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機資訊學院自1997年創院以來(當時為電機學院)已有12年,目前分為電機與資訊兩個學群。電機學群的核心為電機工程學系,並自電機工程學研究所原有的10個研究組別獨立出光電工程、電信工程及電子工程3個研究所後,目前電機研究所尚有電腦、電力及控制3組。資訊學群的核心為資訊工程學系,設有資訊工程學研究所及資訊網路與多媒體研究所。95學年度2學群共同成立生醫電子與資訊學研究所,並積極與醫學院、生命科學院、生農學院、工學院及理學院,進行領域整合性之跨院教學與研究合作。

電資學院27所之組織架構如下圖所示,電機及資訊學群運作已逐漸邁入正軌,並有3位副院長之設立。

2002年以來,本院人事(電機學群+資訊學群)、經費及空間亦有大幅成長,如表1所示。

院務重要成果記要:持續進步的電資學院

在全院師生職共同努力下,電資學院成長茁壯得相當快速,因為堅持踏出每一個紮實的步伐,所以總是創造出令人注目的成果。在務求多元發展的目標下,除了原有之電機、資工、光電、電信、電子等5個研究所外,有鑑於近年來網路、多媒體與人類生活關係日益密切,在資訊媒體化的大趨勢下,已形成電腦、通訊、民生電子及內容等所謂4C產業的核心,在國家經濟發展、產業競爭力及高級人才培育上均有其發展之迫切性,因而在2004年秋正式成立「資訊網路與多媒體研究所」;另外,也結合電子與資訊領域之專長,整合醫學、生命科學及生物科技相關領域,於2006年秋設立「生醫電子與資訊學研究所」招收博士班,2007年開始招收碩士班,並將原電機所醫工組碩博生全數移轉生醫所招生,如今已漸具規模。

為因應學院組織日益擴大,除加強行政系統垂直分工(院、學群、系所)及水平整合(系所之間的資訊流通)外,由於空間的需求與日俱增,因此在不破壞校園綠地前提下,積極爭取合適的校地,增設3棟系館,一是由廣達電子林百里董事長獨資興建之博理館,已於20046月啟用作為電資學院大樓;一是由華宇企業李森田董事長夫婦個人捐贈之德田館,已於20049月落成作為資訊工程學系系館;一是由明基電通暨友達光電捐贈之明達館,為電機系研究大樓,已於20071月啟用。這些建設使得本院的空間運用更為靈活,也舒緩了多年來空間不敷使用之窘況。

在組織、館舍都逐漸興盛的發展下,更重要的是師生素質。20032005年度國家矽導及影像顯示計畫獲教育部核發17名、19名及16名,共計52名師資員額,使師生比更趨理想外,我們更推動並支持本院教授爭取各學會會士的榮耀,截至20087月,已擁有IEEE Fellow 22位(全國最多)、ACM Fellow 2位、OSA Fellow 3位及SPIE Fellow 2位;學生部分,電機系向居大學聯考第二類組第一志願,資工系則維持在第二類組前五志願(在資訊領域學系中持續為第一志願),出類拔萃,眾所周知,加上師資頂尖,每年度專題研究計畫超過400件,總經費平均每年逾新台幣67仟萬元,贊助與委託單位包括各公民營機構,電機資訊學院研究風氣之盛,由歷年成果可見一般。

持續不斷地在產業與學術各領域保持領先,是電資學院每一分子的自我期許。而長久以來本院的畢業生,在社會上有名者多有,亦深獲母校肯定。如1998年諾貝爾物理得獎主崔琦院士於200311月校慶慶祝大會中獲頒「國立臺灣大學名譽博士學位」;200611月校慶表揚施敏先生(學術類)、林百里先生(工商類)及李焜耀先生(工商類)為本校傑出校友;200711月校慶表揚蔡振水先生(學術類)、施崇棠先生(工商類)、蔡明介先生(工商類)及李家同先生(社會服務類)為本校傑出校友,同年林百里先生獲頒為本校名譽博士學位;這些電資學院所培養出來的卓越人才,能持續在社會上發光發熱,努力為人類貢獻,令我們深感與有榮焉,也期許電資學院在師資延攬、儀器經費、前瞻性研究方向等均有長期的妥善規劃下,能以循序漸進的方式,達到躋身世界先進科技之林的目標。

邁向頂尖大學「學術領域全面提升計畫」成果

一、本院計畫重點概述

在教學方面,以邁向國際化,提供完整的英語學程,吸引國際學生並提升本地生國際化能力為目標。在研究方面則追求論文數與質的提升,後者包括增加論文被引用數、更多的專利,及指標性系統實做,期待對世界電子資訊領域產生重大的影響。在服務社會方面,要持續培育傑出的畢業生,對國家社會有實質回饋。5年短期目標為:確認本院在全美工程領域EECS排名從現行1620名內前進至1215名內,亦即進入(上海交大)全球排名前50名之內;簡言之,要在電機資訊領域成為亞洲頂尖、世界一流。

二、2006~2007重要成果

在教學方面,除加強學習環境優質化外,推動了數個跨領域學程,包括:光電科技學程、積體電路設計第二專長學程、系統生物與生物資訊學程、知識管理學程等,並增加50多名核心課程助教,協助教師提升教學品質,加強輔導學生,使學習更有效、更多元。為了配合國際認證標準,進行各系所「工程及科技教育認證」計畫,電機系已通過,其他系所接續認證中;此外,為琢磨老師及學生的品格訓練,並增進師生間情感交流,20075月舉辦「全院師生品格教育研討會」,與會師生均獲致極大啟發。

研究方面,本院在2006年的SCI期刊論文數目有503篇,比2005422篇增加19%2006年的一級期刊論文數目,以IEEE期刊為例,已達150篇,比2005119篇多26%2006~07年度本院共有2名教師榮膺IEEE Fellow1名榮膺ACM Fellow,全院國際學術學會fellow總數達23人;各有1名教師榮獲教育部學術獎;2007年度1名教師榮膺教育部國家講座;另外亦針對20餘位新進教師給予實質補助措施,有助其快速建立研究基礎;更補助140餘位研究生出國參加國際會議親自發表論文,有助於其國際視野的開拓。

國際化方面,已促成本院40多名學生前往世界名校交流,如MITUIUC等,也吸引50多名國際學生至本院就讀,並有10餘位國際間重要學者(院士、諾貝爾獎得主)到院交流,如崔琦、劉必治、莊炳煌、施敏、黃鍔、李文雄等;本院與多所國際名校所屬學院簽訂合約,包括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美國伊利諾大學、美國康乃爾大學、韓國成均館大學、日本早稻田大學、日本千葉大學及韓國首爾大學等;聘請專業人員開授「英文論文寫作」課程,並設置英語寫作輔導機制;共舉辦12次國際會議。

產學合作方面,200710月止,本院各系所、中心經由企業委託計畫共203項,經費總額計新台幣279,875,952元;本院經由國科會產學合作委託計畫共28項,經費總額計新台幣44,033,784元。

三、「資訊電子科技整合研究中心」成果

由本院多位教授所主導之資電中心,其5大核心實驗室所支援的8個研究計畫(團隊),已有數個團隊整合成功,而在國際間嶄露頭角,其在微波領域、SoC收發機、智慧家庭系統、手機漫遊系統、連續光超寬頻光纖光源、延長快閃記憶體壽命、開發射頻系統構裝(RF-SOP)技術等研究均有凸出之成果,詳見第56期《臺大校友雙月刊》(20083月號)之詳盡報導,不在此贅述。

四、未來3年發展重點

經與國內外相似性質學院進行SWOT分析(表2),並據以擬訂未來3年發展重點如下:

研究方面,配合校方JCR傑出及優良期刊獎勵辦法,大力提升本院教師同仁發表論文的質與量,預計每年每位教授IEEE期刊論文可由0.88篇提升至1篇,SCI期刊論文由2.83篇提升為3篇;加強教師及研究生出國發表論文,及參與國際學會活動的補助,增加各學會Fellow的教師人數;與其他學院與學門進行跨領域的合作。

國際化方面,與世界知名頂尖大學進行國際學術研究合作及交換學生,目前透過廣達T. Party ProjectMIT CSAIL Lab合作,並與Cornell大學與伊利諾大學工學院簽訂學術合作,目前則與U.C.Berkeley電機系及工學院洽談中。此外,也與亞洲微軟、加拿大、日本及歐盟合作研究,籌備及爭取於國內舉辦大型國際學術會議,如2009 ICASSP會議將在臺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行。

其他如舉辦科技人文講座,成立系友會及基金會作為募款及永續經營之基石等,本院將以Ohio StateU. C. San DiegoU.C. Santa Barbara為近程追求指標,以MITU.C. BerkeleyUniv. of Illinois為推動之標竿。

未來發展目標

研究方面:學術多元化,研究成果並能具有影響力(impact);成立教育學術基金會及研擬講座教授制度。

教育方面:增加人文、科技、文化、藝術的素養與交流(科技與產品的人性化),讓學生的思路與人生觀更寬廣;建立學生領導統馭能力,獨立判斷的價值觀;提供心理諮商之協助,養成其不畏挫折與失敗的韌性與毅力。

行政方面:學院的建立讓電機及資訊2系對校內行政及校外資源爭取有較大的影響力和參與感,配合政策延續、行政制度化及電子資訊化,合理分配資源,使院務能永續經營;本院未來在人事、經費及空間,仍有相當大的擴展,期許全院師生集思廣益、群策群力,共同邁向世界一流。(本期本欄策畫/電機學系林茂昭教授)

 

圖説:

圖1:電機資訊學院組織架構圖

1:電機學院各項成長比較,2002&2008

圖2:電資學院近年完成3棟重要館舍,有效抒解空間不足問題,且3館舍均為校友所捐建。圖為明達館落成啟用。

2:電資學院之SWOT分析

圖3:電資學院未來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