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嗣涔校長在對新政府的期許研討會中,發表「讓教育成為國家發展的根本」論文,指出我國教育的根本問題在學術自主性不足、專業未受尊重,進而建議在政策貫徹、決策機制、各級職司及經費挹注上應有之作為,主張唯有增加教育投資,厚植人力實力,才是國家永續發展之磐石。

電資學院畢業生對臺灣產業與學術多所貢獻,回饋母校者亦所在多有,深受社會及母校肯定。近年電資學院在人事、經費及空間有大幅成長,因之在研究、教學、國際化及產學合作等各方面均有表現,且看貝蘇章院長談該院如何在既有基礎之上,以MITU.C. BerkeleyUniv. of Illinois為標竿邁進。

管傑雄教授應用電子束微影技術,製造具奈米孔洞陣列結構,大幅改進金屬/半導體介面性質並增進其導電性;孫啟光教授專注於發展倍頻式光學顯微系統,開發光學虛擬切片檢查技術;陳培哲教授等則聚焦於流感、禽流感等重大感染症,進行預防與控制研究;3位老師暨其團隊分別在半導體元件應用、奈米生醫光電及感染症之基因體研究卓有創新。此外,機械系黃秉鈞教授以太陽能建築獲阿拉伯KAUST獎助150萬美元,臺大亦成立能源研究中心,統合跨領域進行「新能源科技」與「能源政策」之規劃研究,如何因應全球能源與環境暖化危機?如何使我國能源產業具競爭力?且由吳乃立主任指引方向。

科技造福人類的健康與環境,科技也能充實您的心靈。在數據泵研發有傑出成就的曾繼雄校友,透過「聖經播放機」的發明,為浮誇現世注入心靈雞湯。

9月入秋,令人憶舊的季節。中文系紀秋薌校友協助羅聯添教授整理其業師臺靜農先生的學術藝文編年史,師徒三代情,經由傳記寫作而產生連繫,機遇難得,故撰文紀念。本刊另特闢「國際學人」單元,邀請3位外國教授分享其在臺大的教與學。數學系Ken Palmer教授早在1972年即來臺大任教,2002年再續前緣,教授金融數學,時隔30年,對臺灣政經社會變遷之大感受至深;日文系篠原信行老師旅臺亦久,緣於研究中國語言,讓他與臺灣有了美麗的邂逅;2位老師的文章雖是用母語寫就,中文可是流利得很。而公衛系客座Lynda Ewers博士的臺大經驗則是她與亞洲的第一次接觸,大方透露了從文化震撼到教學相長的心路歷程。

為慶祝母校創校80年,本刊特邀請獸醫系陳伯松校友、園藝系林丰卿校友及歷史系謝定華校友撰文談他們的「臺大家族三代同堂」。陳伯松校友和林丰卿校友都是因戰亂來臺,在臺大完成學業,也在臺灣落地生根;而謝定華與臺大淵源則可上溯外祖父薩孟武教授,是與臺大有四代緣的學術世家。

臺大80年歷史悠久,從中或可窺見臺灣社會變遷縮影。如1974年創立的三民主義研究所,竟直屬校長室,直到2000年更名為「國家發展研究所」,蛻變為真正的社會科學。又如臺大檔案室,自1945年迄今,館藏紙質檔案約150萬件,在沉寂逾半世紀後,以博物館面世,被賦予新任務,歷久彌新。

本期有兩文與職場的您息息相關,一是「法律與生活」邀請劉志鵬律師談勞動派遣,一是「保健天地」邀請張志豪醫師談職業病「腕遂道症」。而創造臺灣餐飲界傳奇的戴勝益與您分享另一個傳奇──千年馬雅文明,也值得您細細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