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建國中學時沉迷在數理的世界,大學卻陰錯陽差進入本校醫學系。理由有點荒誕,竟是堅持我念醫學系的母親苦心設計,拜託我苦追不上的女友誆我,考上醫學系才接受我。天道寧論?我註冊完她就向我說再見,獨留我傻在臺大校園。

在消化系找到志趣

全然的志趣不合,和歡天喜地入學的同學用功程度簡直天差地遠,大一時多窩在學生活動中心二樓打桌球、下圍棋;到醫學院校區後,又沉迷於登山和暗房。不僅跟隨臺北縣山岳協會登山十年,並認識高五屆的學長-臺大登山社蘇文政(1985醫學系畢)。蘇文政也是個怪人,考進本系時是榜首,卻為了爬山留級壹年。他帶我領略宜蘭中級山岳之美,也為後來我到羅東埋下伏筆。

我其實愛操作,「情傷」挫折之餘,還在醫學課程後去學汽車修護,打算畢業後在「黑手」和「攝影師」之間選擇。直到住院醫師第二年,發現消化系是內科裡的外科,有非常多操作,才在每次值班夜操作超音波檢查中找到我的興趣。

消化系分兩大區塊:肝臟及腸胃,我跟隨王德宏教授走腸胃科。王教授受的是嚴謹的日本教育,強調正規訓練,竟能破例包容我的「非主流」學問態度,時加鼓勵,我深為感激。兩年後王教授退休,我則繼續追隨王教授的學生林肇堂教授。林教授鼓勵我多方嘗試,讓我到臺南市立醫院向學長牟聯瑞醫師(1978醫學系畢)請益內視鏡手術,奠定日後膽道鏡手術和食道支架的基礎。兩位師長的提攜,令我感念終生。

一來自認在臺大母院表現是多數教授眼中的「異類」,二來著迷於宜蘭的自然之趣。剛好當時羅東博愛醫院與臺大建教合作,在一般學長苦苦爭取留任臺大醫院的時代,我在1993年結束住院醫師訓練後高高興興申請至羅東博愛醫院服務。有鑑於當時東臺灣半壁的醫院皆無內視鏡手術,我潛心鑽研論文、向材料學專家討教、和他科合作,夜以繼日實驗。感謝許文政董事長(1949醫科畢)的大力支持,終於順利於同年以食道支架和氣管支架解決許多食道癌患者進食困難及食道氣管瘻管等的問題。在母院臺大還未及發展食道支架之際,還被林肇堂教授召回臺大與學弟妹分享。感謝在林肇堂教授的指導下,於1997年中華民國消化系醫學會年會邀請作食道支架的回顧演講,於2001年消化系內外科世界年會做亞洲膽道結石的回顧演講。人的潛能往往在獨力面對問題時最容易被激發,信哉斯言。

聖母醫院的臨床與研究

我專業的第一階段是學習膽道鏡的手術,第二階段是作食道支架與臺大的聯合研究,第三階段是肝癌局部治療。

不求致富,但求新求變,一直是我人生的信念。在食道支架等內視鏡手術告穩定後,仍期盼有新的嘗試。

臺灣國病有三:鼻咽癌、肝炎三部曲和膽道結石,其中消化系就占了兩個。我常想,如果洗腎機可以取代衰竭的腎臟功能,肝衰竭為什麼不能有洗肝機?獲宋瑞樓教授學術基金會及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黃達夫院長(1964醫學系畢)的贊助,1996年負笈美國UCLA、西奈山醫學中心和明尼蘇達大學取經一年,此三機構是當時研究洗肝機的主要機構。赴美後卻發現人工肝臟研究多由外科換肝醫師主導,缺少細胞生物學的紮實基礎。在回臺大醫院的報告演講中我提到:「出國前帶著滿懷希望要證明洗肝機是可行的,現在卻更加肯定地說,在未有更精緻的細胞生物學之前,這條路仍不成熟。」在續至新竹,等待養豬科學研究所抗敏(histocompatible)豬一年未果後,徵得陳教授首肯,再度回到日思夜念,處處峻嶺深谿的宜蘭,時年1998

回宜蘭的理由很簡單,就是作個人可獨立主導的研究。我可以爬我的山、溯我的溪;然後做我有興趣的研究-以技術為本位的疾病治療。而選擇與臺大毫無淵源的聖母醫院的理由是:教會醫院沒有公立醫院僵化的官僚體系,也不會有私人醫院加諸的業績壓力,又有足夠實力支援想做的研究。感謝當時諸位神父和關少雄副院長的支持,讓我在這裡完成臨床第三個嘗試。

因為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斯洛發克籍外科范鳳龍大夫的努力,聖母醫院在地方頗具名聲。復因教會因素,為原住民所倚賴。有一回,為一位罹患總膽管結石的泰雅族病人手術,我用內視鏡把結石掏出來後,他跪在治療檯上說「感謝聖母瑪莉亞!昨晚社區已故的神父託夢給我,說我今天會被醫治好。」這對我是非常大的衝擊。在我之前,真正臺大出身的只有外科陳振佳醫師(1975醫學系畢),我是第二個。臺大人對聖母醫院可說毫無所悉。這事件讓我深刻體驗到聖母醫院重大意義與使命之所在-傳教士無私奉獻的精神,以及病友對聖母醫院的推崇。

可惜的是,1998年我履職之時,聖母醫院外科已不開肝臟了!幾乎每次診斷出肝癌的當下就是寫轉診單回臺大醫院或其他醫學中心,告知家屬聖母醫院無能為力。在雪山隧道未開通前,因重山阻隔,病人都希望聖母醫院就能解決他們的病痛,我常自問難道我們要永遠讓諸多肝癌病人失望?

《論語》嘗述學習有三種:有生而知之者,有學而知之者,有困而學之者。及其知之,一也。在這裡唯一拯救肝癌患者的辦法是我能困而學之。

宜蘭大學與頭份養豬科學研究所、屏東科大並列臺灣三大大型實驗動物中心。感謝宜蘭大學生物技術研究所陳銘正教授(1981畜產系畢;1993博士)指導我許多醫學中心都未必做到的大型動物實驗,並介紹我實驗豬隻畜場。我也非常感激綜合診療中心護士同事們的無怨無悔。她們犧牲與家人共度週末,抱豬、洗豬,忍受渾身糞臭,還要兼手術助理。幾個月下來,結果是甘甜美好的。透過大動物實驗,我證明RFARadiofrequency Ablation, 超音波導引肝癌燒灼術)的電學特性、可行性及擴大可施作之臨床適應症,並在1999年起,國內大多醫學中心尚未及穩定技術前成功施行一系列多例手術。其後多家醫院及學會邀約講習,直到目前都還有很多醫院從南北各地照會病人來此治療。

當年進來10個肝癌病人,我們要轉走10個;現在有8個人願意留下來在地治療,而且成效與醫學中心相較毫不遜色。聖母醫院是太多宜蘭鄉親最信賴的醫院-不能讓他們失望調頭,成就我的動力。

自勉終身為學術人

放浪山林的個性,對行政完全沒興趣。來聖母醫院的第二、三年,承蒙神父們愛戴,讓我擔任醫務部主任-那竟是我這輩子唯一吃安眠藥的歲月。我常想:做一件事要有好收獲,如交到好朋友、看到美麗風景都好、學到人生哲理,甚至賺俗氣錢也罷。可是每處理一件行政工作就要得罪一批同事好友、要讓一撮頭髮白稀,實在不是我的興趣。為此與神父的辭職拉踞戰不下五回合。神父最終明白,我的人生設定只有臨床與學術!目前除消化系外,還主持綜合診療中心,希望能為臨床同仁創造優良的診檢環境。聖母醫院腸胃科現有4名主治醫師,有鑑於目前院內還是沒有成熟的肝臟外科手術,而標靶治療(Target therapy)費用昂貴,如何讓病人獲得全程性照護是要繼續努力的目標。

雖僻處後山,仍不敢或忘與時俱進。十多年來,與臺大的聯繫不敢一絲或斷。除恩師王德宏教授和林肇堂教授外,也感激宋瑞樓教授、黃達夫院長和陳定信、廖運範院士(1967醫學系畢)等人,在無師承關係下給予鼓勵和關懷,而與現任臺大教授的學弟王秀伯(1988醫學系畢)則在臨床上經常互有交流。我也幾乎未間斷國際重要學會的參與,如5月美國消化系醫學會和10月歐洲消化系學會。一本為住院醫師整理的消化系筆記,在學弟間流傳數年,似乎成了每年臺大望年會,學弟指認出我的主題。自我惕厲「一日為臺大人,終身為臺大人;一日為學術人,終身為學術人。」

醫療之外

婚後,在登上臺灣第60座百岳後,有感於應拓展視野,開始涉足海外登山,並熱衷於規劃行程、訓詁不同語言、比較民族間歷史,數年頗有所得。也因此曾受邀至宜蘭社區大學開授「短期海外登山」、到成大工學院演講「歐亞大陸主流建築」。出於好操作的天性,花費三年半的工夫,親畫建築圖、室內設計圖,並由內人昭儀(1985復健系畢)監工,打造一間北蠻(Norman)桁木式(Half-timbered)農舍,斯竟成為臺北觀光客到羅東運動公園遊玩時攝影及在地婚紗攝影的熱門去處!

在長年不變的臨床工作中,也偶能發掘出樂趣。每天約70本病歷在眼前晃動,看到後來竟開始對病人的姓名和族譜溯源好奇,鑽研蘭陽地區族群史。半年前為同仁演講「宜蘭地區姓氏與族群變遷」,引起不小迴響。而對臨床研究的裨益則是始料未及。偶爾依族譜判斷初診病人在家族中的排序,會讓病患驚歎不已。而一、兩句泰雅語、客家話,更拉近和不同族群間的親切感。

宜蘭不只好山好水,也帶給我同業的友誼。縣內三家區域醫院的消化系醫師聯繫至為緊密,一起迎新送舊、登山郊遊,建立起匪淺交情。和羅東博愛醫院楊增慧主任(臺大電機系1978畢)、陽明附醫等醫師等人均十分熟稔。與各開業同仁也維持熟絡,一起尾牙春酒!

結語

「北極桃源、南延迴瀾,登臨南湖、伏潛澳洋,馳騁蘭陽竟數十載。思浡興海隅、治學北都,始疑西遞堪適、萍絮飄零、落歸何所?」(上聯)

「古參史籍、今窺西學,俯接痌瘝、返思實驗,鑽研臟腑已半餘生。見澤被盆麓、立業庶黎,終信東遷當盛,桑梓越植、繁衍斯土!」(下聯)

這是於新居落成,書以自況之對聯。恰述十數年來定情蘭陽之心境轉折。

回想個人近知命的生涯,從極度厭惡從醫,到接受而至不悔。有三件事讓我能接受自己是一個醫師:一是病人的肺腑感謝,二是把病人醫好的專業成就感,三是創新研究。其中以病人的感激最讓我感動。作為臺大人,我以能在聖母醫院服務為榮,希望這是「生命中最後一個醫院」。

 

李惟陽小檔案

1988年自臺大醫學系畢業,進入臺大醫院腸胃科服務,19931994年間在羅東博愛醫院擔任內視鏡室及消化系主任,1997年於省立新竹醫院任消化系主任,1998年再回羅東,進入聖母醫院服務迄今。歷任消化系主任、醫務部副主任、醫務部主任等職。臨床專長於膽道阻塞之緊急膽道取石及膽汁引流術、肝膿瘍之緊急膿瘍抽出、肝昏迷之加護治療、膽道鏡、肝癌之局部減癌治療、人工食道等。

 

圖說:

圖1:雖避居後山,臨床研究不落人後,李惟陽在RFA技術上領先許多醫學中心。(攝影/彭玉婷)

圖2:第一年住院醫師時與學弟游象彬、張嘉獻爬「能高安東軍縱走」,於萬大溪合影。

圖3:與另一半昭儀都鍾情於繪畫,圖為倆人攝於個人畫作前。

圖4:自大學起,登山就成為李惟陽生活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因此讓他決定以宜蘭為家。

圖5:與宜蘭大學生物技術研究所合作,進行大動物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