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隧道症候群有「腕職業病」之稱,是一項普遍而惱人的疾病。估計約有1%民眾罹患或曾罹患此病。發病主要原因為過度使用手指與手腕關節,導致正中神經壓迫性病變,其他如局部發炎、橫腕韌帶病變、痛風石堆積,或任何可能壓迫正中神經的病理變化。以發生於女性為多,常見罹病族群為家庭主婦、工廠作業員、理髮美容業者、手工勞動業者等。由於使用電腦頻率高,電腦SOHO族群患病人數也大幅增加。早期症狀相當明顯,包括手指酸、麻、刺痛,手指與手腕有腫脹感等,若能及早接受治療並給予適當的衛教,治癒率高達90%以上。若延遲治療,則往往被迫接受手術,甚至引起肌肉萎縮等不可恢復的結果。所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面對此症的黃金格言。

腕隧道症候群的症狀

腕隧道症候群是正中神經經過腕關節處受到壓迫而產生的神經病變,故其症狀表現也以神經為主。早期症狀主要為麻痛感,手掌面1234指的指尖會麻、有刺痛感(以後3指為多),手指會腫,夜晚特別厲害,常會麻痛到醒來,睡不著覺,導致睡眠失調,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時間一久會慢慢出現一些次發症狀,連手掌也麻、大拇指基底部位麻酸、大拇指無力、手前臂酸麻無力,有一種無法形容的不適,甚至肘關節、肩關節都產生不適。這些症狀一開始都是間歇性發生,然後演變至24小時都存在,到了後期,除了酸麻症狀持續加重外,大拇指及虎口部位的肌肉開始萎縮,病人會感到無力,甚至手前臂的肌肉也會萎縮,可以觀察到的症狀如下:

沒有辦法拿梳子梳頭髮

沒有辦法幫小朋友綁頭髮

打電腦很快就手酸麻、沒有力氣

沒有辦法拿鑰匙開門

沒有辦法用手開喇叭鎖

沒有辦法拿車鑰匙發動車子

虎口位置肌肉凹陷萎縮

沒有力氣拿碗且常打破碗

沒有辦法洗頭

沒有辦法用手打開髮夾

騎機車時無法轉動油門

手前臂的肌肉酸痛麻無力,常會甩手。

那些人容易有腕隧道症候群?

一般而言,容易罹患腕隧道症候群的族群包括:

1)家庭主婦;

2)工廠作業員;

3)理髮美容業者;

4)手工勞動業者:廚師、電鑽使用者、裝潢業者、油漆業者、按摩師、護士(尤其是加護病房與開刀房)、X光科工作人員、牙醫師;

5)身體系統性疾病:糖尿病、風濕性關節炎、甲狀腺疾病、長期洗腎患者、肢體肥大症、營養不良不均衡、懷孕、痛風、惡性腫瘤、化療患者;

6)電腦工作者:電腦遊戲玩家、程式設計師、打字人員。

發生腕隧道症候群的原因

腕隧道位於手腕掌側的一個通道,通道裡有10條屈指肌腱及正中神經通過。腕隧道頂蓋的部分為橫腕韌帶,基底的部分為頭骨。由於此通道的四周如被鐵桶包圍一般,故只要有任何因素增加了隧道內容物的體積,便會壓迫正中神經。常見的因素包括:

1)肌腱發炎:這是腕隧道症候群最常見的肇因,患者多為家庭主婦、工廠作業員、手工業勞動者。發炎的原因很多,如感染、自體免疫性疾病、結晶物質沈積引起次發性發炎(如痛風)等。此外也有不明原因、非特定性的肌腱外膜發炎,不僅常見也最難預防。

2)橫腕靭帶病變變厚:這是肌腱外膜發炎後常見的次發症狀,患者多為家庭主婦、長期操作滑鼠者、工廠作業員、手工業勞動者。橫腕韌帶因長期工作受到反覆性的壓迫、反覆發炎及老化以致病變,症狀可能是增厚,也可能是與正中神經沾黏。

3)組織腫脹:隧道內組織腫脹,造成空間擠壓,患者多為懷孕婦女、洗腎病人、手腕壓碎性受傷的病人。

4)外來物質侵入:常見的起因包括異位性肌肉束進入、遠端橈骨骨折骨碎片插入、痛風石沉積等。

5)長期反覆性壓迫:屬於外力的長期反覆性壓迫,患者多為長期操作滑鼠者、工廠作業員。

腕隧道症候群之檢查

早期診斷與治療,是面對此一疾病的關鍵原則。檢查的項目如下:

一、理學檢查

1Tinel Sign:用敲擊器輕敲手腕關節與掌長肌(Palmaris Longus Tendon)之交接位,如果引起觸電麻木感傳至指尖,那就表示可能罹病。

2Phalen test:將手及手腕擺成拜拜的相反姿勢,讓腕關節儘量屈曲成90度,經過30~60秒後,如果手掌的麻木加劇,就表示很可能有此疾病。

3)虎口肌肉萎縮:此為後期之症狀,一旦出現就代表有必要開刀,肌肉恢復的機率只有60%左右,愈晚開刀效果愈差。

二、神經學檢查

1)肌電圖檢查:一般門診會安排此項檢查來確認是否為腕隧道症候群。在疾病早期肌肉尚未病變前,肌電圖之檢查為正常,直到疾病晚期肌肉萎縮病變,肌電圖才會呈現異常。

2)神經傳導檢查:一般門診亦會安排神經傳導檢查,而此項檢查也是最具診斷效力的工具。在早期症狀開始時,神經傳導就會出現變化,包括傳導速度減慢、神經傳導動作電位減小等。而醫師決定開刀的根據,除了症狀本身之嚴重度外,神經傳導延滯也是一個重要的參考指標。

三、其他檢查

1)超音波:超音波可見橫腕韌帶增厚、正中神經受迫呈啞鈴形等變化。不過,由於超音波可提供的臨床資訊不多,因此並非例行性的檢查項目。

2)核磁共振:當懷疑一些特殊情形,如感染、腕隧道不明原因腫脹引起,醫師會安排核磁共振檢查,但非例行性的檢查項目。

腕隧道症候群之治療

一、早期治療

絕大多數的腕隧道症候群都是緩慢進行、逐漸變化的病程。一開始時症狀通常都不明顯(甚至有些病人自述甩一甩手好像就可以緩解症狀),直到症狀明顯時,正中神經通常已被壓迫一段時間了。除了某些特定原因,如外物侵入壓迫正中神經(如痛風石、發炎之滑液膜、骨折碎片等)外,大多數病人早期治療的步驟如下:

1)調整工作型態:避免重複性的手腕運動、避免壓迫橫腕韌帶。此病發生的原因一半以上與職業相關,因此調整工作型態是最直接有效,可也最難做到。

2)夜間使用手腕副木護具:治療效果緩慢,但由於對早期病人仍有一定療效,且為非入侵性,故仍為現今之標準治療選擇。一般建議夜晚佩戴副木持續3個月,手腕微背曲約10~20度固定姿勢。

3)使用抗發炎藥物:一般而言,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仍是抵抗發炎之首選藥物,對於因發炎所引起之腕隧道症候群亦有療效,但臨床經驗顯示效果較差。推測原因是某些病人的橫腕韌帶因病變而變厚,單純服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無法改善症狀,還需配合副木護具使用及調整工作型態。

4)注射類固醇:注射類固醇只能偶爾為之,通常也只會施打1~2劑。

二、開刀治療

研究發現,虎口肌肉萎縮之病人,即使以手術治療,肌肉重新回復的機率只有60%。因此,如有肌肉萎縮現象,儘早開刀為佳。以下是筆者建議之開刀時機:

1)症狀嚴重且傳統治療無效:病人如果不耐痛苦,且傳統療法無效時,可考慮開刀,惟醫生與病人必須討論以取得共識。由於傳統療法往往事倍而功半,而手術方式相對簡單,不過開刀仍是選擇性而非必要性。

2)神經傳導速度嚴重延遲:嚴重神經傳導速度遲滯是肌肉萎縮的前兆,故筆者的標準是:如果速度已延遲至Latency大於5 msec時可考慮開刀治療。

3)虎口肌肉萎縮者。

4)有異物侵入、占據腕隧道空間者:異物占據腕隧道空間是結構性的問題,只有清除異物才能解決問題,此時開刀是一必要性的選擇。

微創內視鏡開刀治療是筆者建議的開刀方式。傷口約只有1~1.5公分,且位於腕皮膚橫褶皺褶上,癒合後幾乎看不見傷口。手術時間約10分鐘,可選擇局部麻醉或稍為沉睡無痛開刀2種方式,不用插管麻醉。目前臺大醫院已完成800多例的內視鏡開刀手術,治療效果良好。

結語

腕隧道症候群是一個以手麻為表現的疾病,通常與職業相關,故有「腕職業病」之稱。若能早期治療,效果最好,也最沒有後遺症。此外,單純吃藥往往不能解決問題,還需配合調整工作習慣,輔以適當的物理治療,才能避免惡化與復發。願大家都能手腕健康、工作愉快。(本專欄策畫/臺大醫院骨科部江清泉主任)

 

張志豪醫師 小檔案

臺南縣新營人,臺大醫學系畢業。現任臺大醫院骨科部專任主治醫師。曾任羅東博愛醫院骨科主任、中華民國關節重建醫學會秘書長、臺大醫院骨科部手外科特別門診等職務。從事手外科手術多年,專長上肢障礙、上肢骨骼神經肌肉系統方面的治療。關於腕隧道症候群已累積超過800例的內視鏡手術經驗,並有多篇相關論文,臨床經驗豐富。

 

圖説:

圖1:紫色區塊為腕隧道症候群手指麻痛之區域。

圖2:腕隧道症候群是因正中神經被壓迫而產生。

圖3:腕關節腕隧道症候群之解剖圖示。

圖4:腕隧道症候群晚期之症狀──虎口肌肉萎縮退化。

圖5:腕隧道症候群內視鏡開刀後3個月,幾乎看不到傷口。