院的經驗,讓他萌生下鄉推動社區醫療的念頭,而桃園敏盛醫院有四個分院,正好可讓他發揮。
首先,他促成與臺大醫學院策略聯盟,透過兩院教研合作,提升敏盛各分院的醫療水準及管理效能。2001年經國總院落成,除陸續成立心臟中心、國際醫療轉診中心外,其營造「健康園區」的理念、基督教關懷中心之設置等,都是創舉。
2006年他二度退休,此時羅東聖母醫院院長李智神父三顧茅廬,力邀他出掌聖母醫院。天主教靈醫會1952年來臺,落腳羅東,范鳳龍大夫在此開了第1台刀,從12張病床擴張至2006年的600多床。「他們要蓋重症大樓,預定700多床,需要真正醫學專家。但我說我已經75歲,應該退休,李神父說我比你大4歲,你要是身體好為什麼不能來當院長?」他為之語塞。李神父帶他去靈醫會的墓地,「看到神父、修女們把青春葬在這裡,我受了很大感動。」本著聖母慈愛之心行醫濟世,在羅東人乃至宜蘭人心中,屹立50多年的聖母醫院已經不只是一座醫院,「我去理髮時,理髮師跟我說他們家有3個人都在聖母醫院開刀,直說聖母醫院對羅東的貢獻很大。」他相信這是上帝的安排,所以應允效勞3年,預定於今年9月退休,現正物色接棒人選。
聖母慈繩愛索:彰顯全人醫療特色
為了全心完成任務,他停開臺大門診。這位羅東聖母醫院第一位非神職人員院長,強調聖母醫院有兩個使命永遠不變:「一是用聖母的慈愛照顧病人,同時要告訴他天國到了。」他援引聖經<路加福音>第10章第9節,耶穌差遣70門徒到各地醫病同時宣講天國信息的經節,指出「這是對醫療人員的命令。而<瑪竇福音>(基督教<馬太福音>)裡,耶穌說『你們照顧我最小的兄弟之一等於是照顧我』,也在彰顯教會醫院照顧弱小的天職。」靈醫會的神父修女們對臺灣早期肺結核及小兒痲痺患者照護無微不至、數十年如一日的山地巡迴醫療,充分實踐其教義-神貧、貞潔、服從,以及靈醫會獨有的”為病人犧牲”的精神。「早在400年前,創辦人聖嘉民神父St. Camillus提出的「醫療十誡」,就是以病人為中心,與現今醫療走向不謀而合。」為了讓羅東聖母醫院成為真正全人醫療的典範,一年多來,他每個月與醫師舉行宗教座談會,即在讓同仁更瞭解醫學與信仰的關係,本著同理心來醫治病人。
上任兩年多,已網羅了20位醫師,其中以小兒科陣容最堅強,次為急重症專科。2007年重症大樓落成後,於次年8月成立創傷重症小組、心臟急救小組,9月成立腦中風中心,完成他首要任務。現有90名主治醫師,院方每月舉行臨床醫學討論會、2006年創辦《蘭陽醫誌》,都在鼓勵同仁發掘及分享蘭陽地方特色之醫療經驗,提升蘭陽地區醫學研究及繼續教育水準。為招募人才,他煞費苦心,最近發現有人毛遂自薦,「好像大家看到我們有進步了!」他頗感欣慰。
藍海策略:攜手為宜蘭人打造健康身心靈
在建教合作方面,除臺大、榮總、三總和敏盛等大型醫院外,與地方醫療群也建立良好互動。宜蘭現有9個醫療群,可同時與宜蘭縣內三家大醫院連線。對於縣內其他兩家同業,他就職時曾提出「藍海醫療」策略,強調要競合不要競爭。「當時羅東博愛醫院的許文政董事長和宜蘭署立醫院的唐高駿院長都來,記者看到我們3個人難得同台,問我3家醫院要怎麼合作。我舉了一個例子:美國休士頓有座醫學城Texas Medical Center,經營了60年,從20個醫療與醫學機構擴展到47家,之所以能共生,在於目標一致:就是要讓病人獲得最好的照顧,把病醫好。園區有社區巴士,各項開銷按收入比例分攤。我想宜蘭也可以這麼做,在一起有好處,就像在臺北看電影要到西門町一樣。」目前與陽明大學附屬醫院宜蘭院區在風濕免疫科、胸腔外科、腸胃科、心臟科等已相互支援,而他與許文政董事長本是摯交,早在1980年代臺大小兒科主任期間就在羅東博愛醫院擔任顧問,而許董事長也曾在聖母醫院任職,「他的公子許子文先生告訴我,他也是聖母醫院的員工,我們很要好。」期透過分享與互補,未來兩院能有更密切的合作,攜手造福宜蘭民眾。
近年他致力於推動“Integrative medicine”(整合醫學),將復健、運動、信仰等納入醫療體系。他強調「生活習慣很重要,如三高,只要調整生活習慣,是可以預防的,有信仰更好,史丹福大學研究指出,癌症病人如有信仰其存活率比一般人延長5至10年。」聖母醫院已於去年12月成立健康管理中心,而地方政府也擬結合宜蘭的好山好水,發展醫療觀光,「醫院前的南昌街即將動工,擴大成三線道,對面的市場也會移走,結合按摩、溫泉、旅館等業者,改建為健康大樓。」他樂觀其成。
12歲起打網球,高三時贏得全臺軟式網球青少年雙打冠軍,今年77歲,還能和10來歲小伙子對打;他感謝神的保佑,讓他身體硬朗,做更多主的工。大學時和同學一起創辦柳風社,吉他與畫筆是他觀照自然的一扇窗,而信仰則為他敞開生命價值的大門。這位「開心爺爺」,擁有一群死忠的中年病人,他們說因為他最懂他們的心;其實是,他徹底效法基督精神,樂於將人生用於利他實踐,做鹽發光。
呂鴻基小檔案
學歷:
臺大醫學士(1950-1957)
東京大學醫學博士(1970)
美國衛生署國際博士學位後研究員(1965-1967)
哥倫比亞大學小兒心臟學研究員(1965-1967)
美國胸腔學院院士(FCCP)(1971)
美國心臟學院院士(FACC)(1975)
菲律賓心臟學院小兒心臟學榮譽院士(1995)
現任(擇要):
羅東聖母醫院院長(2006-)
台灣心臟基金會董事長(2006-)
敏盛醫療體系總顧問(2006-)
臺灣兒童心臟學會名譽理事長(2005-)
臺大名譽教授(2001-)
中華民國天主教醫師協會理事長(2001-)
行政院衛生署小兒麻痺根除證明委員(1998-)
中華醫藥促進基金會董事長(1998-)
行政院衛生署預防接種救濟審議委員(1992-)
陳炯霖小兒科研究基金會董事長(1987-)
International Medical Advisor Council, National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 U.S.A.(1987-)
中華民國心臟病兒童基金會創辦人兼執行長(1971-)
經歷(國內):
臺大醫學院小兒科教授、主任(1976-2000)
臺大醫院小兒心臟科主任(1967-2000)
臺大醫院小兒科主任(1980-1986)
省立臺北醫院院長(1986-1989)
臺大醫學院附設兒童醫院籌備處主任(1994-1997)
敏盛醫療體系副總裁、總院院長(2000-2005)
臺北醫學大學敏盛講座教授(2003-2005)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1984-1987)
中華民國小兒科醫學會理事長(1987-1993)
中華民國醫療精算學會理事長(1996-2000)
中華民國兒童保健協會理事長(1994-2000)
中華民國兒童心臟學會理事長(1999-2005)
行政院衛生署醫院暨教學醫院評鑑委員(1990-2004)
行政院衛生署醫事審議委員兼醫事鑑定委員(1989-99)
行政院衛生署全民健保爭議審查委員(1999-2003)
圖說:
圖1:呂鴻基1950年考進臺大醫學院一年級,當時稱為醫預科,全班同學72人。第二排正中央為傅斯年校長,其右是錢思亮教授,其左第一位杜聰明教授,第二位魏火曜教授,第三位葉曙教授,第一排右起第五位是呂鴻基。
圖2:本著信仰「用我一生」,呂鴻基在75歲之齡接任羅東聖母醫院院長職。(攝影/彭玉婷)
圖3:呂鴻基與恩師魏火曜教授攝於臺北大飯店。
圖4:呂鴻基陪同恩師陳炯霖教授暨師母攝於宜蘭親水公園。
圖5:被暱稱為「開心爺爺」的呂鴻基院長,視病猶親,贏得病患的信賴與敬重。
圖6:呂鴻基臺大醫學院畢業50週年,同學合影於臺大醫院景福園。第一排中間是現任臺大醫學院楊泮池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